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那一片彩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老基地全面振兴的样板

——“九五”上海工业实现大跨越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警示,推动上海经济更加坚定地走科技型、实力型发展之路。既要快速融入趋其利,又要保障安全避其害。站在这一历史的时代的制高点,“九五”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代表市委提出要求:上海工业应当在“发展中调整”的新阶段实现质的跨越。

“九五”期末,国家经贸委召开的有关会议高度评价了上海工业对产业结构、资本结构、行业组织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行整体性战略性调整、改革的成果,赞扬上海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样板”。

“领头羊”风采熠熠生辉

“九五”期间,上海工业尽管创造了年均16%以上的增长速度,但工业的资产总规模和总产值不再是全国各省级区域的“最大”、“最高”。然而,论及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上海工业依然高居榜首,“领头羊”风采依然熠熠生辉。

权威统计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上海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已达7.6万元,居国内第一,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倍。按现行汇率折算,年底有望向1万美元冲刺,基本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这个“第一”的背后,不仅仅是“分母”的缩小,五年中有百万劳动大军先后离岗转岗;更重要的是高效率、高技术含量产业的迅速成长使“分子”骤增。目前上海劳动生产率最高的通信行业,人均增加值已近200万元。

上海工业还创造了两个“一低一高”:工业资产负债率从“九五”前的70%以上降到50%以下,居国内最低,达到国际工业企业群体的正常负债水平;而上海工业企业平均净资产回报率在8%左右,又高于银行长期贷款和国债利率,是全国最高的。上海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亏损面从三年前的40%多20%以内,是目前全国最低的;而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0点,为全国最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点以上。

另一组数据还表明,上海工业是全国最大的“摇钱树”。去年,上海工业以占全国工业1/16的固定资产净值,创造出1/12的工业产值、1/9的工业利润,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占到全国的1/6。

高额的投资回报,吸引投资者纷至沓来。世界500强企业在上海投资落户的已达250多家,这在国内首屈一指。到去年底,上海工业已累计批准工业性利用外资项目逾1.3万项,吸引外资合同金额201.06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近2万家,中外合资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出口创汇,已分别占全市工业的44%和72.5%。今年1—8月,外资在沪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0%,表明在即将进入的新世纪,世界更加看好上海工业。

人们往往只注意从百货商店里看市场占有率,殊不知“新上海货”主要集中在高科技的通信、电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冶金、石化等产业领域,其中有三四十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之最。代表当今世界主流技术的沪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已占国内市场“半壁江山”;上海大众的“时代超人”和“帕萨特”轿车面市以来,满产满销,如今上海轿车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已达43.6%;上海电站设备、程控交换机都有30%的市场占有率,船舶、光纤占国内市场的1/4;乙烯、传真机等也在国内市场占有20%以上的份额。上海的成品钢材在全国市场占17%的份额。我国空调前十名、彩电前十强产品中,其关键核心部件压缩机和彩管,大部分是由上海打造,沪产超大屏幕彩管在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40%。

新一轮支柱跨越式崛起

“九五”期间,上海工业最耀眼的成就是:跨越式崛起了新的“第一支柱”。五年间,电子信息产业以超过30%的年均增幅超常发展,今年产值将猛增到1150亿元,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从5%一跃而为10.6%,超汽车、钢铁、石化工业,成为上海名副其实的擎天大柱。

与此同时,汽车、冶金、石化、电站等六大支柱产业,大大提高了技术能级;轻纺等传统产业经过“大浪淘沙”,改造为都市型产业。上海工业已形成由电子信息工业领衔、包括现代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的高科技工业为主导,汽车等六大支柱工业为基础,都市型工业为特色的工业结构新框架。三大高科技工业加六大支柱工业的总产值,已占据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上海“第一支柱”的迅速更替和新一轮支柱的跨越式崛起,首先得益于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明确的产业政策。市委书记黄菊一直强调,上海工业的发展定位“应当从全国和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类同中‘跳出来’,坚持起点高一点,特色多一点,形成自己发展的独特优势”。经过反复调研遴选,上海市决定在信息技术、现代生物与医药和新材料领域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并为之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终于在两三年时间内形成了规模经济。

