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差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理论

一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Lewis,1954)第一次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也是在发展经济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模型,在其《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分析了非熟练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的流动与收入差距的关系。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一个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城市现代工业为代表的工业部门,另一个是以农村传统农业为代表的农业部门。只要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传统农业部门,非熟练劳动力就会由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流动。刘易斯同时也将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本相对于劳动比较稀缺,土地相对有限,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处于劣势,从而收入差距扩大;而在第二阶段,劳动力供给不再具有无限弹性,劳动力相对变得稀缺,逐渐处于优势地位,从而缩小了收入差距。

二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费景汉和拉尼斯(1961)认为刘易斯模型没有重视农业对工业增长的作用,也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的剩余产品是农业中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前提条件,因此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他们的劳动力流动模型。他们把二元经济结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市工业部门吸纳这些劳动力不仅降低农业的产出水平,而且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第二阶段,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制度工资,只要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制度工资,劳动力就会继续流入到城市工业部门,这时虽然城市工业部门得到增长,但农业产出水平下降;第三阶段,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大于制度工资,农业部门已不存在剩余劳动力。

三 托达罗“城乡人口迁移模型”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Todaro,1969)提出了著名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型”。“城乡人口迁移模型”解释了为什么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主要原因是存在预期的城乡收入差距。这种城乡收入差距吸引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但该预期的城乡收入差距,则是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实际的城乡收入差距;二是就业概率的大小。托达罗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型”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的区别在于:托达罗指出,并不是每一位想进城的农村劳动力都能找到工作,都能拿到预期的收入,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存在着失业的状态。而且,托达罗认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将直接影响农业发展。所以,托达罗指出,应该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四 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从农村迁往城市地区通常只能在非正规部门从事低收入、低保障的工作,不能进入高收入的城市正规部门。尽管如此,仍然有大量的劳动力不断地迁往城市地区。以斯塔克为代表的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认为劳动力迁移的动机不仅来自城乡两地的收入差距,同时会受到劳动者个人及家庭的因素的影响。斯塔克的理论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的分析基础上,他认为一个人进行迁移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家庭的收入,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降低市场不完善所造成的风险。该理论引入了“相对贫困”的概念,斯塔克认为迁移可以视为人们对“相对贫困”的一种回应。而这种相对贫困的程度是由个人或家庭的收入在其社区单元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