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刘备的简历
我们先来看一份简历吧!
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出身于汉朝宗室,身高七尺五(约1.77米),两耳垂肩,双手过膝。他少言寡语,喜怒不形于色,喜欢结交英雄豪杰,一生做过草鞋贩子、县令、州牧、皇帝。其生平主要经历如下:
公元161—175年,摆地摊卖草鞋;
公元175—184年,求学,课余时间广交朋友;
公元184—188年,参军,镇压黄巾起义;
公元188—191年,做基层小吏;
公元191—208年,频繁跳槽(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实力派);
公元208—221年,抢地盘;
公元221—223年,当皇帝。
熟读中国古代历史的人会发现,但凡历朝历代的皇帝出生,总是伴随着各种异象发生。不过,刘备出生时的异象在史书上的记载就简单得多了,他出生时既没有雷电交加风雨大作,也没有五彩云气围绕产房终日不散,而是房屋东南角篱笆旁长着一棵有十几米高的大桑树。
这算什么异象呢?
不过,这棵桑树“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过路来往的行人都说此树并非凡树,相互传说此家必出贵人。
这是不是有点神奇了呢?连普通寻常人看见这棵长相奇特的桑树,都可以推断出这户人家子孙后代必出贵人,这是不是有点夸张了呢?
家附近有一棵长相奇特的树,这也算异象吗?不过,不管这异象多么普通,反正就是要告诉世人,这户姓刘的人家就是和别人家有所不同。
既然这户姓刘的人家有一棵长相奇特可以预示必出贵人的桑树,必定要有一个刘家子弟出来与这棵桑树“对号入座”,以印证这种说法。
于是,刘备隆重登场,以印证这棵桑树反映刘家必出贵人并非谬言。
刘备作为一个四肢发达的人,跳高、爬树样样皆精通,凡是与玩耍有关的都无师自通,这一点与我们大多数调皮的小男孩一样。不过,有一点与我们大多数调皮的小男孩不同的是:刘备自小就有帝王之志,理想远大到要当皇帝。
据史料记载,刘备与家族中一群玩伴在这棵大桑树下追逐嬉戏时,指着桑树对小伙伴们说:“我长大以后就乘坐这种羽葆盖车!”
当时,这种“童童如小车盖”的车就是銮舆——皇帝的专属座驾。这不是当众表明长大后要做九五之尊吗?
刘备此话一出口,当场吓得他叔叔够呛,并警告说:“你这小子不要乱说这种话,小心被官府知道,我们家族就都没命了!”
刘备的父亲刘弘是一个短命鬼,年纪轻轻就走完了他的一生。刘父虽然也曾做过东汉末年的一个小吏,但没有留下多少积蓄给妻子孩子。无奈之下,为了生活,刘备只得与母亲以织草席、卖草鞋为业,孤儿寡母生活得非常艰难。
织草席、卖草鞋,这个职业看起来虽然有些低微且非常辛苦,但刘备还是认真地对待,每天一丝不苟地编织好每一张草席和每一双草鞋,产品质量绝对优良。刘备成年后也没有忘记这门从小打下扎实基础的手艺,以至于宾客来访时送给他的牦牛尾巴的毛,他都可以将其熟练地编织成手工艺品。
如果刘备就这样一直织草席、卖草鞋下去,他肯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民间手工艺者,也很有可能成为一名精明的街头小贩,甚至可以雇用一群伙计再开一家“刘记草鞋作坊”。这样,刘备的基本温饱应该不成问题,毕竟有一门手艺在身。
但在刘备十五岁那年,他的母亲决定让他外出去求学。刘母将省吃俭用多年才积蓄下的一点钱交给刘备,泪眼涟涟地说道:“儿子啊,你是我们全家的希望。你一定要用功读书啊,将来出人头地好为祖宗争光,这样你死去的父亲也会在九泉之下为你高兴呢!”
这时,刘备信誓旦旦地拍着胸脯对刘母说道:“娘,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待,将来我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您在家一定要保重身体,静候儿子的好消息啊!”
这番对话也是千万慈母与游子远行求学之时的类似对话。
与刘备一起外出求学的同伴中,有同宗的堂兄弟刘德然、辽西人公孙瓒,他们一起拜原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为师。
卢植,字子干,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曾与大儒蔡邕等人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黄巾起义时,卢植为北中郎将,率领部队与农民起义领袖张角交战,后官居尚书。卢植在社会中的地位很高,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
刘备等人为卢植门下弟子,真可谓拜对了老师。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刘备、公孙瓒后来都成为当时的社会精英,干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前文已经讲过,刘备作为一个四肢发达的人,凡是与玩耍有关的事都无师自通。所以,刘备即使拜了一位文武双全的人当老师,但还是不怎么爱读书钻研学问,他最喜欢干的事还是遛狗骑马、听音乐、穿华服。——用现代网络语言翻译过来就是,不爱学习,喜欢K歌,有事无事就刷淘宝加满购物车,完全是一个“学渣”的样子。虽然刘母没有给刘备多少钱,但刘备干的尽是那些纨绔子弟喜欢干的事儿。
如果刘母看到刘备这个样子,估计会气得吐血,并大骂道:“臭小子,你拿着我多年存下来的那点血汗钱,一点儿都不珍惜。你不好好学习,整日干这些无聊的无用之事,你怎么对得起你死去的父亲啊?我的命真苦啊……”
远离刘母的刘备,犹如小鸟挣脱了笼子的束缚一样,在新天地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刘备虽然不爱说话,喜怒不形于色,但喜欢结交英雄豪杰,因此当地的豪侠都争着与刘备交朋友。
朋友交多了,聚会自然就频繁起来。吃喝玩乐这些都是需要白花花的银子来买单的,而刘母给的那点小钱又怎么够这些开销呢!
