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地区生产率增进:理论分析及中国经验实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框架

本书共分为导论、文献综述、机理分析与实证路径、实证检验、结论与政策启示五大部分,共六个章节,各章节主要内容及本书整体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简要概述研究背景及意义、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框架以及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是产业集聚与地区生产率增进:文献综述。根据研究命题与切入视角的不同,将已有围绕产业集聚与地区生产率增进之互动联系的国内外代表性研究成果予以综述,由此分出已有研究的已知与未知,从而确定本书的研究命题及研究方向。

第三章是产业集聚与地区生产率增进:机理分析及实证路径设计。本章基于对国内外已有零散相关研究成果的提炼与拓展,理出了产业集聚促进地区生产率增进的六个主要机制,并从投入—产出视角出发,根据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C-D生产函数),将上述各个机制按照其特征及其效应属性归入三个系统,并分析了三个系统之间的互动联系。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三个系统予以合并与提炼,借助数理模型推演,提出三个新的实证命题,并设计出相应的实证路径。

第四章是产业集聚与地区生产率增进:一个综合机理视点的实证。本章首先引入中国29个省份1993—2009年的数据,测算了在此期间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指数,借助DEA方法将其分解为物质资本、技术进步、效率改进以及人力资本增长四个部分。随后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产业集聚—地区生产率增进的总效应以及四个分机制效应进行逐一检验。最后将全国各省份分为东部沿海、东北、中部、西北、西南五大经济区,就产业集聚对上述各地区生产率增进的机制路径及其效应予以分组检验,并就上述效应在各地区间的差异予以比较分析。

第五章是产业集聚与地区生产率增进:两个外部性视点的实证,分别对实证命题二和命题三予以检验。本章的检验分两部分展开,第一部分选取东部沿海10省市制造业数据为样本,分别检验了东部沿海制造业集聚规模对地区代表性集聚制造业的规模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接着对沿海三大经济区,即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样本进行分组检验,揭示了上述效应在上述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并从各区域内部省—市际的分工角度,就导致差异的原因予以探讨。第二部分选取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数据为样本,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检验了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以及Porter外部性对各大都市制造业生产率的长期冲击效应,并进一步就城市特征差异对动态外部性种类,进而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予以讨论。

第六章是结论、政策启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章首先总结了全书的主要结论,并根据研究结论引出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政策启示,最后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上述各章节间的逻辑联系可以图1-1予以描述。

图1-1 本书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