“九五”期间,上海工业与中央单位和兄弟省市企业实行了大跨度的联合和资产重组,使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上海成功地实施了宝钢与上钢的大联合;上海华谊与上海石化联合开发上海漕泾化学工业区;上海市与中科院、铁道部、广电总局联合开发建设IP宽带试验网;等等。每一项联合、重组,都发挥了各自优势,避免了重复建设,使优质国有资产向应当“有所进”、“有所为”的高科技领域聚集,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带动力。

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为中坚,加快与国际跨国公司的融合,使上海三大高科技工业和六大支柱工业迅速提高到国际化水平。新崛起的“第一支柱”电子信息产业,全市共有692家企业,其中仅上海广电集团、贝尔公司、仪电集团、长江计算机(集团)公司、光通信集团和华虹集团6个企业集团的信息产品产值,就占到所有这些生产企业总产值的70%;而六大企业集团内部的国有控股、参股的“三资”企业,又创造了其中80%的产值。如上海广电集团,在资产重组中吸纳了来自海内外的资金30多亿元,又用控股、参股形式,同夏普、索尼、西门子等国际大公司组建了30多家中外合资企业,从而很快形成了信息网络产品、家用电器、电子部件和汽车电子等四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高地。

随着城市布局和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基本完成,上海已崛起设施齐全的浦东新区和闵行、漕河泾、上海化学工业区等三个高科技工业区,以及9个市级工业区。它们以独特的“集聚、扩散效应”,吸引国外著名大公司和国内高科技企业进入,成为崛起新一代支柱产业的“摇篮”。漕河泾开发区已拥有90年代中后期世界一流水平的半导体、光纤、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研发企业200多家。在浦东张江科技园区崛起的上海药谷,吸引了瑞士、日本、美国、比利时、挪威、德国、意大利等国一批世界药业巨子在这里会师。他们以2.2亿美元的投资总额,独资或与上海医药企业合资建起了50多家技术先导型的生物医药企业,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现代企业制度框架率先矗立

“九五”作为上海工业史上的黄金时期,一个重要特色是调整和改革互相渗透,综合推进。空前规模的产业结构、资本结构和行业组织结构大调整,不断地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清理道路,拓展空间。要在全国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是上海工业“九五”的“重头戏”,这一目标也已经实现。说上海国企的产权结构和经营机制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不为过。

“两个84%”是上海国企改革成果的显著标志:84%以上的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改制,其中又有近84%的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这种动态运作,为企业构筑了与市场相对接的产权基础,使企业有活力、也有实力去追求“创造核心技术和核心专长”,“形成核心竞争力”;去追求低成本、快速度、高效益的自我扩张。

经过多次重组改制于“九五”初组建的上海电气集团,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自主地运用了互相收购股权、实行多元投资、债转股、集中融资等市场经济手段,总共运作资产近百亿元,增加现金流量25亿元。集团以收购“生病的企业”为自我扩张的首选,一举对上菱电器、太平洋机电、长江计算机、机械成套集团进行了有效的跨行业资产重组,其中上菱电器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已从“垃圾股”一跃而为“绩优股”,成为上海1999年上市公司十五强之一。

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中,强调要转换机制、政企分离。徐匡迪市长经常用“决不能既吹哨子又踢球”的比喻,要求市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对企业“做好服务,不加干预”。国家出资人“到位不越位”,主要管好三件大事:“大帽子”——委派作为主要产权代表的董事长;“大票子”——与主要产权代表签订责任书,保证国有资产收益和保值增值;“大盘子”——审批企业资本运营和重大投资项目,监管企业的财务。“九五”期间,上海工业国有资产净值年均增长10%以上。

“政府专心做好政府的事情”,这对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不啻是最大的福祉。“九五”期间,上海市为国企创造了宽松、平等的竞争环境,建立起企业优胜劣汰、职工能进能出、经营者择优录用、保障体系覆盖全社会的机制,探索推行了企业经营者和技术、管理等各类人才的市场化选拔和激励措施。

“九五”的大跨越,已经迎来上海工业的新辉煌。而未来“十五”的目标更加鼓舞人心:上海工业决不同自己的“过去”比进步,而要在综合竞争能力上与国内外强手比高低。他们的奋斗目标是:实力“更强”,结构“更优”,效益“更高”,机制“更活”。

2000年10月6日

合作者吴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