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
——“荷赛获奖照片造假”事件透视
“荷赛获奖照片造假”是新闻界2004年春天的一个焦点性事件。当年2月13日,新浪网发布快讯:武汉晚报社摄影记者邱焰拍摄的《非典时期的婚礼》荣获2003年第47届“荷赛”日常生活类(单幅)三等奖。第二天,《武汉晚报》在头版做了大篇幅报道,并刊出获奖照片。据说邱焰得知获奖消息后非常激动,称自己第五次参赛首次获奖。高兴之余,烦恼却接踵而至。照片中的男当事人陈英和亲属获此消息,以照片侵权为由向邱焰索要赔偿,将邱焰告上法庭。4月5日上午,陈英诉荷赛获奖照片造假侵权一案在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但长达3小时的庭审并未作出判决。
“荷赛”,是由总部设在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主办的世界新闻摄影大赛(WPP)的简称,被认为是国际专业新闻摄影比赛中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赛事之一。据说“在‘荷赛’近五十年的历史上,获奖作品卷入官司,这还是第一次”[1]。因此,不少媒体纷纷对这场官司进行报道。4月29日下午,武汉市江汉区法院再次开庭审理此案。诉讼双方都拒绝法庭的再次调解,而“新娘”的父亲正在准备材料进行起诉。[2]此后,案件的进展与结果如何,尚未见报道。从学理的角度看,无论案件审理的结果怎样,“荷赛获奖照片造假”事件都是值得认真反思的,因为它涉及新闻摄影报道的专业准则这个根本性问题。
“荷赛获奖照片造假”事件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造假”,二是“摆拍”。诚如有报道指出的那样,“围绕这场官司,对新闻摄影作品真实性的质疑也接踵而至,相关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一切由法庭说了算。新闻照片能否摆拍也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有关人士表示这也是对新闻真实性的又一拷问”。[3]在理论上,“造假”与“摆拍”的问题,实质上是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的问题。本文所论,主要是真实性问题。
按法律程序,邱焰的荷赛获奖作品是否作假,当由法庭审判作结论,他人不应说长道短。不过,从媒介批评的角度看,有关报道呈现出来的情况却令人不得不认真反思新闻摄影的基本准则。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新闻摄影首先必须遵循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然而,邱焰的荷赛获奖作品在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两个环节上都给人以“失实”的印象。
新闻摄影报道,主要是靠光影、构图等“形象语言”来说话的,这使得它区别于一般的文字报道。然而,这种形象语言在交代事件的时间地点、反映事件的背景、阐发哲理评价方面存在着不能完全表达意义的局限,这就需要通过文字说明加以补充。题为《非典时期的婚礼》这幅照片的主要信息可表述为:一对男女穿过马路+女子身披婚纱,手捧鲜花+男子身着西装。根据符号学原理,作为图像符号的“男子”“女子”“婚纱”“鲜花”所指涉的意义是不确定的,这就需要在后期编辑时用文字加以说明。
问题在于,同样是这幅摄影作品,其主题与图片说明在先后发表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2003年5月7日,《武汉晚报》A7版刊登粗黑体标题“非典时刻生活依旧”的照片,图片说明是“5日,在武汉市街头,一对情侣穿着婚纱,戴着口罩,穿过马路去拍婚纱照,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与他们擦肩而过,‘非典’时期,爱情、婚姻和生活仍在继续。记者邱焰摄”。2004年2月14日,《武汉晚报》头版报道,标题为“第47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揭晓,本报记者邱焰的作品《非典时期的爱情》获三等奖”。在消息正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非典时期的爱情》是‘非典’时期——2003年5月6日,邱焰在汉口南京路一带拍摄的一对穿着婚纱礼服的新人,戴着防‘非典’的口罩穿过马路的情形,曾发表在该报2003年5月7日A7版上。”而“在‘荷赛’上,这幅获奖照片的标题是《非典时期的婚礼》”。[4]图片说明是“中国主题:一对穿着结婚礼服、戴着防SARS口罩的新人穿过马路。”[5]这样,同一幅照片就先后出现了“非典时刻生活依旧”、“非典时期的婚礼”、“非典时期的爱情”这样三个不同的主题。图片说明中又有先后出现了“情侣”与“新人”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样先后不同的报道主题与图片说明,难道不给人以报道失实的印象吗?
