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调气血要点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调气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遵照四季的气候特点,适时调养。
春季升发肝气以养血
春三月,万物生,清内毒,养肝木,防风邪,助阳气,增免疫,保健康。
春天五行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也属木性。中医养生旨在顺应自然之气,根据节气调养身体。春气通肝,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从而使气血上涌,严重的时候会引起吐血、呕血,甚至昏厥,也会伤到脾胃,引起脾胃消化功能的失常。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因而春季养生养肝是重点,把肝这个解毒工厂建设好、经营好,人才不会得病。
从脏腑功能方面讲,肝藏血,肝为人体之“血海”,中医认为‘肝为女子之先天,故女子病多缺血’。春季是妇科疾病的好发季节,女性朋友更应该注意春季调养,女性朋友养生,重在调养气血,血虚是很多女性的通病,春季养气血更不能停。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讲:“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按照“药王”所示,春天可适量吃些红枣、 蜂蜜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还要多吃蔬菜,如芹菜、菠菜、白
春天宜食的食品还有山药,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具有健脾补胃的作用。晩春气温日渐升高,饮食应注意清淡,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体内积热、邪热化火,导致疔疮疖肿等疾病。总之,清淡爽口的饮食利于春季养生。
菜、油菜、莴笋、绿豆芽、胡萝卜等,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也可吃些葱、姜、蒜、韭菜, 祛阴寒且助阳气升发。
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春季养肝首先必须柔肝、护肝、疏肝、养血;其次应为度夏做准备,宜健运脾胃。中医验证,除了养肝的药物,通过各种暖茶的调节也可以实现清肝、柔肝、疏肝、护肝的功效。“是药三分毒”,所以养肝补气血最宜喝暖茶。例如,决明子、红枣、枸杞茶等,有助于肝脏排毒,使身体的气血通畅,而红枣又有补元气和润肤作用,对体质虚冷的人有抵御春寒和养血护肝的双重效果。
立春时节,顺应阳气升发的特点,在起居方面也要相应改变,做到适当地早睡早起,早晨起床后宜做一些轻柔舒缓的运动项目。
立春是春天的开始,此时天气虽然开始暖和,但是以“风”为主气,气候特点是变化较大、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尤其是适逢春雨连绵的时候,更是冷风阵阵,寒气袭人。俗语有云“春捂秋冻”“春季不可薄衣”,此时做好“春捂”是顺应春天阳气升发的养生需要,也是一种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由于人们冬天穿戴衣帽较多,故乍暖还寒时对外界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尤其是老人、婴幼儿及体弱多病者更难以适应,因此在早春时节要保暖,衣服不可顿减,注意防风御寒,养阳敛阴,老人、婴幼儿及体弱多病者尤其应注意脚部、背部保暖。
在运动调养方面,也是要顺应“升发”的特点,多做伸展运动。宜在柔和的晨光下,在庭院、公园、林荫道等地方进行体育锻炼,可选择散步、慢跑、快步走等,也可多做一些如广播体操等的伸展运动或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既可舒缓身体,又可调理气血。同时,在优美的环境中锻炼还可达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的效果。
立春时节,大地回春,万物更新,人们的精神调摄也要顺应自然界蓬勃向上的生机,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广施博爱,善济仁慈,戒怒戒躁,保持精神愉悦,顺应春季肝气升发的特性,使气血和畅。
夏季养心血以补气
我们每个人,如同落叶树,春天的时候树枝开始发芽,气血开始向外走;到夏季,所有的气血到了外面,所以枝繁叶茂;而秋风一起,树叶一落,气血从外向里走;到冬天,外面的树叶没有了,所有的营养都到根部去了。人也是一样的,春天的时候气血由体内向体表走,到夏天气血都已经到外面了,里面就相对不足了。
夏天养心安神之品有茯苓、麦冬、小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等,在饮食方面,应多吃小米、玉米、豆类、鱼类、土豆、冬瓜、苦瓜、芹菜、芦笋、南瓜等,少吃动物内脏、鸡蛋黄、肥肉、鱼子、虾等,少吃过咸的食物, 如咸鱼、咸菜等。以下几种夏日常见养心瓜果适宜多食,西瓜除烦止渴、清热解暑;黄瓜皮绿汁多、脆嫩鲜美,含水量约为97%,是生津解渴的佳品;桃子生津、润肠、活血、消积,适用于烦渴、血瘀、大便不畅、小便不利、胀满等症;苦瓜能除热邪、解疲劳、清心明目,工作劳累的人可以多吃些。
