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开启齐云山道教的玄帝像传说
江南第一名山 齐云山
齐云山,古称白岳。它坐落于安徽省休宁县城西,有“黄山白岳甲江南”的美誉,与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和四川鹤鸣山并称为四大道教圣地。
齐云山以“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间以幽洞、曲涧、碧池和青泉汇成胜境,因它的最高峰廊崖有“一石插天,与云并齐”的景观而得名“齐云山”。
齐云山全山地质赤如朱砂、灿若红霞,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清代乾隆皇帝称它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
齐云山古称白岳,坐落于安徽省休宁县城西边。其境内峰峦四起、峭壁耸立、四时变幻、绮丽多姿,以“三十六奇峰”和“七十二怪岩”著称,岩岩皆景,洞、涧、池和泉遍布其间。
齐云山全山有宫、殿、院、坛和阁等108处,道观27处,道房12家,与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还有四川鹤鸣山并称为四大道教圣地。山中的道教绘画、摩崖石刻和碑刻数以千计,几乎峰峰有题词、洞洞有刻铭。因此后来被清代乾隆皇帝赞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齐云山的道教文化历史十分悠久,道教活动开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道教香火传播到了华东及东南亚各国,影响十分深远。
齐云山的道教属于张道陵所创建的正一道,至于齐云山的开山鼻祖是谁,一直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说唐代天谷子道人的门徒余氏六三娘来到齐云山传道,并且在齐云山生养了文生、耀生、志生和立生4个儿子。后来这4个儿子都进入了道教,从而形成了齐云山最早的四大房,开启了齐云山的道教文化。
还有另一种说法,说齐云山道教的开山鼻祖是道士龚栖霞。在唐代,有一个道士叫龚栖霞云游至此,隐居在山中的石门岩,在此处苦行修炼50载终成正果,在83岁时羽化成仙。后人把他修炼所住的石门岩洞,取名为“栖真岩”。
这两种说法谁真谁假已经无从考证,但关于齐云山的开山鼻祖有文字依据可查的是在南宋,是宋代的一个道士名叫余道元第一个在齐云山建筑了道观,从而开启了齐云山的道教文化。
在1225年至1227年的南宋,道士余道元进入齐云山修炼,并于齐云岩创建佑圣真武祠,也就是后来的太素宫,其内供奉着真武大帝,又名玄帝。
太素宫,原名佑圣真武祠,后来明世宗赐额为“玄天太素宫”。它坐落在齐云山的齐云岩,是齐云山的主要的道教宫观。
太素宫坐南朝北,里主要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它的原主要建筑有“玄天金阙”石坊、宫门、前殿、正殿、后殿、客堂、斋堂、道舍及左右配房等,但是后来都因天灾人祸被毁了,里面供奉的真武大帝神像也不例外,都是后来重建的。
传说,原太虚宫中所供奉的真武大帝神像是由百鸟衔泥塑立的。真武大帝,又称玄帝,传说他原来是净乐国的王子,姓李,名乞小。他长得眉清目秀,在15岁的时候,抛弃了江山去武当山出家做了道士。他在武当山朝夕讲经说法,潜心修炼,道成的时候,已经2500岁。
紫虚元君 又称“南岳夫人”和“魏夫人”,也称南真。姓魏,名华存,字贤安,道教尊其为上清派第一代宗师。著有《元始大洞玉经》、《元始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大洞玉经坛仪》和《总论》。
后来紫虚元君教授了他无极大道,称他为“北方真武大帝”,让他镇定北方,掌管阴间一切善恶,普济众生。
有一天,真武大帝出山。一来是想察访世间善恶。二来想找个好山头登基坐殿,享受一下人间烟火。于是,真武大帝云游四海,遍访名山,驾云到齐云山。他俯瞰全山,只见群峰峻秀,怪岩纷呈,山泉飞洒,云烟缭绕,横江两岸古木苍郁,茅屋村舍点缀其中。
香火 指供奉神佛或祖先时燃点的香和灯火:来朝拜的很多,香火很盛。古时候香火也指后辈烧香燃火祭祖,故断了香火就指无子嗣。古时有一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没有后代传承香火是最大的不孝。
洞天 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洞天就是地上的仙山,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历代道士多往其间建宫立观,精勤修行,留下了很多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和神话传说。
他不禁叹道:“呵,好一个人间仙境!”
