第二章 黄巾起义
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甲子,随着一句口号的响起,东汉王朝被扯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
这句口号就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于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以宗教形式组织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就在这句口号叫响的同时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一时之间,黄巾起义席卷了当时的大半个中国。一个月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发生了战事。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动京都。
这群头戴黄巾的农民起义军,见官杀官,见城攻城,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于是地方官吏纷纷逃亡。
是什么人煽动了这数十万农民如此疯狂地去起义造反呢?
这一切,就要从巨鹿人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开始说起。
前文中说过,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东汉政权极其腐败的统治之下,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众对朝廷的不满之情已表露无遗了。
张角趁此机会以自身的医术结合“神书”《太平要术》上的内容创立了“太平道”,救助百姓,笼络人心,在贫苦农民中树立了威望。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张角创立的以宗教形式组织的“太平道”的信众多达数十万,信众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大州。
在东汉十三州之中,太平道的主要活动区域占据了整个北方地区和部分南方地区,至于交州、益州、凉州等几个为数不多的州基本上没有太平道教徒的活动,估计是因为地理位置和政治原因所决定的。交州,就是现在广东、广西大部,以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益州,就是现在四川、重庆、云南,以及贵州大部、陕西汉中盆地。凉州,就是现在甘肃和宁夏。这些州不仅地理位置偏僻,而且远离政治中心,所以张角才不屑于在这些州发展教徒。不过,在我看来,不在这些州发展教徒是张角的一种短视。正是由于张角的短视,黄巾军才衰败得那么快,这些原因会在后文的失败原因中有所说明。
张角虽然是一位赤脚郎中,没有经过什么军事训练,但他在卖药行医途中也抽空看了一些书籍,知道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于是,他将教徒遍布的八大州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由此看来,张角并非是一个只会卖药行医的赤脚郎中,也还是自学过一些军事理论知识的。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与宣传,张角在等待一个机会。
不过,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因为,东汉政权更加腐败了,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了。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春天,张角派一大方的渠帅马元义通知荆州、扬州的信徒到邺城集中准备起义,同时马元义还买通了京都洛阳中的宦官中常侍封谞、徐奉为内应,约定在三月五日里应外合一起起义。
张角这样设计起义且里应外合,看起来很完美,似乎可以把东汉朝廷一口气灭掉。但在起义的前一个月,张角的门徒济南人唐周叛变,上书告密官府,供出在京师密谋造反的马元义。于是,朝廷紧急捕捉马元义,将之车裂于洛阳,并捕捉诛杀张角的信徒一千余人,又通知冀州官府逮捕张角及其起义者。
由于事发突然且里应外合的事情已败露,张角被迫“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提前一个月起义了。二月,张角不得不发难,立即用各种方法星夜通知各方立即起义,一夜之间几十万农民大军举起了反汉大旗。这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史称黄巾起义。
关于黄巾起义,先简单分析一下:第一,渠帅马元义联系宦官封谞、徐奉等人为内应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要知道,宦官即使权势再大,对起义军还是没有多大帮助的,因为他们没有掌控军队,没有军队就等于没有实力(看看后来权势熏天的十常侍,还不是被袁绍等人砍死或逼死而毫无还手之力)。话说即使唐周不告密,叫封谞、徐奉等人在皇宫中放一把火又能对起义有多大的帮助。第二,张角识人不明,如此重要的机密事件却告知给一个门徒唐周。
面对气势汹汹的黄巾军,卖官鬻爵的汉灵帝刘宏终于害怕了。
汉灵帝在三月戊申日慌忙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将士拿起武器镇守京师,同时派皇甫嵩、朱儁、卢植等将领去前线镇压黄巾军。
皇甫嵩乘机上谏立即解除党禁,要求汉灵帝拿出皇宫的钱财及西园良马赠给军士,以提升士气。同时,旁边的吕强也插嘴说道:“党锢之祸积怨日久,如果他们与黄巾军合谋里应外合,王朝恐怕已经无救了!”
