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区域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的组合的概念,更是信息、产业、文化、科技集聚和人类活动的空间,人类在区域中的生产、生活伴随着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样产生了许多的问题,面临更多的挑战,例如生产要素的省际流动不畅、省际贸易壁垒严重、行政割据明显、区域政策时序上的变化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效果存在差异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对发展中的挑战,党中央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的结构。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贯彻实施“五大发展理念”,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和红绿灯,其中协调发展对我国新时期的省际贸易活动和区域经济增长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表明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已从非均衡发展的思路转向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础,以形成要素可以在市场中自由进出流动、社会公共资源实现均等化、市场和政府各司其职的省际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我们需要探讨实现省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需要怎样的政策导向。此外,在贸易理论中,由于差异化产品的生产存在递增的规模报酬,区域内的投资将吸引不同类型的企业,使得国内市场存在溢出效应,所以除了国际贸易,省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可忽视,这是本书研究的灵感来源和逻辑起点。根据“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省际贸易发展要拓宽发展空间,在市场化弱势区域和贸易落后产业中增强发展后劲。省际贸易活动和经济发展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产业变化的客观规律,合理制定区域政策,促进省际贸易市场的要素自由流动。这就需要我们在经济新常态下进一步探讨我国的省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看待我国省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联动机制;二是理解省际贸易总量和流量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数理和实证关系;三是怎样促进省际贸易的要素自由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只有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才能为省际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为区域经济增长规划的有效落实提供学术支撑。第一个问题主要涉及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要在理论上扩展,充分考虑区域政策的作用因素;第二个问题基于第一个问题的理论研究思路,需要考虑贸易总量和流量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数理关系,以及被解释变量贸易流量的计算和解释变量的数据标准的设定;第三个问题针对省际贸易的障碍因素和区域政策的不足之处,对现在以及未来的国内宏观政策、省际贸易协调政策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案。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省际贸易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沿着“提出问题→构建理论框架→机制分析→实证检验→对策建议”的逻辑路径,旨在比较系统、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省际贸易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全书共由8章构成:
第1章 导论,主要说明研究背景,确定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明确核心概念,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并进行简要评价,提出研究思路与方法,指出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从研究背景来看,省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从国外研究来看,自近代资本主义以来,以生产要素优势学派的斯密和李嘉图、竞争优势学派的弗农、波斯纳等为代表的自由贸易论,以科斯、诺斯等为代表的制度优势学派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贸易保护理论等理论,对贸易市场开放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涉及贸易规模报酬递增、贸易分工、资本主义贸易产业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地区贸易组织存在的合理性等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从国内研究来看,我国对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国际贸易的概念上,主张以参与国际贸易的方式扩大规模,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资本积累的主体培育、区域政策体系建构等进行了探讨。总之,国内外相关研究为本书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对本书新的分析思路和研究内容形成指引。这些理论和思路不仅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素材和思想养料,也为本研究留下了开拓空间。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本章梳理了分工理论、优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贸易理论等基础理论,并把这些理论作为本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分析工具;对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贸易总量和流量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以及贸易边界效应的研究分别进行了梳理,并为第3章和第4章的综合分析框架构建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第3章 省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本章为理论框架的一般性分析,尝试分析省际贸易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从要素组合的角度分析了省际贸易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实现形式、实现机制、实现效果的内在关联。依序研究了贸易要素组合的历史演化和高端要素组合的最新进展,再从统一的框架下分解出贸易依存度、贸易产业结构、贸易要素收益是驱动省际贸易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形式。资本积累机制主要通过提高储蓄率和优化资源配置,以提高资本利用率并促进省外资本流入等,这些因素影响了省际贸易的分布状况、产品结构等,促进了地域上和产品种类上不同的省际贸易类型的形成。在分工专业化的发展、技术产业的转型、传统贸易向现代贸易转型的背景之下,区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省际贸易关系日益复杂,区域经济发展日益市场化、社会化,推动了省际贸易流量的增长。省际贸易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引导下实现的,两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共同引导省际贸易稳定发展。在区域政策和省际贸易关系发展的基础上,贸易活动经营主体逐渐形成,并通过聚集、扩散、资源配置三种方式从贸易总量、流量和组合三方面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最后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政策日臻完善的实现效果。由此,实现形式、实现机制、实现效果之间构成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使省际贸易得以产生、演化、发展。
第4章 省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本章分别以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区域政策为传导机制,来深入探析省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首先,从资本积累机制来看,资本积累机制主要从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两个维度展开,其中,政府投资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主要的,私人投资阻碍了区域经济增长。其次,从技术溢出机制来看,省际进出口贸易技术溢出的贡献是显著为负的,这可能是因为生产同质化产品的收益递减,我国省际贸易产业结构重复、贸易壁垒严重、溢出机制不畅通和同质化恶性竞争,导致国内市场溢出效应的消失。中、西部省份的研发支出的产出效果不能体现在由其他省份贸易输入的活动中。最后,从区域政策机制来看,用新经济地理一般均衡框架处理区域政策会出现不可观测的异质性。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选择效率还是选择公平的权衡,通过区域政策为区域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创造条件,使自己在区域贸易中地位越来越高,但忽略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性和区域政策碎片化给区域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后的章节在贸易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理论基础上,研究实际应用中贸易总量和流量对经济增长影响能力的强弱。
第5章 无方向的总量贸易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三大机制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侧重省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而贸易总量和流量的实证分析侧重省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直接影响的结果分析。本书对省际贸易总量和流量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省际贸易总量对区域经济增长会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储蓄率作为物质资本投资的基础,其供给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在我国初始条件较好的省份,区域经济增长率反而不高,解释了实际区域经济增长的现状。从区域视角进一步来看,东部地区的储蓄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能力较强,而中、西部地区这一指标并不显著;中、西部省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较东部地区更大;西部地区初始条件较好的省份,比东部地区初始条件较好的省份增长更慢。
第6章 有方向的双边贸易流量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30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和西藏)16年间的面板数据,使用工具变量处理省际贸易流量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起了包括省际贸易流量、区域经济增长与边界效应、区域政策和社会因素的截面与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发现:我国省际贸易的边界效应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态势,而省际的贸易壁垒从边界效应的趋势中得以固化。我国区域政策在颁布初期,对我国省际贸易流量的影响是积极的,促进了我国省际贸易和经济发展,但是随着区域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的区域经济碎片化程度不断扩大,区域政策降低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并在后期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阻碍作用。共同方言和共同民族作为天然的联系,是贸易和日常生活沟通的桥梁,对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出口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会阻碍省份的经济增长,进口省份的人均GDP、进出口省份的GDP对省份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说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人口红利正在消退,产业转型升级对省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增长交流造成了压力。
第7章 我国省际贸易的政策保障与借鉴。本章为经验分析,结合我国特殊的区域发展背景和省际贸易的结构特点,对省际贸易受哪些因素影响进行研究,从而找出改善我国省际贸易、提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路径和措施。本章总结了我国省际贸易的历史演变阶段性特征,吸取国外贸易治理的经验教训,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省际贸易选择建言献策,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省际贸易协调发展道路。
第8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对本书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论,总结本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并对今后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文书以理论梳理为基础,落脚于实证分析,从理论上分析了省际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同时,利用我国的省际贸易总量、流量和政治、经济、社会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客观分析影响省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关键词:省际贸易总量和流量;经济增长机制;社会因素;区域要素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