幸好刘备的同窗好友公孙瓒家有余钱,而且刘备也把公孙瓒视作兄长来对待,所以公孙瓒怎么也要借点钱给他解困的。
毕竟借钱是要还的,而且刘备向来是以诚信为本的,怕借多了还不起有损自己的声誉,所以他借了几次钱后就不敢再借了。可是,不借钱就没钱花,那可怎么办呢?
刘备拍脑袋一想,就想到了一个不用还钱也有钱花的办法。那是什么办法呢?找人赞助!
刘备的第一个下手目标是堂兄弟刘德然的父亲,也就是他叔叔刘元起。
于是,刘备就写了一封信回家,内容估计是这样的:“娘,儿子在外努力读书,笔墨纸砚开销可真不少啊。您给的那点小钱剩下不多了,但为了有钱买纸笔不影响读书,我用剩下的那点钱给您写信告知此事。叔叔的儿子德然的伙食费也不多了,我们都快要断炊了,所以他也让我在信中写上这事,让您收信后立即去告诉他父亲送些钱来。我们兄弟俩在外读书一切都好,不要牵挂我们!”
刘母看了刘备的来信,很欣慰刘备能努力学习,但想到自己再也没有余钱给儿子,眼泪不禁掉落在地。
当刘母把刘备的来信交给他叔叔刘元起时,刘元起慷慨地说道:“学费、伙食费都不是问题,刘备的求学费用我包了,以后我就将他和刘德然一样同等对待。”
刘母听了刘元起这番话感动得不知所措,竟说不出话来,泪眼里充满了感激之情。
于是,刘元起常常资助刘备,让他衣食无忧的安心读书。
当刘元起的妻子知道丈夫这样资助刘备时,便不满地对丈夫发牢骚道:“兄弟分家就各自是一家了,你怎么能这样拿我们家的钱给刘弘家的那个小子花呢?”
刘元起听了这话,便批评妻子道:“我们宗族中就只有刘备这一个孩子不是个平常人,他长大后必定会有一番作为的。我们现在给钱资助他,其实就是一种投资。等到他以后出息了,他会加倍的连本带利还给我们的。你不要光看着眼前,眼光要放长远一点嘛。”
可以想象,刘元起的妻子听了这番话,估计只能气得翻白眼瞪眼珠了。
这就是少年刘备求学时的情况,而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呢?
此时,自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已有一百五十年了,朝廷腐败,宦官与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不但赋税不减,反而变本加厉地剥削广大百姓,徭役、兵役更加繁重。
“外戚专政”“宦官专权”“政局不稳”“民不聊生”,这些词语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总之,当时的中国在东汉政权极其腐败的统治之下,已经快要走到历史的尽头了。
这个经历了十二个皇帝统治的东汉王朝,差不多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由于对西羌战争持续数十年,朝廷花费巨大,财政赤字日益严重,广大老百姓的负担已到了不堪重负的境地,但朝廷依然实行“高压政策”,更严重的是当时土地兼并现象极其普遍,地主官僚兼并了大量农民的土地。
没有了土地,农民还能拿什么生活呢?
当时,东汉政权内忧外患,国家机器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了。东汉王朝就像一匹不堪重负而不得不前行的骆驼,步履蹒跚,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可能,只等待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出现。
不用等多久,这根稻草就出现了,因为有人为了让这根稻草到来已经秘密准备了十几年。
很快,就有人把这根点燃的稻草扔进了火药桶。
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发生了一件足以影响东汉政权格局的大事件——黄巾起义。
该来的总会来,这根稻草终于燃烧起来了!这一年,刘备二十四岁。
二十四岁的刘备,以及广大寻找机会的年轻人,他们原本却是没想到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出来的。不过,此时机会也极其容易找——参军!
由于黄巾起义的突然爆发,全国各地都在募兵,只要是年轻力壮的男子,不怕当不了兵。
当然,全国各地像刘备这样有志向、有眼光的有志青年,也在这个大事件中看到了出人头地的机会,看到了人生崛起之路。
这一年,曹操三十岁。黄巾起义在给东汉政权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给刘备、曹操等有志青年带来了人生事业的契机。
千载难逢的创业机会来了,一个伟大的事业正在等待着他们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