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诠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
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活动
“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我们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活动中看到了教育的真情、真谛、真理。苏霍姆林斯基1918年11月28日生于乌克兰克列明楚格市帕夫雷什镇奥良尔尼克村的一位善良农民家庭,父母给予苏霍姆林斯基最本真的爱、革命的爱及精神的爱。1935年,苏霍姆林斯基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深爱无涯,奋斗不已。在小学工作期间,苏霍姆林斯基一边努力工作,注意总结经验,一边作为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的函授生接受高等师范教育。在函授学习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重视联系自己的小学教学工作实际,从思想深处确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即相信教育的力量和作用,相信孩子是可以教育的,从而更加热爱并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还立下誓言,要在农村学校干一辈子。事实证明,苏霍姆林斯基忠实地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他把整个心献给了孩子,他用爱的规律来领导学校,也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帕夫雷什中学,创造了无数“第一”的帕夫雷什中学。
函授学习结业时,无论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教育理论、教育理念方面,苏霍姆林斯基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获得中学教师资格证书。卫国战争爆发不久,苏霍姆林斯基应征奔赴前线,1948年2月9日身负重伤。同年7月伤愈后,他重返教育战线工作。1947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一直在这一岗位上勤奋耕耘,直至1970年9月2日去世,历时23年。
1950年,乌克兰共和国最高教育研究机构和基辅师范学院选拔苏霍姆林斯基为在职(函授)研究生,顺利通过了《中学的教育集体》学位论文答辩,获得了副博士学位。另外,他还提前完成了指导教师最初指定的专著《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写作。上述专著和论文,先后于1956年、1958年正式出版。这一期间,他的两本重要著作:《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的培养》和《如何培养学生的苏维埃爱国主义精神》也相继问世,这是他在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和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上述成就给苏霍姆林斯基带来极大的声誉。1957年,39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他又获得功勋教师称号。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学校取得的初步成就和经验,在苏联激起热烈的反响,乌克兰各地和各师范学院还纷纷邀请苏霍姆林斯基去任教、工作。这些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要留在农村,这是我的誓言,也是我的信念,我不能违背自己的誓言,也绝不能背叛自己的信念。”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和学校领导工作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在教育工作和孩子的健康成长上倾注了全部心血。他的全部著作就是他多年来投身教育实践的宝贵经验的结晶。在短暂的20多年中,他共写了40多本专著、600多篇科学论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教育遗产。他在晚年,经常用下面的话来激励青年,并宽慰自己:“一个人应当为了人民的幸福而活着,应当成为播种者,应当留下永存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重要教育著作的问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前面提到的《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中学的教育集体》、《培养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和《培养学生的苏维埃爱国主义精神》,是他第一阶段的重要著作。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他相继出版的重要教育著作是《学生的精神世界》(1961)、《青年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1961)、《青年一代的道德理想》(1963)及《苏维埃学校中个性的培养》(1965)等,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第二阶段的重要著作。第三阶段,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教育著作有《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965—1966)、《帕夫雷什中学》(1969)、《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和《公民的诞生》(1971)。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教育著作明显地反映出学校(尤其是帕夫雷什学校)教育真实生动的情景,是对学校教育、学校生活和学校劳动高度艺术的概括、提高和再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誉为“活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70年代,《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出版。全世界已用30多种文字翻译出版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他的重要著作大都已译成中文,受到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读者的称赞。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团体,纷纷邀请苏霍姆林斯基出国讲学。1968年2月,苏霍姆林斯基再次被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同年6月还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在代表大会期间,又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苏霍姆林斯基于1970年9月2日逝世,时年52岁。
在教育活动中,苏霍姆林斯基最大的特点是不断地建构孩子的精神世界,实施不同特色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不仅是他个人精神建构的特色,而且已经成为帕夫雷什中学的特色。他的精神活动有四个显著特点:其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实施精神活动的不竭动力;其二,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实施精神活动的厚实基础;其三,坚持和弘扬苏联优秀教育传统;其四,依靠师生建设学校的精神环境和氛围,把精神活动渗透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这四点对我们反思新时代教育改革,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二 跨界之美的敬业校长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这句话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个平凡的真理来源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来源于世界各国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敬仰。