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诗经》学与四言诗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魏晋《诗经》学考论

第一节 魏晋《诗经》学家考

《诗经》作为官方的经学形态之一,即使在动乱的魏晋时期,也保持着继续发展的势头。即使在玄风日炽的学术背景下,《诗经》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这些成果自然归功于众多学者的研究。因此,全面细致地考察魏晋时期的治《诗经》的学者,有助于把握魏晋《诗经》学的发展概况,是具体而细致研究魏晋《诗经》学的基础。

为避免烦琐的史料引述,给人以直观简约而又一目了然的印象,本书将魏晋时期的《诗经》学家、《诗经》学著作分别采用列表的方式排列,如表一所示。

表一 魏晋时期治《诗经》学者一览表(《经典释文》或史志目录中有著作)

表一 魏晋时期治《诗经》学者一览表(《经典释文》或史志目录中有著作)续一

表一 魏晋时期治《诗经》学者一览表(《经典释文》或史志目录中有著作)续二

表一 魏晋时期治《诗经》学者一览表(《经典释文》或史志目录中有著作)续三

表二 魏晋时期治《诗经》学者一览表(史志目录无著作)

表二 魏晋时期治《诗经》学者一览表(史志目录无著作)续一

表二 魏晋时期治《诗经》学者一览表(史志目录无著作)续二

表二 魏晋时期治《诗经》学者一览表(史志目录无著作)续三

表二 魏晋时期治《诗经》学者一览表(史志目录无著作)续四

表二 魏晋时期治《诗经》学者一览表(史志目录无著作)续五

两表所谓“治《诗经》学者”,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魏晋这段时期内的学者,包括十六国时期。两表中的“魏晋”时期,大致上起220年,下至420年,部分东汉末年、南北朝前期的学者,因其主要活动集中于这段时期,或者学界习惯将其划入本时期,故一并收入。

2.有《诗经》学研究活动者,指的是曾对《诗经》进行过研究、学习的,或者史书所载“精通经义”、“经学深博”等,即使未提及有《诗经》学著作,但也纳入对《诗经》有研究的学者。其中《经典释文》或者史志目录明载有其著作的学者列为一表,史书明载其有治《诗经》活动的,并且不在表一内的列为二表。

3.由于魏晋《诗经》学著作大都亡佚,很多只有目录记载,关于治《诗经》学者的资料甚少,故表格中所列治《诗经》学者的姓名、生卒年、籍贯、著作卷数等均以一般史料记载为据,详细资料另考。

4.表格中治《诗经》学者大致按照生卒年先后顺序排列,其中治《诗经》学者的籍贯及所属州郡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而定。

从这一时期治《诗经》学者的统计来看,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从受学渊源看,家学与师学并存。家族中有经学渊源,且同族中人是经学家的有很多。如表中提到的王朗、王肃、王恂是祖孙三代,徐邈、徐广为兄弟,李仁、李为父子,常骞、常宽为同族兄弟,徐苗、徐贾为兄弟,虞喜、虞预亦兄弟等等。师学的传授线索也很明显。明确提到有师传关系的有:杜琼、何彦同师事广汉任安,许慈师事刘熙,杜轸师事谯周,许孜师事豫章太守会稽孔冲,戴逵师事范宣,郭瑀师事郭荷等等。另外,有些学者是既受家学影响,又受师学传承的影响,如王肃“得父王朗家学之传”,又师从宋忠(亦作衷),最后成为经学大家。

第二,从习经内容看,古今文并存。如魏禧说齐、鲁、韩、毛四家诗义,不复执文,有如讽诵。说明魏禧同时治“四家诗”。又如王化治《毛诗》《三礼》 《春秋公羊传》。又如张纮入太学,事博士韩宗,治京氏《易》,欧阳《尚书》,又于外黄从濮阳闿受《韩诗》及《礼记》《左氏春秋传》,也是同习今古文。像这样既习今文、又习古文的例子很多,是当时今古文融合的表现。可见,当时今古文界限已经打破,今古文进一步融合,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学术风尚。

第三,从传承关系说,则转益多师。魏晋经学家学经并不局限于一家,如张纮入太学,事博士韩宗,治京氏《易》,欧阳《尚书》,又于外黄从濮阳闿受《韩诗》及《礼记》《左氏春秋传》。又如徐苗累世相承,皆以博士为郡守。苗与弟贾就博士济南宋均受业,遂为儒宗,作《五经同异评》,皆有义味。又如李具传父业,又从尹默俱游荆州,《五经》、诸子,无不该览,著古文《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春秋传》、《太玄指归》、皆依准贾、马,异于郑玄,与王氏殊隔,初不见其所述,而意归多同。

第四,这些《诗经》学家除了对《诗经》有研究外,对其他经书亦有研究。如据《隋书·经籍志》载,干宝曾著《周易注》十卷、《周易爻义》一卷、《周官礼》十二卷、《后养议》五卷、《春秋左氏函传义》十五卷、《春秋序论》二卷。有些学者学识渊博,对谶纬、《楚辞》、方志、地理等方面都有研究。如郭璞雅好经术,博学有高才,注《尔雅》、别为《音义》、《图谱》。又注《三苍》、《方言》、《穆天子传》、《山海经》及《楚辞》、《子虚赋》、《上林赋》数十万言,皆传于世。

第五,分析这些人的身份,有王公大臣,如王肃为散骑常侍、王基为魏司空;还有隐士、征士,如江惇为东晋征士,杜琼为隐士;甚至还有帝王,如晋明帝司马绍,张彦远曾亲见晋帝(明帝)《毛诗图》。从地域来看,《诗经》学者遍布全国,甚至在西北敦煌,也有索这样的经学学者。从作者民族来看,既有汉族人士,又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学者。可见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很大,《诗经》学在大江南北都得到了重视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