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养老金缺口的测算与应对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人口老龄化及其影响因素

本节将主要讨论人口老龄化及其相关概念、人口老龄化的量度、人口老龄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1.1.1 人口老龄化及其相关概念

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eing或ageing of population)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的一个过程,也是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的一种趋势,是近代人口再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人口现象,当该比例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就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人口老化”是“人口老龄化”的俗称,在20世纪80年代及其以前的各种文献大都这样称呼。

按照国际公认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时,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已成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也可以称少年儿童系数在30%以下,或老少比在30%以上,或年龄中位数在30周岁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根据反映年龄构成的四个指标,即少年儿童人口系数(0~14周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老年人口系数(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老少比(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与0~14周岁人口数之比)和年龄中位数中的任何一个指标值的分布范围,联合国在1956年将人口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和老年型人口。国际上一般按表1-1-1所示的标准来区分人口的年龄构成类型。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将老年年龄界定为60周岁,随后各国采用如下划分标准,即按照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5%以下、5%~10%、10%以上而划分为年轻型国家、成年型国家、老年型国家。不同类型的人口年龄结构,必然会影响未来的人口再生产,产生不同类型的人口问题,制约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表1-1-1 联合国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标准

资料来源:吴忠观.人口科学辞典 [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34.

人口老龄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或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为各年龄别生产率之和,表示平均每一名育龄妇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孩子的数量。的下降而导致年龄中位数上升的一种人口现象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pulation_ageing.。人口老龄化实际上就是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即老年人口占比不断上升、少年儿童占比不断下降的一个过程。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与演变的普遍趋势。

与人口老龄化相对的概念就是人口年轻化,即年轻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呈现出不断上升的一个过程。

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年轻化可能同时发生,如1940—1960年,美国老年人口与年轻人口的比重都在同时增加,这表明这段时期美国人口既在老龄化又在年轻化,这岂不矛盾?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一本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没有给出新的定义。曲海波(1990)认为可用年龄中位数来解决这个矛盾。不过,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将两个指标用一个指标来替换,当然不会出现两个结果,但不如老年人口占比这一指标来得直观。在某一段时间内年轻人口比例上升,意味着人口老龄化将有暂时减缓的趋势。人口老龄化不同于人口老化,前者强调的是动态过程,而后者常常被认为是老龄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这意味着所考察的人口已处于老年型阶段,暗示着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比较高的一种状态。

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年轻化都是动态过程,而在任何一个时点来看则是静态的。离开了时点的对比,就无所谓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年轻化。而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或年轻型国家或地区)则是一个静态概念。

20世纪80年代国内开始使用“人口老化”与“人口老龄化”概念,20世纪90年代已经普遍使用“人口老龄化”概念了。刘铮、邬沧萍、林富德(1980)提出了我国“在21世纪初就会出现人口老化”。刘铮(1980)在《衡量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的基本指标》一文中使用了“人口老化”概念。邬沧萍(1983)在《把实行计划生育的认识提到理论高度》中提出“党和国家现阶段号召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后,有人顾虑人口年龄老化和老年人扶养问题。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扶养问题最突出的时刻将出现在下一个世纪的20—30年代”。肖德桢(1983)在《世界与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及其预测》一文中所提概念已很近似于人口老龄化了。邬沧萍于1984年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老龄问题和我们的对策》一文,在理论上阐明控制人口与老龄问题的相互关系,呼吁优先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也要重视老龄问题,但是使用的术语是“人口老化”。四川省老龄问题委员会秘书处(1986)出版了《老人与社会》http://img. sslibrary.com/n/slib/book/slib/12481983/f7ada99dcf9c4c8aa30db2f99912568c/7d0679114f04a 867cc6c675dced2f3b1.shtml? dxbaoku=false&deptid=224&fav=http%3A%2F%2Fwww.sslibrary.com%2Freader%2Fpdg%2Fpdgreader%3Fd%3D2de0957329ae9e862178a6eee163d28a%26ssid%3D12481983&fenlei=03100406&spage=1&t=5&username=202.115.121.161&view=-1.一书,其中吴忠观撰写了论文《关于人口老龄化与“人口转变”》,其他作者(如王克)也谈及了人口老龄化。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办公室(1987)在《国外老龄问题》一书中混同使用了“人口老化”与“人口老龄化”概念。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1989)在《统计分析报告选编(1986—1987)》一书中使用了“人口老龄化”概念。池元吉等(1989)在《日本经济》一书中也使用了此概念。曲海波(1990)认为,“由于人口生育率下降,健康水平增进,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生育率下降等原因,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不可避免”“从目前西方国家的情况看,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亚于人口爆炸的重大社会问题”。徐云鹏(1991)使用了“人口老龄化”概念。这表明,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开始普遍使用人口老龄化概念了。

