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行思的出生地
传统内典外史多未细言行思家在何方,《景德传灯录》说他是“本州安城人”。安城即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安福置县肇始于西汉,初名安平县。东汉时期,更名平都县。隋代废郡置安复县。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约621)改名安福县,遂相沿至今,县城为平都镇。
一 安福龙云村
康熙版《安福县志》卷五《仙释》说:“唐弘济禅师,名行思,姓刘氏。闻曹溪六祖法席甚盛,径往参礼……师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大阐禅宗,号七祖。”[18]康熙版《安福县志》录行思之名,而没有说他具体是哪个村庄人。
《安福龙云刘氏下村六修族谱》袭用旧谱记载,说七祖行思是他们村人。该族谱《列传第二》说:“弘济禅师,名行思,出安城下村刘氏,隋尚书员外郎延之孙也。闻曹溪六祖法席盛化,径往参礼……师既得法,遂回吉州,住青原山净居寺。”[19]
关于青原行思出家的原因,2003年版《安福龙云刘氏下村六修族谱》说:
刘行思的出生地本县龙云下村塘基村,山明水秀,田沃土肥,二水合襟,四山环抱。他家为官宦人家。据说有一次造反的农民“洗劫”了他家,事后光丢弃的铜锣,就把屋后的池塘填塞了,至今还有“铜锣塘”遗迹。在离塘基不远处的龙云口,有唐代建立的“宝云寺”。行思具体出生年月已不可考,大约出生在唐高宗期间,目睹了唐王朝从盛到衰的剧变,幼年出家于村子附近的“宝云寺”[20]。
李豫川据此推论说:
有一村民取出其珍藏的清末民初的手抄本《安成龙云刘氏三村一源世系四字经》,那上面也有刘忱“官至御史,唐朝建勋;忱叔行思,青原为仙;名曰七祖,肉身昭然”之类的字句……其故里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城西北三十公里之严田乡龙云下刘村……青原行思幼年出家后,并未改变俗名,而是沿用族谱上“行”字辈“行思”作法名。[21]
安福县西北严田乡龙云下刘村的宗祠,是一座三进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后进专设一间房供奉七祖神位,人称“七仙间”,房内存放着族谱。可惜的是,祠堂不幸于1988年被大火烧毁,仅余外砖墙。祠堂大门对联曰“公侯将相府,忠臣学士家”,显示其祖先的皇皇业绩。村庄东部,为行思一族的聚居地,亦即其诞生地。苍苍古树掩映下的“笃公祠”,即是行思一房的私祠。[22]如此言之凿凿,似乎刘行思的确为安福县严田乡龙云下刘村人。
二 莲花石下村
乾隆版《安福县志》卷十四《人物·仙释》:“唐行思,住青原净居寺,为开山禅宗,其故村在武功山南石下。”[23]这种说法当来自明代郭子章《豫章书》:“行思故村在武功山南石下。”且为《青原志略》采用[24]。
郭子章(1543—1618)是明代泰和人,平生著述甚丰。胡寿南申述郭子章《豫章志》的观点,认为郭子章仔细考证过行思故里,且与同时期吉安文化名人朝廷高官邹元标、状元刘同升、莲花刘元卿、高僧憨山德清等多交往,其记载可信。说石下村在今天的莲花县湖上乡,有悬崖大石陡然挺立,下有山洞,洞外有洞仙观是为唐代寺庙。从方位上讲,石下村是在武功山南,东依禾山重要景观石门山,山上在唐宋时就有古庙叫白云庵。山下石下村另有个大的地名叫南村,村前有条从石门山发源的小溪经莲江流入永新禾水。安福严田则在武功山东,离这里有几十里地。石下很容易有音讹之误,社下、奢下等地名在本地也存在,但此石下村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叫的,关键是此石山,此石洞,此寺观是很有来头的文化遗址。
石下村在清乾隆八年(1743)前在安福西境,界永新良坊,今属莲花。在汉代是长沙国的安成县地,汉长沙王子刘苍分封于此地则有安成侯国,汉室后裔家族墓葬在2007年在莲花城南被发现,改写古安成在安福的历史。东汉以后安成升格为郡,郡治逐步东迁,一直延续到南北朝、隋唐时期。武功山南莲花为广兴、安福、永新、泰和等几个县先后分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石下村面对的是一条很重要的县治分界线,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军事防控之所,不少世家大族迁徙与这里有着密切的关系。石下村洞仙观及附近的洞仙观、二妃庙等行思先人宗教文化遗存,是佐证此地为行思故里的有力材料。石下村早已非刘氏居民村落,此乃行思故里不为人知的原因之一。[25]
关于青原行思家乡安福县龙云村和莲花县石下村的两种说法。如果有史料确证青原行思故里莲花县石下村说不可靠,那问题就比较简单,青原行思家乡即为安福县龙云村。假如不是这样,那也并不意味着前述两种观点完全不能兼容。正如胡寿南所说“石下村早已非刘氏居民村落”——此一详细时间尚需具体考证,也就是说青原行思家族的精神遗存在该村早已荡然无存,而其文化传统已经由安福县龙云下村所继承并发扬光大。那么,在假定莲花县石下村确实是青原行思出生成长地的前提下,也可以说安福县龙云村是青原行思家族和他本人的精神文化继承者,而莲花县石下村只是一具空壳。
又行思家族谱记载青原行思的祖父刘延说:“延,字延年,安成公十世孙,仕隋为吏部尚书郎。及炀帝遇害,弃官归笪桥,徙龙云下村,不复出。”[26]据此记载,则很可能是行思的先祖刘遐他们住在莲花石下村,而到刘延时已搬迁到龙云下村。
据前面“行思的远世祖”节考证青原行思和刘弇的关系,可知他们分别起源于长沙定王刘发和楚元王刘交,分属两个不同支派,各自的祖先分别在不同时期徙居安福。笔者2013年11月在龙云下村调查时,提出想去看看行思这一支的宗祠,龙云下村刘发培老人立刻带我到旁边的塘基村祠堂,并指着祠堂后面基本淤塞的池塘说这就是铜锣塘。由此推测,龙云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龙云村包括龙云下村和塘基村,而狭义的龙云村只指龙云下村,却不包括塘基村。即便是在笔者考察时,人口已大量增加,建筑已极为扩大,龙云下村和塘基村之间还是有不那么明显的空间间隔,则在以前它们明显是具有一定距离的两个不同村庄。由此推测,青原行思确切地讲是龙云村的塘基村人,后来由于家道衰弱,而被隔壁兴旺发达的刘氏同姓龙云下村兼并,文化也由他们所继承。这也可以说明,青原行思和刘弇的确是分别起源于长沙定王刘发和楚元王刘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