生活方面,夏季空调要少开,流汗才健康。老百姓常说“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坐病”——这是因为,冬天气血闭藏,储藏营养,要为明年的生发做好准备。如果冬天不很好地储藏阴精,春天时容易得热性疾病。冬天冷的时候毛孔处于闭塞状态,有助于气血内收,夏天热的时候毛孔开放,有助于气血往外走,这时候如果经常开空调,代谢不畅,就很容易生病。农村很多上百岁的老人都住平房,因为平房冬暖夏凉,这些老人得地气,能长寿。现在大家都住楼房,用空调,空调出来的是透骨头的冷风,年轻时阳气旺盛可能不觉得,人过中年,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就会觉得凉气透骨。“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冬天的热风、夏天的寒风都是与时令季节不同的风,就是“贼风”,对身体健康不利。
同时,夏天要吃好早午饭,睡好子午觉。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年四季如此,一天也是如此。脾胃偏弱的人,早上、中午的饭一定要吃好,因为可以借助自然界的阳气促进消化吸收。晚饭切记少吃,别早上、中午都凑合,晚上却吃得过于丰盛。吃得太饱太好,就易得富贵病。《黄帝内经》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老吃大鱼大肉这些东西,就会出现糖尿病的痈、疮、疽。糖尿病在中国古代叫消渴病,老百姓很少得,都是富家人得。人吃得太好了,不能消化,就会变成内热,出现消渴症状。现在的生活好了,人们天天都吃好的,所以很易导致血糖、血脂升高。
中国人特别强调睡子午觉,子、午就是子时和午时,这是两个很重要的时辰,半夜11时~凌晨1时是子时,这是阴气最盛、阳气初生的时候;中午11~13时是午时,是阳气最盛、阴气初生的时候。阴阳两气只有生才有升,有了升才有化、收、藏,如果在生的时候你就转化了它,那就找不到感觉了。所以,子、午两时的睡眠对人们的健康尤其重要。
秋季润燥以养气血
到秋天的时候,养生之法应该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就是说我们的生活规律要跟着鸡走,鸡进窝了人就睡觉,鸡出来了人就起来。这时候,人的气血正好是从外向内收的时候,而白天人的阳气都在外面,晩上阳气归于内,如果按照“与鸡俱兴,早卧早起”的生活方式,那么人的气血就会保持良好状态。俗话有“一夏无病三分虚”之说,因此在秋季应该注意适当进补,在饮食上遵守少辛增酸的原则,以养肝气,以温、淡、鲜为宜,不吃过冷、过辣、过黏的食物,多食芝麻、核桃、糯米、 蜂蜜、乳品、梨、甘蔗等食物,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红枣糯米粥、黑芝麻粥等都是秋令饮食佳品。
在水果中,秋季食养首选梨,梨有“百果之宗”的美誉,入肺、胃经,具有两大效用, 一是滋阴润肺,二是清热化痰,生食或捣汁饮服,或熬膏调服都可,古代就有针对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晩晩蜜汤”。白天喝点盐水,晩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
冬季藏精以养气血
按中医理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由于气候寒冷,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且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为了适应机体的需要,必须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适当进补不但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把滋补品中的有效成分储存在体内,为明年开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冬季食补佳品有胡桃肉、桂圆、牛肉、狗肉、红枣、莲子、羊肉、栗子、花生、黑木耳、豆浆等。冬三月忌食和少食绿豆、生藕、香蕉、莼菜等。另外,由于白酒具有调和气血、舒筋活血、 抵御风寒的功效,加入补益强壮的人参、鹿茸、海马、杜仲、肉桂等中药服用,更具有温补健身之效,不过切记要适度。
传统养生学强调,人体要“顺应自然”,即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要与大自然的变化相一致,并根据四季气候变化改变日常的生活规律。《黄帝内经》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从自然界万物生长规律来看,冬季是一年中的闭藏的季节,人体新陈代谢相对缓慢,阴精阳气均处于藏伏之中,机体表现为“内动外静”的状态,此时应注意保存阳气,养精蓄锐。尤其是老年人,一般都气血虚衰,冬季的起居更应早睡晚起、避寒就暖,绝不提倡“闻鸡起舞”,而应该和太阳一起起床。
在冬季,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爱好,安排一些安静闲逸的活动,如养鸟、养鱼、养花,或练习书法、绘画、棋艺等。如果进行室外锻炼,运动量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以感到身体热量外泄微汗为宜。恰当的运动会让人感到全身轻松舒畅、精力旺盛,体力和脑力功能增强,食欲、睡眠良好。
冬天天气寒冷,还需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冻疮等疾病的发生。在寒冷的环境中待得过久,如骑车外出,回家后要马上用温热水浸泡受冻较重及局部受压的部位,或用揉擦按摩的方法加强局部的摩擦及运动,以迅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此外,寒冷的冬天里,洗个热水澡可以洗去一身的疲劳,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同时还有一定的养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