20世纪之前只有法国、瑞典、挪威3个国家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即在20世纪之前或1900年之前就已成为老年型国家。

1900年,桑德巴(Gustav Sundbarg)发表了《人口年龄分类和死亡率研究》一文,他发现各国人口中15~50周岁人口占其总人口的一半,但15周岁以下、50周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各国人口有较大差异,主要是由于死亡率、迁移水平的不同,也许和出生率有关。他将人口分为增长型、静止型和缩减型。

1940年,雷蒙·珀尔(Raymond Pearl)发表了《人口的老龄化》一文。1948年,阿尔弗雷·索维(Alfred Sauvy)发表了《西欧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后果》一文。1922年,洛特卡(Alfred J. Lotka)提出了人口年龄分布理论,即稳定人口理论,为科学研究人口因素对年龄构成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1950年,皮撒(Bourgeois- Pichat)发表了《人口动态变化》一文。1950年,维劳拉斯(Valaoras)发表了《人口老龄化的各种形式》一文。1951年,劳力马尔(Lorimer)发表了《高生育和高死亡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一文。后面三人应用了稳定人口理论,研究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老龄化的作用。

1954年,联合国人口司发表了报告《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死亡率下降还是生育率下降?》,1956年,联合国人口司又出版了《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一书。

按其影响因素来划分,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前者指年轻人口缩减,后者则指老年人口增加,往往两者都会产生作用,只是大小不同而已,甚至年轻人口虽有增加,但是老年人口增加得更多更快一些时,也会导致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可以用如下一些指标来测定:

(1)人口老龄化系数。它指的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为老年系数或老年人口系数。具体而言,当老年人口指的是60周岁及以上人口时,我们就使用“60周岁人口老龄化系数”或“60周岁老龄化系数”或“60周岁系数”来量度;当老年人口指的是65周岁及以上人口时,我们就使用“65周岁人口老龄化系数”或“65周岁老龄化系数”或“65周岁系数”;依此类推,后面还会使用“70周岁老龄化系数”“80周岁老龄化系数”这两个指标。

(2)人口老龄化系数总增幅。它指的是一定时期内期末人口老龄化系数与期初人口老龄化系数之差,用百分点的增减数来量度。人口老龄化系数年均增幅则指的是某时期人口老龄化系数总增幅除以该时期所包含的年数,也用百分点的变化数来量度。这两个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老年人口增加的速度,也反映了某一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加深的程度。

(3)人口老龄化速度。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人口年龄构成中老年人口发生的相对变化,可用老少比或年龄中位数变化情况来表示。即老少比变化率=期末老少比/期初老少比-1,或人口老龄化速度=期末人口年龄中位数/期初人口年龄中位数-1。该指标值大于0,就表示人口老龄化;小于0,就意味着人口年轻化。指标值越大,表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越快。也可用如下公式来量度:人口老龄化速度=老年人口增长率/总人口增长率-1。

(4)人口高龄化。它指的是在60周岁或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70周岁及以上人口或80周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人口高龄化系数或高龄化系数则指的是60周岁或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70周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或80周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在本书中,我们谈及高龄化时,强调考察的是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高龄老人所占比例。因此,70周岁高龄化系数、80周岁高龄化系数分别指的是7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60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8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60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80周岁及以上老人会越来越多,我们以后将更多地使用80周岁高龄化系数。