当然,就“荷赛获奖照片造假”事件本身而言,诉讼双方对于作假与否的根本理由还不是集中在照片的后期编辑上,而是集中照片的前期拍摄上。前期拍摄可能导致报道失实的关键,又集中在“摆拍”这一个长期以来存在着广泛争议的问题上。
所谓“摆拍”,是指“摄影师根据自己的设想,创设一定的情节,让被摄者表演,最后由摄影师拍摄完成的过程”[6]。摆拍对于不同类型的摄影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而言,摄影可以分为新闻摄影、实用摄影、艺术摄影三大类。就实用摄影来说,它主要是指广告摄影和供商业用途的人像摄影。“广告本身的特点就是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甚至并不拒绝夸张和做作,因此,摆拍几乎是广告摄影唯一的创作手法”[7]。广告摄影主要是依客户的需要和口味而定,不排斥摆拍。至于艺术摄影,通常被视为摄影师为表达自己的主观意愿而进行的创作,其传播渠道主要是办影展,摆拍与否都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这样,值得一论的只剩下新闻摄影。
国内研究“荷赛”的学者刘庆云曾指出:“评论新闻照片必须分类而谈,切不可笼统去争论‘能不能摆拍’或‘要不要艺术性’等问题。”他按“荷赛”标准分别论述了摆拍在八类拍摄题材中的情况。依其论述,“突发现场新闻类”和“日常生活新闻类”等是明确禁止人为摆拍的,这几类照片的生命力在于其“新闻价值——事后转为历史文献价值”。而“新闻人物肖像类”照片“以在新闻现场抓拍为主,但也不可能完全排斥根据摄影师的要求,安排在某种环境或特定光之下进行拍摄的手法”。[8]
事实上,摆拍本身也存在着三种具有不同性质的情况。一种是“无中生有”的摆拍,即本无其事,拍摄者自己导演或安排被摄者按其意图进行“表演”,然后进行拍摄;一种再现性的摆拍,即确有其事,但已成过去,拍摄者为了生动形象,找人以“表演”的方式加以再现;一种是艺术性的摆拍,即拍摄对象是真人真事,但拍摄者为了某种艺术效果而随意摆布拍摄对象,使其符合拍摄者的意图。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第一种摆拍是作假,违背的是真实性原则,第二、第三两种摆拍干扰拍摄对象,违背的是客观性原则。
在“荷赛获奖照片造假”事件中,原告所称的摆拍基本上属于第一种情况,即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摆拍。原告称:“这张照片是彻头彻尾由被告邱焰亲自导演、亲自编拍一手策划出笼的。2003年5月初,邱焰通过他人介绍来到中山大道的武汉色色婚纱店,要物色一对男女模特儿拍摄‘非典’时期爱情故事的照片,邱当时从店内四名模特周若琪、汪帆、廖全薇、陈英中选上原告和另一女模特儿廖全薇参加拍摄。”“5月5日(被告称为6日)这天下午,在色色婚纱店为原告提供化妆和服装,邱为体现拍摄的真实性和时代性,安排给两位模特儿两个口罩,并邀请婚纱店的摄影师、平面设计师一行共四五人,从婚纱店口一直绕道江汉路步行街,邱一路用数码相机拍摄了数十张照片,2003年5月7日,在晚报上登出的照片,除了过路的老人外,其他都是婚纱店员工”。[9]若原告所言属实,那么新闻摄影作品《非典》就是人为制造的假新闻,是与真实性原则背道而驰的。
