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空间演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现实背景

(一)技术转移是全球创新网络的架构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产业价值链的细化分解,创新资源越来越明显地突破组织的、地域的、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世界进入以创新要素全球流动为特征的开放创新时代。在此背景下,全球生产网络下(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GPNs)的全球等级体系正不断瓦解,且正在被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研发网络与以大学为主导的全球知识合作网络交织耦合形成的全球创新网络(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s,GINs)重塑[1]。学者们一致认为,全球创新网络的形成源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研发国际化,即研发不再集中于公司内部,创新离岸外包(Innovation Offshoring)成为当前跨国公司研发的主要形式[2]。在全球创新网络下,经济贸易时代中形成的国家间非对称相互依存关系在全球知识合作和技术转移过程中被刻画得更加清晰,全球创新资源的流动性致使当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在某一科学领域和产业技术领域长期保持领先和垄断地位,而技术转移成为技术领先国家或地区实现技术经济价值和控制全球创新网络,以及技术落后国家或地区实现技术追赶,发展本国经济的主要方式。作为全球创新网络的核心推动者,跨国公司也正是通过全球技术转移的形式快速获得海外较低成本区位上的、与本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互补的技能和能力。

(二)城市是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空间载体

知识化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知识溢出的空间尺度依赖性(地理邻近性)及产业经济的规模效应(集聚性)决定了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无论是在全球尺度还是在国家尺度,必然高度集聚在城市群地区,全球科技创新活动高度集聚在北美、西欧大城市群地区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创新资源的全球流动和创新网络的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背景下,国家间的科技竞争已经转化为以城市为基本空间单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竞争,谁拥有世界级的科技创新城市,谁就能最大限度吸引全球创新要素,从而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战略主动权[3]。谋划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以最大限度地集聚和配置国际创新要素提升自身实力,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举措。例如,英国于2010年启动实施了“英国科技城”(Tech City UK)的国家战略,试图将东伦敦地区打造为世界一流的国际技术中心;作为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美国纽约制定了打造美国“东部硅谷”的宏伟蓝图,计划在曼哈顿以东的罗斯福岛创建一个与加州硅谷抗衡的应用科学园,力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领袖”。当前,北京、上海、深圳纷纷努力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武汉、成都、重庆等城市也努力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试图在这个全球—地方创新网络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建设城市技术转移体系是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正面临增速下行的压力和转型升级的挑战,亟待激发新的强大动力,而加快创新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认为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城市创新等级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正在加速推进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武汉、广州等城市也正在加速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以期成为不同层次创新网络的核心枢纽从而集聚全球或全国创新资源。作为创新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以专利为代表的创新技术成为各个城市争夺的焦点,其集聚与扩散通道亟待建设相配套的城市技术转移体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版)的正式实施到《“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建设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国办发〔2016〕28号)到国务院发布《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国发〔2017〕44号)中明确提出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加强系统设计,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技术转移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这些政策的发布和实施无不凸显着国家加快建设技术转移体系的努力。

二 理论背景

(一)技术转移微观主体层面研究成为热点,空间研究较为薄弱

综观当前技术转移文献,大量研究成果皆来自经济学和管理学,且较为关注技术创新主体的微观技术转移问题,而从地理学的视角研究技术转移的空间问题,以及其背后凸显的城市与区域创新问题的几乎没有。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地理学者就呼吁加强科学技术地理学的研究,并将科学技术的转移与技术市场作为科学技术地理学的八大研究方向之一[4],但响应者甚少。21世纪以来,随着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在国家自主创新建设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凸显的作用越发明显,创新技术的空间分布及区域间的技术转移问题开始引起地理学者的关注[5],但成果较少,且集中于阐释某一特色技术和特色产业领域的技术转移[6]。近年来,创新地理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和经济地理学关系—文化转向的碰撞下,逐渐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但相较于其他研究主题(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城市创新网络、创新空间效应等),技术转移几乎成为被忽视的一个方向。

(二)创新空间研究成为热点,但亟待尺度、方法和视角的突破

在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和新经济地理学多维转向的碰撞下,创新地理学逐渐成为当前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大量基于地理学空间思维和应用空间计量方法的城市与区域创新问题被广泛揭示。其中,由于地理学的空间研究传统直接导致“创新活动空间特征与规律研究”(即创新空间研究)成为当前创新地理学诸多研究主题中参与人数最多、研究最为透彻的一个主题,也产出了大量优秀成果,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不均现象被广泛解释。然而,综观当前创新空间研究,仍有三个方面有待突破:(1)虽然研究尺度从微观的邮区尺度[7]至宏观的国家和区域尺度[8],但全球尺度的创新空间研究以及中国城市体系尺度研究较少[9];(2)虽然现有的创新能力评价较为关注专利申请/授权、专利合作这一指标,但忽视了专利背后的因素,如通过专利分类识别技术领域和产业特征;(3)虽然现有的创新空间研究方法较为成熟,但相对较为集中,且视角较为固定,不免有“泛滥”之嫌,如创新网络集中于从知识合作和专利合作的视角建构,缺乏从技术转移的视角,从创新要素流动的视角研究城市创新网络,亟待在方法论上和视角上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