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传统文化是中国电视保持民族性的支柱
民族性认知是国家的基础,没有民族性的共同认知,国家就要分裂。在电视版图之中亦是如此。如果电视能够保持本国的民族性,那么该国电视就可以在世界电视版图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某些国家的民族性没有得到确立和彰显,那么该国在世界文化版图中就可能处于“失声”的尴尬境地。所以说电视艺术绝不能失去民族的血脉。鉴于此,体现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当代中国电视的神圣责任和光荣担当。
与此相关的是中国电视发展的全球化背景。麦克卢汉在1964年出版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地球村”的概念,对后世影响巨大。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使得信息传播变得瞬息万里,地球上重大事件借助电子媒介实现了同步化,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已经不复存在,整个地球在时空范围中已缩小为弹丸之地,人类重新回到“部落时代”。随着电视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持或者建立本国电视民族化的重要意义,尤其对处于文化弱势地位的民族来讲,其独立性以及民族文化价值、文化传统、民族尊严都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他们的文化价值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极有可能被同化,甚至被取代。
美国电视剧塑造了很多代表美国精神和美国梦想的各种全球形象,同时也塑造和改造了很多表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精神形象,而这些形象中或多或少都带有美国精神的标签。不管是《成长的烦恼》《加里森敢死队》《火星叔叔马丁》,还是《欲望都市》《尼基塔》《24小时》《兄弟连》,这些电视剧作品在向全球输出“影像”的同时也一并输出了美国的价值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兄弟连》,全剧通过塑造英雄的美国官兵来体现出美国政府的正义与英明,用来宣读“美国必胜”的口号与信念,这本身讲述的就是美国和美国人的神话,美国在剧中是神话了的“救世主”,代表着正义和胜利,即“大美国主义”。这种“大美国主义”随着电视剧在全球范围内的广为传播也得到反复传播。可以说,美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较高的认同感一部分来源于其强大的经济基础,还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美国文化向全球的强势输出。
与我们毗邻的韩国同样以影视的方式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并在这个输出过程中获得经济利益的丰收,同时在此输出过程中确立了其影视作品独立的民族性。比如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就大量运用了韩国传统服饰、饮食、医学等传统文化元素,《家门的荣光》中对韩国传统民俗中的宗族结婚仪式以及拜访他人、待人接物的讲究有细致的描摹与刻画,《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等多部电视剧中讲述的都是妻贤子孝的故事,《人鱼小姐》《百万朵玫瑰》等青春偶像剧中处理矛盾冲突,都是以温和的基调、调和的“中庸”方式进行解决的……综观韩国电视剧,不管是现代偶像剧还是传统古装剧都试图折射出温暖的人性光辉,渗透其间的诚信仁爱、长幼有序、孝悌忠信的传统道德是韩国民众认可和行之有效的家庭成员之间、单位同事甚至社会交往中的陌生人彼此之间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有评论认为:“韩剧在整体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美学品格,这就是恬静淡雅的风格。韩国人着力于表现其民族性格中静的一面,展现其在现代社会中‘趋动’的过程,从而取得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美学尺度: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15]这些迥异于西方的内容、价值体系及美学意蕴,使得韩国电视剧呈现出独立的民族性。
中国电视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民族化的发展之路,也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我们仅以中美两国电视剧的差异为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1.中美两国电视剧播出模式不同。美国电视剧基本演出单位是“演季”,一般是从每年9月中旬到次年的4月下旬,这段时间内各大电视网纷纷推出自己的新剧,继续打造以前已经成功的经典旧戏。除这个时间段之外的其余时间各大电视网都基本上以重播为主要手段。一般来说,美国电视剧会根据市场反馈延续前期成功的剧作,比如《指路明灯》(Guiding Light)已播出57季15700多集,《辛普森一家》已经播出至27季。中国电视剧一般没有这么长的规模,上百集的电视剧在中国已属少见,一般电视剧在30—50集。有部分反馈较好的电视剧也会推出续集或者第二部、第三部,但是与美国电视剧动辄一二十季的形制有明显不同。
2.中美两国电视剧关注视野不同。中国电视剧与美国电视剧从主题和内容来看也存在明显的不同。美国电视剧多见医生律师剧、惊险动作剧、科幻剧、西部剧等,这些与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中的拓荒精神、冒险精神、专业精神等一脉相承,而中国电视剧多见历史题材、农村题材、现实题材、军旅题材以及革命题材等,这也与美国电视剧有着明显差异,而与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及历史息息相关。
3.中美两国电视剧叙事方式存在明显差异。美剧往往是多条线索平行演绎推进,很多剧中甚至不区分主线与副线,大量采用平行叙事,交叉蒙太奇,从而使得叙事节奏比较紧凑。中国电视剧往往喜欢平铺直叙,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循序渐进地推进故事的发展。除了主要线索之外,其他的很少交代,有的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有的干脆绕开不谈。
4.中美两国电视剧人物塑造方式不同。美剧中多群像塑造,如《欲望都市》就塑造了四位纽约曼哈顿单身女人的形象。她们的性格、职业、故事各不相同,但是她们几人彼此呼应,塑造了生活在大都市事业有成的单身女性的群体形象,也展示了这个群体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充满欲望和诱惑的都市里,寻找真爱和归宿。《绝望的主妇》则用四位截然不同的主妇形象,展示了住在富有中产阶级聚居区的家庭主妇光鲜生活背后的生活真相。而中国电视剧多塑造突出的个体形象。不论是古装剧还是当代都市题材的电视剧,剧中都有比较明确的主要人物,所有故事的展开围绕他(她)展开。即使剧中有要与主要人物形成身份互文的其他人物,一般也是作为次要人物出现。
中国电视剧就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有别于美国电视剧的类型、播出模式、内容和主题以及叙事方式及美学风格,由此逐渐建立了属于中国电视剧独特的民族性标签。虽然与韩剧、日剧等相比,中国电视剧的风格特点还不十分鲜明,不具有一看便知的标识性,但是中国电视剧已经在民族化探索道路上有了一定的经验教训,这也值得中国电视栏目等借鉴。只有包括电视剧在内的所有电视播出内容都深深植根于特色鲜明、特征突出的独特文化土壤之中时,中国电视的民族性才能得以确立。中国电视、中国特色电视节目和文化的生成和确立,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媒体人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电视产生于西方,电视拍摄及制作的技术均来自西方,但正如黄会林教授所说:“电视的语言是国际的,电视的语法却是民族的。”[16]中国电视只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电视语法,才可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中国电视的民族性与独立性,传统文化在其中的支柱作用不容忽视。“向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寻求滋养,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电视文化主题,将是中国电视今后的发展轨迹。”[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