当然,“被告代理人邓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护,认为邱焰的作品是街头抓拍,……是邱焰路过街头,在非典时期的街头抓拍的。”[10]邱焰本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去年4月中旬非典特别厉害,一直到5月底稍微平静一点。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我想记录我身边的生活,所以从4月20日开始,我就背着相机每天去拍。正好在路上碰到一对新人过马路,我看到以后觉得很有意思,就把它拍下来了。”[11]言外之意,照片是抓拍而来的。不言而喻,邱焰及其代理人用“抓拍”来为自己辩护,显然是以事件性新闻摄影不能摆拍这一公认原则为前提的。换言之,即使是邱焰及其代理人也承认,摆拍事件性新闻照片将可能导致其失实,违背真实性原则。
不过,被告代理人的辩护明显存在着漏洞。为了证明这张照片是邱焰抓拍到的,被告代理人在陈述理由时强调,“陈英与廖某当时在谈朋友”,“接到原告的起诉状后,去色色婚纱店认真调查后,了解到当时陈英与女模特儿在照片中出现的场面,是色色公司安排的模特儿婚纱走秀表演,并非原告所说的由邱焰导演摆拍的”[12]。如果“谈朋友”是事实,或许有助于证明“非典时期的爱情”这一主题。然而,“模特儿婚纱走秀表演”即使是事实,不仅难以证明邱焰所拍摄的这张照片是真实的,反倒证明这张照片存在着很大的作假嫌疑:既然知道是影楼的婚纱走秀表演,为何要报道说是“非典时刻生活依旧”或“非典时期的婚礼”或“非典时期的爱情”呢?这难道不是故意误报吗?有报道说,“2003年4月26日的武汉某报,上面头版刊登了一位女模特儿戴着口罩对镜梳妆的照片,这则图片报道标题为《戴口罩的婚纱秀》,摄影记者正是邱焰。”[13]第二次庭审时,法官出示的色色影楼经理的书面证言称,“拍摄当时色色影楼正在举行大型户外婚纱秀”[14]。相互对照,故意误报不是很明显么?
令人费解的是,摄影界对新闻摄影报道中的摆拍行为,往往持一种十分宽容的态度。笔者在“邱焰事件”的相关报道中就看到这样的文字: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摆拍作品也开始成为“潮流”。对于摆拍现象,中国日报社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委员王文澜曾称:“在中国新闻摄影界,抓拍、摆拍的争论是在‘文革’结束,因为那时候对拍摄方法的区别来自于‘文革’很多照片的弄虚作假,持续地引起了很长时间的争论。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从荷赛的照片来看,有很多都是经过摆拍、设计、策划,比如像科技类二等奖的面膜,但是没有丝毫影响照片的真实性和新闻事件的可靠性和可读性,反而通过画面的设计,提高了冲击力。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拍摄,抓拍、摆拍,你要达到画面的效果,应该是你成败的唯一标准。”[15]
在笔者看来,这种对于是否应当摆拍以及是什么性质的摆拍不作任何区分就加以全盘肯定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如此一来,摆拍岂不成了一种在新闻摄影报道中普遍适用的拍摄方式或手段?如果是这样,又怎么可能保证动态性新闻摄影报道的真实性呢?
事实上,荷赛的比赛规则对新闻摄影报道的真实性是有明确要求的。“克劳迪娅小姐告诉记者,对于照片的真实性,比赛规则中除了严禁经不允许的电脑技术手段修改过的照片参赛外,还明确指出:‘……经多次后期曝光和在人为操纵下拍摄的照片禁止参赛’。”[16]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新闻摄影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加以维护呢?
