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第一步
——且看上海企业如何转换机制
一个“现象”解了一道难题
谁也没有料到,改革开放以后,一直作为国家台柱的国营企业,面对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和新崛起的“三资”企业,已难以匹敌,节节败阵。
更没有人想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争中,如何使国营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竟成为上到国家领导,下到企业职工,从经济理论权威到普通干部共同关注和焦虑的难题。
“难题”像幽灵在中国大地整整徘徊了几个年头。
去年,上海“斯米克现象”的出现,犹如闪电给人心头一亮。这是上海的一家国营拉丝模厂,与外商合资办起了斯米克拉丝模有限公司,外方资金、技术、管理尚未到位,仅换一块牌子,实行一套新的政策和管理,前后就判若两厂。合资当年,劳动生产率提高了60%,出口创汇增长1.7倍。
为什么同样的条件,一“合资”,马上就出效益,就有了活力?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焦点聚集到“机制”上来:如能把“三资”企业这套高效率的“软件”输入国营企业,那么国营企业同样可以高速度运转起来。
视角的转换,给人打开了另一个天地。当人们从“斯米克现象”回头审视一些生机勃勃的优秀国营企业时,这才发现,他们走的正是转换机制的道路。
最典型的就是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
“七五”以来,这个纺织机械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在深化企业改革中跨出了关键的三大步。第一步:1987年率先在上海市全民所有制企业中以合同的形式开展全员综合承包,揭开了转换机制的序幕;第二步:实行自主经营外贸,加速把企业推向市场;第三步:1989年8月,试行放开经营,优惠税率,优选厂长,使二纺机逐步规范了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具备了强大的发展后劲。企业由此步入良性循环。改革五年来,这个厂经济效益连续五年大幅度全面提高,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从“斯米克现象”到二纺机实践,上海终于破题了——要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必由之路。
敢于突破 柳暗花明
去年9月,上海市政府确定7家国营大企业参照“三资”企业运行机制,突破现行政策的束缚,把政府给予合资企业的部分优惠政策,同样赋予这些大企业。旧体制一经突破,这些企业个个柳暗花明,获得新的生机。
上海工业缝纫机厂是首批列入这种试点的企业之一。改革前,这家厂与其他企业一样,手脚被捆,积极性难以调动。改革后,这家厂拥有了包括税收、经营自主、会计财务、劳动人事、分配等在内的几条关键政策,企业即刻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试点仅8个月,这个厂就开发市场需要的新产品8种,比以往3年开发的产品还要多,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今年国内外市场急需高速平缝纫机,厂部立即调兵遣将,快速部署,几个月后产量就翻了一番,赢得了时间和效益,被誉为世界“工缝机”霸主的日本重机公司一位行家不无紧张地说:“日本重机今年在中国的竞争主要对手看来是‘上工’了。”
据上海有关部门对扩大后的19家进行“转换机制、放开经营”试点企业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3%,销售收入增长18%,实现利税增长42.1%,出口创汇增长6.2%。这是近年来没有过的好势头。
领导带头敢闯敢试,基层企业也纷纷效法。上海油墨厂根据企业的实际条件,自行选择一个基础好、产品出口的关键车间,在厂内办起“小特区”。“小特区”享有“自由招聘员工、自主管理、自行决定分配”三项政策,员工可双向选择,岗位实行技能工资,生产完成好,奖金可高于全厂平均工资奖金的20%。结果这个车间人员由原138人减至95人,而劳动生产率却比改革前增长50%左右。厂内“小特区”震动了全厂,为全厂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奠定了基础。
如今,上海全员劳动合同制、上岗合同制改革正全面铺开,23万名职工已分别同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有14万名职工签订了上岗合同,下岗人员近万人,回家待岗人员1200多人,股份制试点也在扎扎实实地进行,上半年全市又批准20家国营大中型企业改为股份制,合计发行个人股2亿元,人民币特种股0.75亿元,募集法人股3.38亿元;另外拥有生产经营决策权、产品定价权、进出口自主权的企业也在迅速扩大,企业集团也正在向大型化、综合性、高层次方向发展。
深入学习 更上一楼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颁发以后,上海经济领导部门在认真组织学习的基础上迅速行动,市经委根据《条例》精神,提出了一个新的奋斗目标:今年要有一半以上的国营企业进入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明年全部企业进行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经过三年努力到“八五”期末要搞好上海国营大中型企业。
围绕这一新目标,上海市转换机制工作目前正从几个方面展开:
——按系统、分层次、有步骤地组织政府机关干部、企业厂长和广大职工进行学习培训,并把《条例》作为“二五”普法的主要法规来学习。
——有关部门又推出十项改革措施,其中有:分步实施统一税,推行新会计制度,实行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放宽企业出口自主权,进一步推进股份制试点,进一步下放技术改造项目审批权限等。
——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上海市轻工业局向企业清理下放129个“权力”,在上海工业系统中率先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格局对局机关进行改革。二轻、纺织也明确局不再编制增产计划和出口计划,不再审批企业劳动合同制规划,企业自行选评外贸代理设备进口。
——政府部门加强为企业现场服务。现已作出决定,由市经委牵头,市政府各部门联合组织政策服务中心,采取集约化的方法,定期向企业进行现场政策咨询,指导企业加快经营机制的转换。
一一对照《企业法》和《条例》,对以前颁布的有关企业工作法规进行清理,凡与《企业法》和《条例》相抵触的情况进行修改或予以废止。
转换机制是一个痛苦和艰难的过程。可喜的是,上海这个饱受计划经济体制之苦的老工业基地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当然,现在还不是松懈的时候,因为今后几步还更艰难。
1992年《半月谈》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