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劳动力流动
我国学者在研究劳动力流动问题时,很多情况下已不再特意区分“流动”(mobility)和“迁移”(migration)两个概念。但是,流动与迁移的概念是有一定差别的,迁移更强调长期的变换居住地行为,而流动更强调短期的变换居住地行为。蔡昉等(2003)将劳动力迁移定义为以改变就业类型、改善收入状况为目的的一种跨地域流动行为。陆铭(2011)认为在中国这样特殊的国情和背景下,劳动力的迁移行为是长期的迁移还是短期的流动难以根据当下状态进行判断,并且对劳动力来说,流动与迁移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劳动力短期的流动也可能变成长期的迁移。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国家层面也并无直接和系统的劳动力流动数据,现有研究基本上是通过人口流动的数据替代或估算劳动力流动的数据,而人口流动最权威的数据应该是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乔晓春、黄衍华(2013)通过对“五普”和“六普”人口统计口径进行详细的分析,认为“五普”和“六普”在流动人口的界定上基本相同,具有数据的可比性。因此,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与研究的需要,本书将劳动力流动的时间届定为一年期间内外出流动超过6个月以上的跨区域流动行为。
二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虽然较早被理论界所关注,但迄今为止其概念界定仍未形成统一。早期学者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将产业转移视作产业由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层面的移动现象,但这种解释只从表象上对产业转移做了界定,并没有从概念本身进行阐述。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转移被认为是由于区域间比较优势发生变化所造成的产业在区域间流动的一种经济演化过程。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产业转移是产业空间结构的自组织动态演化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中心区域产业扩散过程的表现。
产业转移按其发生的地域范围可以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三种类型,而这三种类型随着产业转移的逐步深化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即首先进行的是国家间的国际产业转移,而后随着承接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外的先进技术已不具备比较优势,这时一国内部不同贫富地区间的区域产业转移便会占据主导位置,最后发生的是城乡间的产业转移,进而全面完成一国在产业和技术上的升级换代,经济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本书界定产业转移为区际产业转移,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以企业为主导,某些产业的生产活动从某一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动,也包含生产要素与商品流动,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的过程的、具有时间和空间两种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影响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地区与承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三 区域发展差距
区域发展差距主要是指不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的区域之间发展程度的不平衡,它既可以指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可以指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广义的区域发展差距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也包括政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本书要研究的是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主要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劳动生产率、区域收入的角度研究区域发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