苏霍姆林斯基的办学思想是在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它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系统全面且理性的认识看法,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又经过苏霍姆林斯基长期的理性思考而得以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了一生,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教学和办学的实践经验,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科学的办学思想赖以生存的土壤。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提出了“个性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和谐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强大”的办学理念。这来源于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及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基于此,他提出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教育”,与时俱进的“情感文明”,开源节流的“经营观”以及“精神教育”和“手指尖上的智慧”构建起来的“活教育学”。
苏霍姆林斯基既是理论工作者,又是教育实践者。他在任职校长期间,学校形成了一支师德和业务水平非常高的教职工队伍,他对学校实施了科学的管理,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在教育改革、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卓有成效的办学实践的优秀校长,同时也具有很强人格魅力的优秀校长。孔子说过“仁者人也”。苏霍姆林斯基的威信正来自他本人的人格魅力及由此产生的亲和力。
当我第一次阅读《帕夫雷什中学》这本名著时,我就被苏霍姆林斯基那如小夜曲般抒情的叙述吸引住了。平实的话语,无处不闪耀着精神的火花和对教育深深的思索。越读越感到帕夫雷什中学应为有这样一位校长、教育家而自豪。看他的书就像他坐在你的身边,在跟你唠家常,谈家中事,很自然,很随和,让浮躁的你自然而然地静下心来,听他诉说一个又一个教育的故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教师要善于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概括,并且灵活运用概括出来结论,这是对学校实施教育理想的实质所在。我们要力求做到使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的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工作人员都全神贯注实行教育思想。”这句话把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概括得非常精辟。衡量一个校长是简单的管理者,还是教育家,根本就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理念,他信奉教育是技艺、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为帕夫雷什中学的师生搭建精神沟通平台,让学生充分发展个性,让教师充分展现风采,让师生充分展现专长,让学校充分展现特色。
看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真的就像年年都有的春风,这春风化雨,滋润着心灵。
三 蓝天下的帕夫雷什中学
帕夫雷什中学离首都基辅有300多公里,建在一片起伏不大的山冈上,与村庄仅隔一条马路。无论是学校,还是村庄,都被茂密的树木所覆盖着。校园外一侧几十米处,有一个教堂。整个校园,约成一个方形,纵、横都在200米之内,四周是低矮的围墙,围墙内外都是一排排高大的树木。校园里的建筑,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沧桑感。由于受苏联解体和乌克兰经济困难的不利影响,校园建设在苏霍姆林斯基之后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这却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先生当时的思想与脉动。作为标志性的建筑是两座二层的教学楼,红色的砖瓦,掩映在树林中,墙壁上也长满了很多“爬山虎”之类的植物。此外,还有一个约300平方米大小的平顶食堂、一个两间房子大小的工具屋、一片水泥场地加一片不大的泥质操场和跑道,所有的办学条件与设施都很简陋。但让我羡慕与感动的是,整个校园里,绿草如茵,花团锦簇,树木葱翠,落叶遍地。除了建筑物,那两片活动场地和几条林荫小道外,其他全是植物的天地。穿梭在校园中,分明就是在参观植物园。我走入了那片果园,脑海中不停地浮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当时和孩子们一起在这里劳动的情景。在果园旁边,我看见了那间暖房,长约20米,宽约5米,高约2.5米,这是先生和当时的学生们一起动手建造的,至今仍发挥着作用。在树木上,在草丛中,有着很多小木箱之类的东西,那是学生们为饲养小动物而制造的。走在校园中,时常看见鸡鸭之类的动物在草地上踱步、觅食,还有各色各样的鸟在头顶上嬉闹。“依我们看,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1]看着校园中这些美丽和谐的景物,我不由地回想起先生这句平实的话语。走进教学楼,我有意识地去寻找那楼道里的书籍陈列架。因为,在先生的书中,我清楚地记得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描述。先生说:“楼道里设有书籍陈列架,陈列适合相应年龄的孩子阅读的图书。这些图书的陈列与更换都由学生自己管理。每个人都可以在校内看这些书,或借回家去阅读。”[2]在每个教室的后面,都还有一个很大的书架,里面放着各式各样的书。除此之外,教室里的柜子上摆满了很多种盆景和稀奇古怪的学生手工作品,后墙壁上也贴着学生的美术作业。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教室里的柜子下面,都有一些鸟笼子之类的东西,里面饲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都由学生自主选择与管理。只是在封闭的教室里,动物身上一些难闻的味道让我们有些不能接受。
帕夫雷什镇只有7000多人,因此帕夫雷什中学的规模也很小。在校学生500多人(与先生在世时差不多),在职教师40名左右。每个班级内,学生都不多(法律规定每班不超过30名学生),教师主要用乌克兰语进行教学,并要求从2年级开始教学俄语与英语。学校不许搞分班教学和择校就学,学生课本基本免费。同时,学校还在课间为每个学生免费提供一杯牛奶与两块厚饼,都由政府买单。国家实行11年义务教育,学生11年级毕业后,不需参加全国性的统考,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报考各类自费或免费大学。这些因素决定了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学习压力要比我们轻松得多,老师的工作压力也相对比较小。走进课堂,让我们感觉眼前一亮的是,每个孩子都是那么神气与优雅,个个都是绅士淑女的样子,很讨人喜欢。大家统一着装,男孩子们有些还系上了领带,女孩子的头上扎着个大大的白色蝴蝶结。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反对学生穿统一的服装,主张师生的仪表重要的是素和雅。看来,现在的学校采取了中和的方法,统一穿素雅的服装。我很喜欢这种服装,人看上去特别精神。学生的座位也是按“秧田型”排列的,举手回答问题的很多。但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大力提倡的“思维课”现在还在继续实行。教学时,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来到了校园的草坪里,每个孩子在老师的指引下,去观察树木花草,然后围坐在一起交流。接着又分工去观察、研究,好像在探索什么问题,几个孩子组成一个小组,不断地讨论着、争论着、比画着,最后,大家又围到一起,几个学生发言,老师也似乎在总结着。一直在书中感受到的蓝天下的课堂,这次真正地体验到了,孩子们的那份轻松愉悦的状态、那种积极探索的精神还是感染了我。
帕夫雷什中学每年夏天的“面包节”在水泥场举行。学生们脱下了校服换上了节日的盛装,搬出了大小不一却色香味俱全的面包。然后开始载歌载舞,共同庆祝丰收的喜悦。很多家长也加入了表演的队伍,校长与老师们也融入其中,活动持续了近一个小时。结束后,我走进了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所说的主楼,走进了他的办公室、他的书房、他的卧室。书房不大,四周墙壁除了一扇门外,其他全部被书籍所覆盖,从地面一直堆放到天花板,小小的书房中却放着一张长长的梯子。静静地坐在他生前常坐的沙发上,看着他简陋的办公桌,浮想着他每天早晨起床写作的情景。面对大师的居室,我更多的是一种对心灵的拷问:在如此偏僻的小山村,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支撑他呢?我们该向他学什么呢?“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久久地凝视着外面墙上的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