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空间演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技术转移研究和实践集中于微观主体层面的探讨,如大学、企业技术转移能力、途径、模式等,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微观技术转移研究理论框架。而当将微观层面的技术创新主体(大学、企业)的技术转移问题抽象至空间层面,我们该如何研究?城市技术转移应该从哪些方面研究?涉及多少维度?技术转移的微观利己机制如何在空间尺度发挥效应,即如何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同时对于中国城市体系而言,其在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在技术转移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技术转移体系?中国城市技术转移体系是否与技术创新体系相匹配?是否形成空间错位?中国城市在进行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又形成怎样的技术市场体系?城市技术转移市场该如何识别与划分?服务于创新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国该如何建设符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技术转移体系?未来的实践方向在哪里?

另外,技术转移源于产业技术创新,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技术创新实力直接决定其技术转移的能力。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分别从内部和外部开拓了中国在新时代的发展大格局,描绘了中国梦和世界梦的蓝图以及搭建了两者息息相关的桥梁[10],而产业技术创新则是两者得以深入实施的关键支撑,也是中国成长为技术优势国,中国产业走出去的核心力量,但这前提便是明晰中国在哪些产业上已经占据技术优势?在哪些产业上依然弱势?

二 研究意义

将微观主体层面的技术转移问题抽象至空间层面,基于城市经济活动理论将城市技术转移划分为基本技术转移和非基本技术转移,并从规模、深度、范围和速度四个维度全面解析中国城市技术转移体系的时空格局、市场体系和空间经济效应,对于丰富创新地理学理论体系和加快建设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中国技术转移体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建构城市技术转移研究理论框架,丰富创新地理学理论体系

现有的技术转移研究集中于微观技术创新主体层面的探讨,呈现出研究对象固化、研究内容泛化、空间研究弱化的态势。现有的创新空间研究集中于多尺度下的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也呈现出研究尺度单一化、研究数据重复化、研究方法叠用化的态势。本书基于城市这一空间尺度,将研究对象从技术创新主体抽象至城市,建立城市技术转移研究的结构体系(基本与非基本划分)、维度体系(规模、深度、范围、速度)和效应体系(速度效应、开放效应、集聚效应),尝试性地架构了城市技术转移研究的理论框架。另外,本书从技术转移的视角解析中国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等级层次性,并建构从专利技术类别至产业的识别体系,以及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市场划分体系,有助于丰富当前创新空间研究的视角,扩充当前创新空间研究的数据基础,建构当前创新空间研究的新方法和开拓当前创新空间研究的新领域。

(二)实践意义:为中国建设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城市技术转移体系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走国家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程实质就是摆脱对国外技术依赖,实现技术独立和领先的过程。面对增速下行的压力和转型升级的挑战,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正努力加快创新技术转移,而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建构完善的中国技术转移体系,从而实现创新技术及时有效的转化。《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中提出,首先要强化重点区域技术转移,发挥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及其他创新资源集聚区域的引领辐射与源头供给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地区转移转化;其次要完善梯度技术转移格局,探索科技成果东中西梯度有序转移的利益分享机制和合作共赢模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中国技术转移是否形成了与中国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相匹配的技术转移体系?中国技术转移实践是否依照梯度转移实现技术扩散?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全面剖析中国技术转移的空间问题。本书从城市技术转移出发,在厘清中国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上,多维度多层次地剖析了中国技术转移的时空格局及其生长演化机制,有助于为国家建设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城市技术转移体系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