1.1.2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取决于出生、死亡和迁移三个因素,因而这三个因素也是对人口老龄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出生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就相对增多;死亡率下降,尤其是当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得更快时,老年人口的比重将相对增加。迁入人数增加往往意味着迁入地人口的年轻化,同时也意味着迁出地人口的老龄化,这是因为年轻人迁移的可能性与规模是最大的。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主要是出生率下降引起的。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也主要是出生率下降造成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总死亡率下降主要是婴儿死亡率率先下降引起的,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对总死亡率下降的影响比较小,因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相对于其他年龄段人口而言是比较小的,因而总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较小。目前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出生率与婴儿死亡率已下降到相当低的程度,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已非常有限,也就是说,未来老年人口死亡率的变动对总死亡率的变动的影响将会显著增大。换言之,今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受到总死亡率的影响会更大一些。

平均预期寿命综合反映了各年龄段死亡率的变动情况。死亡率下降导致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但不同年龄段死亡率下降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出生率不变的情况下,低年龄段死亡率下降导致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并不意味着人口老龄化而是年轻化,只有高年龄段死亡率下降导致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才意味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但是,当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老年人口的占比将持续增加,在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也将随之上升,这实际上是抑制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因素。人口老龄化基本趋势变动情况究竟如何,还需综合出生率等因素来考查。

人口迁移也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人口迁移直接改变迁入地或迁出地人口的年龄结构,从而影响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大量年轻人口迁移出去,那么其老龄化程度就会加深,而迁入地的老龄化进程则会受到抑制,甚至下降。另一方面,迁移者的生育将间接地影响人口老龄化的程度。由于年轻人有较高的生育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迁入的年轻人越多时,生育率将会提高,进而人口老龄化程度受到抑制或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性极大地增加,迁移人口主要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向城镇与大城市,这就加速了内地人口、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进程,而同时对沿海城镇或城市人口的老龄化起到了一定的延缓作用。

上述三个因素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的持续提高,世界人口正经历着由传统人口再生产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的转变,即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传统人口再生产模式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死亡率率先下降,而出生率的下降则比较滞后与缓慢,需要通过一些中间变量来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与生育行为。这些变量包括受工业化、城镇化浪潮的影响而导致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机器大生产取代传统手工劳动,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日益减少,而需求的质量却不断提高,受教育的年限日益延长,初始就业年龄不断提高,每个家庭通过对生育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后做出生育决策与实施生育行为。

传统型人口再生产模式基本上是在静止人口条件下进行的,人口年龄构成很少发生变化,因此,许多世纪以来,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在近现代人口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总和生育率迅速下降,死亡率下降并趋于稳定,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导致了人口年龄构成的日趋老化,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逐渐增加。

当代美国著名人口学家安雷斯·科尔把人口转变与人口老龄化结合起来研究。他认为人口转变过程包括:原始静止阶段、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现代低增长阶段、现代静止阶段,提出了各个人口发展阶段上各种人口指标的数量表现,见表1-1-2。由于人口老龄化主要是人口转变引起的,因此,世界上人口转变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世界上已经或基本上完成人口转变的国家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西欧国家为代表的国家;另一类则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

表1-1-2 人口发展各阶段的指标特征

资料来源:周仲高.中国人口转变:理论趋向与教育学诠释 [J].广东社会科学,2014(7).

我们认为完成人口转变后,还将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作用以及高峰期出生人口的持续影响,人口老龄化系数或程度最终将会波动式地稳定下来。

但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下降并不是无止境的。随着人口转变的完成,实现了低出生率与低死亡率相结合的人口再生产模式,人口发展趋向稳定,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将日趋缓慢,或者说这里的人口老龄化将处于高位静止状态。由于惯性的作用,达到静止人口状态后,人口老龄化进程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会超过刚处于静止人口状态时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只有当过去生育率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陆续死亡时,人口老龄化过程才可能发生逆转。这时,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从最高峰开始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又会上升,如此反复下去,波动幅度越来越小,直至呈现出近似一条直线状态,即达到静止人口状态时的比例。这一过程是非常漫长的,也许仅仅是理论上的一种推断,是一种极限情形。换言之,人口老龄化程度或老龄化系数应该呈现出波动式上升,并趋于稳定,即向某一趋势水平靠近,也可能因为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台一些刺激生育、降低死亡率、调控迁移流动等政策或措施而发生一些波动。特别是出生高峰期的影响需要经过几代人以后才会逐渐消失,其波峰将会一次比一次低。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老龄化系数终将收敛于某一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