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里的中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拱手与作揖

中国古代的交往礼节是以“敬”为前提的,但这种对别人的“敬”,却常常是通过对自己的贬低、折辱,乃至皮肉受苦来实现。就以前文所说的九拜之礼而言,跪和拜都是以自己身体的俯伏低下来表达对对方的敬意并反衬其高大的,而“敬”之极致,就是以头叩地时的砰砰有声。皮肉之苦越多,敬意就越深。这种以贬低自己来表达对对方敬意的跪拜方式,是弱者对自己所处社会地位的一种承认,因此除了对尊者表达某种敬畏之意外,还常含有希望对方爱怜弱小的意思在内。

社会成员间的交往礼节是社会文化的反映,也是一定的社会经济的反映,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成员间的交往礼节也必然会有变化。今天,除了祭奠等特殊场合要行跪拜礼,一般社交场合,这种礼节已经几乎绝迹。现在人们常用的交往礼节是西方式的握手,有时还用举止比较亲热的亲吻和拥抱等方式。而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拱手作揖礼却也在某些群体中流行了起来。这种礼节的重新兴起,和它的方式简便随意有关。只需拱拱手,交往的信息就传递过去了,既高雅又卫生。

以下先说拱手礼。

拱手是古人最普遍最常用的交往礼节,也叫捧手。这种礼节现在人见面或答谢时有时还用。施礼者双手合抱于胸前,男尚左手(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女尚右手,立而不俯,以示恭敬。也有认为施礼时应拱手齐眉的。

拱手礼在周朝时已经很普遍了,《礼记·曲礼上》说:“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也有子路遇丈人“拱而立”的记载。从这些记载看,拱手礼主要是用来表示对长者的敬意。

据考证,拱手的姿势最初为双手抱拳,说是用来模仿戴手枷的奴隶,意思是愿给对方作奴仆,供其驱使。古人自谦语中有一个“仆”字,“仆”就是奴隶、奴仆,似乎也正是一个佐证。《尔雅·释诂》释“拱”为“执也”,《甲骨文编》收“执”字三十二个,均为枷住双手之状。看来拱手礼就是用这种与戴手枷奴隶相仿佛的形状来表达敬意的。

次说作揖。

作揖也是古代常用的相见礼仪。两手抱拳于前,轻轻晃动,身体略弯,以此表示问候、致谢、邀请或讨教等意思。行礼时还常伴以敬词或谦词,并因对象不同而有土揖、时揖、天揖、长揖和高揖的种种区别。

土揖是对没有姻亲关系的异姓之人所行的揖礼。行礼时双手稍稍往下,俯身。

时揖是对有姻亲关系的异姓亲族所行的揖礼。行礼时双手从胸前平推,俯身。

天揖是对同姓亲族所行的揖礼。行礼时双手从胸前微微向上推举,俯身。

长揖是对尊长者所行的揖礼。行礼时身体站直略折,两手合抱高举,然后自上而下缓缓移动。《史记·郦生列传》记载郦生去见刘邦,刘邦正倨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遂“长揖不拜”。按当时的礼仪,郦生见刘邦要行跪拜礼,但由于刘邦在洗脚时见客,对客人不礼貌,所以郦生也就仅以长揖为礼。

高揖多为平辈间所行的揖礼。行礼时双手高高拱起,不需弯腰俯身。

作揖是以拱手为基本姿势而辅以上下动作的一种礼节。行拱手礼时双手是不动的,而作揖时双手须伴有相应的动作,两者原先是不同的两种礼节,但后人多分不清其间的区别而逐渐混为一礼,所以常连称为“拱手作揖”或“打拱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