“党锢之祸”,指东汉桓、灵两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该历史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
汉灵帝生怕这群被禁锢的士人里应外合黄巾军,便接纳了谏议,并在壬子日大赦党人,发还各徙徒。如果不这样做,谁保证他们不成为封谞、徐奉第二呢?为了镇压黄巾军,汉灵帝不得不调整朝廷的内部矛盾。
最让汉灵帝感到心疼的,恐怕就是皇甫嵩叫他开放私人的小金库。但没办法啊,为了让士兵们有士气雄赳赳上前线去作战,汉灵帝只得忍痛把“私房钱”拿出来当军费。同时,汉灵帝还要求公卿捐出马匹、弓弩,推举众将领的子孙及民间有谋略的人到军营接受应征,以选拔有才能的人上前线去镇压黄巾军。
中央政府派出的三大将领皇甫嵩、朱儁、卢植,他们分工如下:
卢植率北军五校士负责北方战线,与张角主力周旋。注意,是“周旋”,并不是“决战”,主要是让卢植先在北方拖住黄巾军的主力,目的是让皇甫嵩、朱儁去消灭其余的黄巾军。
皇甫嵩和朱儁调发五校三河精锐骑兵,同时招募精壮之士,共计四万多人。二人各率一部,共同镇压颍川黄巾军。
中央军在首战并未得利,朱儁军被黄巾军首领波才所败而撤退,皇甫嵩唯有与朱儁一起进驻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防守。波才乘胜追击,率领大军围城。当时,中央军人少,士气低落,陷入了不利的境地。
起义之初,黄巾军节节取胜,很快形成了三大军事中心。各方黄巾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对京师洛阳形成了包围之势,就此形成了冀州、颍川、南阳三大战场。
张角三兄弟率主力活动在北方,冀州的广大地区成为黄巾军主力的中心;波才、彭脱领导的黄巾军控制颍川、汝南、陈国一线,成为东方的黄巾军主力;张曼成率南阳黄巾军聚兵宛城,成为南方黄巾军主力。
此时,黄巾军暂时处于绝对优势!不过,这种优势也是暂时的,很快中央军就扭转了局势。
皇甫嵩、朱儁进驻长社防守时,也看出了黄巾军的致命弱点——依草结营!——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消防安全存在致命之处。所以,自古以来,防火防盗很重要。
皇甫嵩看见黄巾军依草结营时,便笑着对部下说道:“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今敌军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意思是,我们不用怕,黄巾军不懂得防火知识,一把火就可以解决他们了!
当日傍晚时分吹起了大风,皇甫嵩命令士兵们手持火把偷偷出城,利用黄巾军营寨周围的杂草,用火攻大破黄巾军。
其实,遭遇火攻并不是最可怕的,毕竟当时黄巾军的人数远远多于中央军,但这群由农民临时组织起来的起义军的军事素质极差,他们一见火起便惊慌失措,犹如一群无头苍蝇到处乱窜,不攻自破。中央军乘机冲入斩杀黄巾军,宛如快刀切烂菜般容易。
在败退的路上,黄巾军又碰上了中央政府派来的骑都尉曹操率领的援军,于是皇甫嵩、朱儁和曹操形成了三面夹击之势,斩杀数万黄巾军,中央军大胜。
自从中央军五月大获全胜后,形势一片大好,战争的主动权就牢牢地掌握在中央军的手里。
六月,南阳太守秦颉斩杀了南阳黄巾军首领张曼成。继之皇甫嵩与朱儁军追击波才,大败彭脱,并在宛城大破黄巾军,“余贼降散,三郡悉平”,成功讨平豫州一带的黄巾军。
八月,皇甫嵩大破黄巾军,生擒黄巾军首领卜己,斩杀七千多人。
十月,皇甫嵩于广宗突袭张梁的黄巾军大获成功,斩杀张梁及众三万多人,而溺死的黄巾军也有五万多人。同时,病死的张角也被破棺戮尸,运首级回京师示众。
十一月,皇甫嵩在曲阳成功斩杀张宝,俘虏十多万黄巾军。
至此,黄巾军的主力基本被中央军消灭,历时九个月的黄巾起义失败。中央政府成功平息了黄巾之乱,将其终结在历史的浪潮之中。
成功是有原因的,但失败也是有原因的。看似如此强大的黄巾军,并且经过了十几年的秘密准备,为什么一旦兵败即崩溃如山倒呢?
对于黄巾军的失败原因,学者可能用几千字来逐一分析说明,但在我看来,其实用六个字来表达就足够了,而这六个字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 一把火就可以烧死大半黄巾军,谁叫你这么差劲呢?
地利——由于张角的短视,不把益州这个“天府之国”当作根据地来发展,大兵团作战怎能是中央军的对手?
人和——叛徒唐周的出卖,起义仓促发动;黄巾军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起义军首领为了一己之私欲而内讧,大力屠戮异己者;农民起义的历史局限性;等等。
不管如何,黄巾军主力就此被剿灭了。
但是,黄巾之乱间接产生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揭开了序幕。从历史看,这些人将会成为三国时代的主角,而我们熟悉的曹操将成为其中最为闪耀的一颗星。
经过黄巾之乱后的东汉帝国,就犹如一艘巨大的漏水的航空母舰,外表看起来很气派,其实已经行驶不了多久了。这个千疮百孔的帝国,差不多已经到了被上天抛弃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