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节 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研究视角的独特性。一是本书不同于大多数现有文献以农村土地权利制度和集体土地权利为对象,笔者将农民的土地权利确定为研究主题,这是分析我国当前土地制度改革、农村改革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大多数议题的必要视角,将为现有研究补充新的思路。二是笔者把对农民土地权利的研究放在市民化过程中进行,农民市民化既是动态发生的,也将持续很长一段时期。在长期的动态的市民化过程中,农民与土地始终处于既结合又分离的状态,农民土地权利的实现都将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农民土地权利的实现情况还反过来直接影响着这一过程的进行。本书把对农民土地权利的分析放在农民市民化的动态进程中进行,可以更好地观察对制度动态的需求,有利于展开更有针对性的分析,提出有未来性的政策建议。
第二,诉求分析的实证性。诉求分析的实证性,对农民的诉求分析不只借助案头分析,更重要的是借助了实证方法,更有说服力。笔者选取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为行为观察对象,通过实证分析讨论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的土地权利诉求及其变化。与现有同类实证分析相比,本书中实证研究覆盖更广地域、涉及更多样本、区分宅基地和承包地、把农民工作为目标群体,并且尝试归纳、审视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农民对土地权利的诉求及变化。
第三,结论建议的现实性。农民土地权利与当前土地制度改革、农村改革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大多数议题紧密相关。明确界定和赋予农民应有的土地权利及其实现形式,是当前完善土地制度的一项最基础性的工作。清楚界定农民的土地权利,对于从根本上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进而推进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具有高度的现实性。本书不仅提出构建“三权分置”的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的理论框架,明确农民在其中的土地权利及内涵,而且在此基础上,以“三权分置”为原则对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分别进行权利分解,结合当前农民现实诉求,设计农民土地权利的具体实现途径的政策建议。综上,本书旨在构建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反映农民发展需求的土地权利理论分析框架和实践探索政策框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