在当今时代,强调摄影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由于数码摄影技术的广泛应用,摄影报道不仅可能存在着前期拍摄“无中生有”的摆拍式造假,也可能存在着后期编辑在图片的文字说明上作假,还存在着通过数码技术制作假照片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要重申新闻摄影报道的真实性原则,而且应当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新闻摄影的专业伦理或者说职业准则建设。
首先,要加强摄影记者的专业伦理教育,充分确立新闻摄影报道的真实性原则,使其内化为每一个摄影记者的自觉要求,并在摄影实践中身体力行。
其次,要加强摄影报道的制度性建设,要用良好的制度来约束每一家媒体、每一个摄影记者的拍摄行为。在这方面,美国《洛杉矶时报》资深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在伊拉克战争中因制作假照片而被炒鱿鱼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最后,要加强媒介批评的力度,对新闻摄影中造假、摆拍等现象,要进行深刻的剖析和理性的批判,让媒介批评发挥一种理性制约作用,并且提高广大受众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价值判断能力,促进新闻摄影报道达到更高的水平。
(原载《新闻记者》2004年第7期,与研究生丰帆合写)
附:照片
[1] 许琛:《当新闻摄影遇上口罩》,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4-04/10/content_673378.htm。
[2] 胡劲华:《荷赛侵权纠纷再起风云》,http://culture.news.sohu.com/2004/04/30/78/article220007884.shtml。
[3] 胡俊:《〈非典时期的婚礼〉是摆拍?荷赛奖得主卷入侵权案》,http://news. xinhuanet.com/newmedia/2004-04/05/content_1401283.htm。
[4] 胡劲华:《京、汉两地艰难调查 拨开“荷赛造假”事件迷雾》,http://people.com. cn/GB/14677/22097/2431360.html;郑巍:《〈非典时期的爱情〉女主角证词现身——“荷赛照片造假案”能走多远》,http://zjnews.zjol.com.cn/ gb/node2/node138665/node138751/node 138759/userobject15ai2529746.html。
[5] 胡劲华:《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我国获奖作品疑是造假(图文)》,http://news. eastday.com/eastday/news/news/node4946/node16749/userobject1ai166251.html。
[6] 何勇:《谈摄影创作中的摆拍》,http://www.cphoto.net/sysb/04.htm。
[7] 何勇:《谈摄影创作中的摆拍》,http://www.cphoto.net/sysb/04.htm。
[8] 刘庆云:《摘取世界新闻新闻摄影大赛桂冠成功之路》,中国摄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9] 胡劲华:《荷赛作品侵权案昨天开庭原告:讨饭也要告到底》,http://news. xinhuanet.com/newmedia/2004-04/06/content_1403064.htm。
[10] 胡劲华:《荷赛作品侵权案昨天开庭原告:讨饭也要告到底》,http://news. xinhuanet.com/newmedia/2004-04/06/content_1403064.htm。
[11] 郑巍:《〈非典时期的爱情〉女主角证词现身——“荷赛照片造假案”能走多远》,http://zjnews.zjol.com.cn/gb/node2/node138665/node138751/node138759/userobject15ai2529746. html。
[12] 胡劲华:《荷赛作品侵权案昨天开庭原告:讨饭也要告到底》,http://news. xinhuanet.com/newmedia/2004-04/06/content_1403064.htm。
[13] 《17岁姑娘被摆拍成新娘》,http://www.jfdaily.com.cn/gb/node2/node142/node149/userobject1ai460705.html。
[14] 胡劲华:《荷赛侵权纠纷再起风云》,http://culture.news.sohu.com/2004/04/30/78/article220007884.shtml。
[15] 胡俊:《〈非典时期的婚礼〉是摆拍?荷赛奖得主卷入侵权案》,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4-04/05/content_1401283.html。
[16] 胡劲华:《京、汉两地艰难调查 拨开“荷赛造假”事件迷雾》,http://people.com. cn/GB/14677/22097/2431360.html;郑巍:《〈非典时期的爱情〉女主角证词现身——“荷赛照片造假案”能走多远》,http://zjnews.zjol.com.cn/gb/node2/node138665/node138751/node 138759/userobject15ai2529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