喜出望外的真武大帝便降临于齐云山巅,他遨游洞天福地,越过桃花涧,来到了真仙洞府。却看到天门掩蔽,无路可通。真武大帝游山急切,于是运足神力,一脚蹬开了天门。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石穿洞开,豁然开朗。见到了另一番景色:巨岩如围,岩洞藏幽,山泉飞洒,点点滴滴,发出击玉般的声响,串串山泉构成珍珠帘屏。
真武大帝穿门而入,沿路美景尽收眼底,喜不自胜。过了天门,真武大帝不知不觉地来到月华街。这里的山势更加优美。齐云岩酷似一把金交椅耸立在街中心,背后是玉屏峰,左右钟鼓两峰护列。
前面试卓立挺拔的香炉峰,五股山泉飞注于齐云岩下,左有青狮盘踞,右有白虎蹲立,前有黄山“三十六峰”环绕其外,构成了一个天然的宝座。
真武大帝见到这番美景喜不胜收,留恋难舍。他心想:“我真武大帝在武当山苦修2000余年,而今修道已成,何必再孤守武当?不妨就此建座行宫,占它香火,我在武当修行,夜回齐云显灵,来去自如,有何不可?但我这无形的灵神,若在此山定鼎还须有个偶像寄托,才好招来八方香火。”
鼎 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
真武大帝正在冥想,忽见一朵祥云飘来,到真武大帝面前化作了一名仙子,供揖参拜真武大帝道:“仙长驾临此山,乃草木有幸,妙乐天尊揣知仙长心事,使我前来劝君。”真武大帝谢恩又将方才所思所想告诉了仙女。
仙女应命告别了真武大帝,回去之后立即传召全山百鸟,即日兴工。霎时间百鸟云集,羽翼蔽日。众鸟众志成城,不几日,就塑起了一尊真武大帝神像,威严夺目。
光阴迅速,到了南宋宝庆年间。云游道士余道元自黟北来齐云山,夜里梦见一个道长披发跣足,对他说:“吾居齐云岩,已候你多时。”
余道元梦醒以后就去齐云岩寻找,果然寻见一尊泥像,与梦中的一模一样,他又惊又喜。于是号召居住在山里的居士募捐装饰这尊泥像,还建造了“佑圣真武祠”,烧起香火,日夜供奉。
第二年,余道元请内相程铋题“云岩”两字刻于石上,这两字为齐云山最早的摩崖石刻。
后来四围乡村的百姓遇到有蝗灾、旱涝,或者想要祈福、求嗣都会来真武大帝神像这里,人群络绎不绝,并且传说有求必应、神威江南。
道士们后来也纷纷驻守山上,在岩洞内和道房供上真武大帝像,真武大帝的香火越来越旺盛。与此同时,朝廷也开始下令在齐云山建筑道教宫观。
据不完全统计,在宋代期间,兴建的宫、观、道院、祠、殿及神仙洞府达到百余处,宫阙十分壮丽。
阅读链接
传说和真武大帝一同来到齐云山的还有佛教的地藏王菩萨。这两个人是好朋友,他俩一起访遍名山都想找个能登极坐殿的地方。
这一日,他们一起来到齐云山,只见秀峰林立如仙境一般,地藏着急上山,真武却直喊肚子饿,要求去吃碗面。地藏只好就近化了两碗素面,真武又提出要比赛谁吃得快,规则就是面要每根都从头吃到尾。
地藏只好同意,一根一根寻头慢慢吃,真武人小但很机灵,用暗劲一夹就夹到很多头,呼噜一下就全吃光了,然后推脱说出去转转。地藏非常执著,一根一根地吃了很久等他发觉上当了的时候,真武已经占了齐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