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的概念及其与语言学的关系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又称为语言心理学 Psychology of Language)主要关注语言在大脑中的表现和处理方式,是一门研究人类在获得、使用和理解语言过程中所体现的心理和神经生物学特征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内容包括从词汇和句子结构中抽象出语法和语义的认知过程,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话语、词汇、文本等的过程。早期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由于缺乏关于人脑功能的科学性数据,主要源自哲学上的探索(Carroll,2008)[1]。
尽管语言的习得、理解和产生一直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核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心理语言学已经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利用生物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信息理论来研究大脑如何处理语言。语言功能的神经学是心理语言学研究者目前感兴趣的领域,特别是有关性别差异、失语症、先天或后天脑损伤后语言发育障碍(语言障碍)等。一些心理语言学家还将他们的兴趣扩展到非人类语言学习的实验(例如大猩猩和黑猩猩),以发现我们所知的语言是否是人类特有的现象(O’Grady et al.,2001)[2]。
心理语言学家研究许多不同的话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如何掌握母语(第一语言习得)?(2)人们如何理解语言(语言理解)?(3)人们如何产生语言(语言产出)?(4)已经掌握一种语言的人如何习得另一种语言(第二语言习得)?
心理语言学中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是根据构成语言的不同成分来进行的,可以从表2-1中得到体现。
表2-1 心理语言学和语言学之间的关系

许多关于人类语言理解过程的研究都集中在无语境的单个话语(句子)的阅读上。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语言理解同时受到特定话语的语境以及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句子处理指的是在独立环境下或者在文本的上下文中语言使用者对于语言输入进行的语义、句法以及语用等方面的处理。本书主要探讨中国学生的句法分析机制,因此是从句法学的角度来考察他们在理解和处理各种句法关系时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为了能够更好地分析这一机制,我们首先介绍心理语言学领域中有关第一语言句子处理的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