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差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产业集聚理论

一 外部经济理论

在《经济学原理》(1890)一书中,马歇尔对工业集中于特定地方的现象做了详细说明。马歇尔划分了规模经济的类型,说明了外部经济和产业集聚的内在联系。在马歇尔看来:可把一种货物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靠工业相对发达的经济;另一种是依靠这种工业而发展起来的小规模企业的经济。于是可以称前一种是外部经济,称后一种为内部经济。而且,马歇尔还认为,外部经济常常可以因为一些性质相似的小规模企业汇集在某地——这就是常说的工业区域集中。

马歇尔还说明了集聚的起因。马歇尔从产生集聚的三方面利益分析了集聚的原因,以后的研究者称之为劳动力共享、中间品投入和知识溢出。从劳动力共享来说,马歇尔着重说明了技能人才的共享:雇主们需要有技能的工人,而工人也想去需要的地方从事工作,而这种有技能的工人往往收入较高。从中间品投入来说,马歇尔着重说明了辅助工业的作用:辅助工业往往为临近的工业提供诸多便利,例如原材料等,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临近的工业提供的便利。而对于知识溢出,马歇尔曾表示:有效的制作方法,好的发明创造,好的改良成果,将被很快地学习;一个新思想,如果能够被别人采纳,同别人的看法融合起来,或许将是一种活跃思想的方式。

二 工业区位论

近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是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他是德国的经济学家,他在其著作《工业区位论》(1909)中,关于产业集聚的切入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那就是工业区位选择,并展开了研究,还第一次说明了集聚经济的含义。

韦伯认为,“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对工业的分布产生作用,两者的相互作用直接决定了工业的布局。韦伯认为,产生集聚有两个阶段,一是企业发展壮大而使工业集中,二是大企业内部完善而集中化。对于第二种方式,有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技术革新、劳动力能力提升、企业发展良好。而且,韦伯还表示,集聚会由于地租上涨等增加支出的因素而出现分散的态势。

韦伯的分析主要有三个假设:既定的原料产地、既定的消费地、既定的劳动力分布。在此假定下,先考虑不变的劳动力成本和没有其他的集聚原因的情况下,分析运输成本对区位的影响,得到了企业选址不仅要考虑原料所在地,而且要考虑成品的所在地,企业应该在二者的总共需要花费最小运输成本的地方建立。接着,韦伯放松假设,引入了劳动力成本,想说明劳动力能够对区位选择产生的作用,结果显示,劳动力成本也是企业选址看中的因素,甚至在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这两个因素比较起来谁更重要的时候,有的企业会倾向于选择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方。接下来,韦伯将影响集聚的原因添加进来,分析了劳动力对集聚的影响,并进而说明其在企业选址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如果劳动力集聚在某地,那将是企业重要的选址倾向;而这种倾向,将大于运输成本。这些分析,韦伯是以“成本最小化”为前提的。韦伯是第一次将集聚和分散放入了一个分析框架中的人,而且着重说明了一些要素如劳动力可以引起产业的集聚或分散。

三 市场区位论

德国的经济学家廖什在《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1940)的著作中,在区位理论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将静态的农业和工业区位论,发展为动态的有体系的空间经济理论。廖什在区位分析中,主要以市场需求展开分析,因此,后人将其理论常常称为“市场区位论”。

廖什和韦伯有很大的不同,廖什研究区位问题的原则是“最大化利润”,而且紧紧地和消费者需求联系起来。在廖什看来,区位的最佳点既不是最少成本的那一点,也不是最大收入的那一点,而是收入和成本之差的最大点,这也就是利润最大点。廖什利用这一“最大化利润”原则,研究了农业的区位问题、工业的区位问题还有城市的区位问题。在廖什看来,农业区位需要遵循“最大化利润”原则,农业需要大量的生产者提供产品,紧紧围绕在消费者的周围,提供大量的供给。而对于工业区位,廖什认为关键在于有大量的消费者需求,企业将能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与农业的生产者围绕消费者形成区位不同,工业区位将要建立在有许多消费者的地方。如果工业不建立在有许多消费者的地方,这样的选址将是不合理的区位选择。城市区位则是企业区位的集中。廖什还研究了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和最优区位问题。廖什认为,经济区是在两种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这两种力就是集聚力和分散力。廖什还指出,六边形的区域,是一种较好的市场区位。

在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中,他还分析了集聚的两种区域问题:一是产业点状集聚;二是区域集聚。显然,这两种存在不同。另外,廖什还将后者的区域产业集聚,又分为两种,一是产业区;二是产业地带。在廖什看来,产业区是一种市场范围,产业间是独立的可以分离的;而产业地带,通常是同类的相互有关系的产业在此集聚。廖什对于区域问题的研究,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 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在其著作《经济活动的区位》(1948)中,第一次将集聚经济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内部规模经济;二是地方化经济;三是城市化经济。在其书中,胡佛还按照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的大小,将其分为三个等级:一是小规模的集聚经济,也就是某个比较小的单位的规模影响的经济;二是中等规模的集聚经济,通常是某个公司的规模影响的经济;三是比较大规模的集聚经济,通常是某产业在该区位的集聚体的规模影响的经济。而这三种经济各自能够达到的最大的规模,就能够当作是这三种经济的最适度规模。

另外,胡佛还进一步研究了产业集聚的两种作用:一是自动强化作用,二是自动限制作用。在胡佛看来,自动强化作用发生在区域内的产业或企业的纵向联系,也包括产业或企业的互补关系,正是由于这种互补性,区域将吸引更多的产业和企业,形成集聚经济,这种集聚经济将会进一步发挥其外部性,形成良好的扩大态势,形成一种比较大的集聚经济,从而起到了一种强化作用。而对于自我限制作用,胡佛认为,产业或企业的横向联系则具有排斥作用,这些产业或企业对该区域的稀缺资源存在较强的竞争性,如果一家具备了这种稀缺资源,势必不希望别的产业或企业同样拥有这种资源,势必会排斥或限制其他的产业或企业进入该区域,因为一旦别的产业或企业也拥有了这种资源,先前的这家企业将失去优势,将增加成本。胡佛的这种自动限制作用,能够与其“最佳规模论”遥相呼应,因为这种自动限制作用,也说明了为什么产业集聚不会无限大,也不会无限小,它会保持在一个相对适度的规模。胡佛的这些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于是,后来的研究者往往将其理论称为“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

五 增长极和循环累积因果论

佩鲁在《略论发展极的概念》 (1955)一文中,提出了“增长极”的含义。佩鲁认为,增长极往往是由发展好的企业,由于其规模经济的作用,在某地集聚而形成的重要的经济中心,形成后的这个经济中心,将不断地以不同的渠道,产生外部经济,从而对整体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缪尔达尔(Myrdal)在1957年提出了著名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这也是一种区域发展理论。缪尔达尔认为,工业集聚将产生连锁反应。当一个新的行业在某地发展起来之后,将会产生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投资增加、消费者需求增加、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生产能力增强、政府支持力度加大等反应,这将进一步引起更多企业的加入,然后再进一步地反应,产生一种累积的循环因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