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龙虎山道教文化的兴盛之路
自从宋徽宗建造了天师府之后,张道陵的后嗣也逐步受到了朝廷重视,龙虎山的正一道便开始兴盛起来。
在宋代期间,宋王朝在龙虎山建造了大量宫观。一是旧有几座宫观得到了扩建和赐额;二是新建了大批宫观,宋代新建的宫、观、庵和院近20座。
其中,有建于1056年至1063年间的凝真观。1102年至1106年间的静应观和祈真观。1107年至1110年间的灵宝观。1119年至1125年宣和年间的逍遥观。1208年至1224年间的金仙观等。
另外,宋代还建有云锦观、仙隐观、归隐庵、蒙谷庵和天乐道院等。
在这个时期,龙虎山正一道掌教的是张道陵的第二十四代至第三十五代后嗣。从第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开始,每代天师都曾被诏面圣,并被赐予“先生”称号。
其中,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和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最得朝廷恩宠。
在1104年,宋徽宗召见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张继先与宋徽宗相谈甚欢,于是宋徽宗赐号张继先为“虚靖先生”。
第二年的12月,张继先回到了龙虎山。这次面圣,张继先的父亲和兄长全都被赐予了爵位。而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先后被封为“正应先生”和“仁静先生”。这些都表现出当时宋王朝对龙虎山道教的支持和重视。
后嗣 是后代子孙的意思,也含有继承人的意思。在古代,后嗣是获得继承权的一个标准。在道教天师道中,历代天师都需要是创教祖师张道陵的后嗣。
玄教 是道教正一道的一个支派,由元朝张天师张宗演的弟子张留孙在北京形成的一个道派。当时元朝皇帝邀请张宗演来大都,并请其留京传教,其弟子张留留在京城,受到皇帝的恩宠,受封“玄教大宗师”,因此玄教自成一派,但仍遥奉龙虎山正一道张天师为教主,玄教主要传播范围在江南。明朝以后,玄教解体,重新归入正一道。
正是因为宋王朝的支持,在宋代初期龙虎山便成为与江苏茅山和江西阁皂山并立的三山符箓之一。
后来经过200年至元代,龙虎山的正一道便跃居成为了三山符箓之首。此时,龙虎山正一道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龙虎山正一道的鼎盛时期,掌教的是张道陵第三十六代至第四十一代后嗣。
从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起,每代天师均被元王朝封为天师或真人,让他们主领江南道教。至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时,朝廷更封他为正一教主,让他主领三山符箓。也正是因此,龙虎山道教成为了诸符箓派之首。
在这期间,龙虎山出现了大批著名道士。这些德高望重的道士一部分被输送到了大都燕京,由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的弟子张留孙组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龙虎山道教支派玄教,用来主领江南广大地区的道教事务。
道士 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的通称。道士作为道教文化的传播者,又以各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布道传教,为其宗教信仰尽职尽力,从而在社会生活中,也扮演着引人注目的角色。道士之称始于汉朝,当时意同方士。在道教典籍中,男道士也称乾道,女道士则相应地称坤道。黄冠专指男道士时,女道士则相应地称为女冠。
例如,张留孙,又称张宗师,是张宗演弟子,被元世祖忽必烈授以江南诸路的道教都提点之职。
剩下的道士则留在了龙虎山,管理山上的道教事务。其中也不乏杰出的道士。
李宗老,达观院道士,是著名玄教道士吴全节的老师。在1264年至1294年间被授江东道教都提点,主持本山上清宫。
吴元初,龙虎山高士,就学于道教学者雷思齐,所著诗文集为《元元赘稿》,元代著名学者、诗人虞集为之作叙说:
元初服黄冠以自隐,无所营于时,故无所争于人,交游天下名士,诗文往来,皆一时之盛。其言温而肆,清而容,杂而不厌,几于道者之乎?
张彦辅,龙虎山道士,精绘事,元代著名学者、诗人虞集曾为其所作《江南秋思图》赋诗。
另外,在此时期,元王朝还对龙虎山道教宫观进行了修正。它除了对龙虎山原有宫观进行了修葺以外,又新建了大批的道教宫观。
据元代散文家元明善和清代正一道道士娄近垣所写的两本《龙虎山志》中的不完全统计,新建的宫、观、庵和院多达37座。这些道教宫观大部分都是由元世祖忽必烈建于1264年至1294年间,有文惠观、乾元观、会真道院、望仙道院、八卦庵、止止庵、太极庵、西华道院、东山道院、云山道院和瑶峰道院等。
风水 本为相地之术。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坐向、建设等,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
在宋元两代,龙虎山道教发展极为迅速,其中大部分道观都是在这两个时期建立起来的。但是这些建筑后来因为遭到了天灾兵火,大多被毁,后存留下来的仅有天师府一座,上清宫、正一观等宫观都是后来重修的。
但是,从那些被毁的道教宫观遗址上,可以看出当时道教文化的繁荣和昌盛。
龙虎山之所以成为“道教第一仙境”,也是有其必然性的。龙虎山在风水学上,堪称是独一无二的经典。风水最看重的就是理想环境的选择,而风水的理想环境主要由山和水构成,其中尤以水为生气之源。
阴阳 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风水学经典《水龙经》中曾说:
穴虽在山,祸福在水。夫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也。
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脉,两者本身就是有机融合的,更何况龙虎山的山水暗合了道教太极阴阳教理,所以龙虎山成为道教祖庭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
龙虎山的风水吉象,主要体现在两处:
一是卢溪河畔的太极形势图。这里山环水抱,溪水与山势,正好形成一个阴阳太极图。
从卢溪河畔的地形图就可以发现,在这一段,溪水为阴鱼,鱼眼鼓出在头部。山势为阳鱼,鱼眼也鼓出在头部。这样一个太极就呈现出来了,自然天成,鬼斧神工,蔚为大观。
太极是道教理论与形象的标志,又是道教的灵魂。而此处的风水气场就非常旺盛,人天感应度也相当高,非常适合炼丹修行,所以张道陵天师才选择在这个地方炼九天神丹。
二是龙虎山与正一观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如果说太极山势是龙虎山的灵魂,那么龙虎山本山,则是龙虎山的山身。
正一观后面的山脉是象山余脉,本来这个余脉一直向西,但是到了此地突然折回,形成了两峰对峙的龙虎形状,不能不说这里是修道的宝地。
有人、有山、有魂,构成了我国风水的综合吉象:天地人合一。人为天师,山为龙虎,神为太极。再经过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丰厚的道教文化,成就了龙虎山在我国道教史上显赫的祖庭地位。
阅读链接
传说在宋代,宋徽宗礼聘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来到京都,并对他说:“解州盐池孽蛟作怪,民众遭受灾害,所以召你来救治。”
张继先受命之后,马上在铁简上画符,让弟子祝永佑跟着太监同往解州,将符投入盐池的决堤之处,只见电闪雷鸣,孽蛟被斩死在水中。徽宗听了太监回来报告便问张继先说:“你治死孽蛟,派遣的是哪位神将?能让我见一见么?”
张继先听后,便手握印剑施法召将,关羽随之现身。徽宗吃了一惊,手上正好拿着枚崇宁年间铸的铜钱,便掷给关羽,说:“以这钱名封你。”
所以后来人们又称关羽为“崇宁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