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事典057:中国甲胄史图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从青铜胄到铁兜鍪

尽管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广泛使用金属甲,但金属盔胄一直是主流。相对商朝时期纹样复杂的青铜盔胄,进入周朝后的盔胄要朴素得多。西周的胄与商代一样,采用青铜为材料,但摒弃了商代盔胄上繁杂的纹饰,从出土文物上看,完全就是个青铜帽子盖在脑袋上,什么都没有,自然不如殷墟出土的商代盔胄美观。不过,殷墟商胄工艺复杂,应该不是普通武士佩戴的。而西周朴素的盔胄在铸造成本和工艺方面大大降低,更有利于批量生产。

进入战国时期,不仅戎装、身甲不断进步,军士们保护脑袋的盔胄也有了革新,并有了新的名词——兜鍪。兜鍪,在历代记载中有时等同于胄,有时指由胄与顿项组成,覆盖面较大的头盔,有时则直接代指士兵。战国后期,随着春秋晚期出现的生铁冶炼金属技术逐步成熟,兴起了新一轮的军备革命,铁制兵器、铁制甲胄先后问世。如《吕氏春秋·贵卒》中所载:“赵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鴥,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这里的“衣铁甲”是否真为铁制呢?存在实物。1965年,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44号墓中,出土了一顶铁制兜鍪,它的问世证实了记载中的铁制甲胄。

兜鍪,一般是指在“胄”之后出现的,形同于口袋,非整盔塑造,又有一定可变性的头盔。河北易县出土的战国兜鍪形制与出土的西周、东周青铜胄完全不同,并不是由一片式的金属打造而成,而是由89片铁甲片编缀而成,具有可变性,防护范围从头顶一直到下巴部位,仅五官露出。这顶铁制兜鍪的形制与后来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石甲胄形制高度相似。洛阳金村出土的战国铜镜上的武士像,也戴着类似的兜鍪。可见并非特例,极可能是战国晚期军士头盔的基本形制。

战国时期的青铜胄复制品,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周渝 摄)

在血流成河的战国时代,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为一统天下进行最后决战,战争规模大、烈度强。在这场生死角逐中,七国都尽了最大努力进行军事革新,这一时期甲胄的发展就是明证。一方面,冶铁技术的发展让铁甲、铁盔相继问世,另一方面,当时冶铁技术又尚未成熟,只能使用陨铁,资源极其有限,故而皮甲和青铜胄依旧是那个时代甲胄的主流。

这场军事大决战的最后赢家是崛起于西部的秦国。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亲政,其吞并六国的统一战争计划随后启动。前236年秦军攻赵,前229年秦灭赵。前231年,韩国向秦军请降,秦国受降后,把韩地划为川郡,韩亡。前225年,秦将李信率20万人伐楚,被楚军击败。同年,秦王任王贲为将率兵攻魏,仅用三个月就将魏国灭亡。前222年,秦将王翦率60万人攻灭楚国,同年,王翦之子王贲又率军攻灭燕国。前221年,王贲又率军灭齐。至此,秦王嬴政终于攻灭六国,统一天下,成为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究竟是一支怎样的虎狼之师,能够爆发如此高的战斗力?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制王朝,大秦帝国军士们身上所穿的甲胄是何模样?它与战国时期其他几国遗址出土的甲胄有什么不同?一切谜底都将在秦始皇的地下军阵——秦陵兵马俑中揭开。

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出土的战国铁兜鍪

西周武士复原图(刘永华绘)

·先秦

·秦

·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唐

·宋

·元

·明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