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定价缓解交通拥堵的作用机理与政策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交通定价研究现状

一 国外对交通定价的研究

(一)交通定价效率研究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有效的市场定价,但大多关注某一种交通方式。Glaister S.和Lewis D.(1978)建立了著名的Glaister-Lewis模型,通过考虑交通的堵塞成本,研究了高峰和非高峰时段的公共交通最优定价。Bianchi R.等人(1998)在研究圣地亚哥地铁定价时,提出空间票价差异会导致地铁设施大部分时间不能发挥其作用,从出行者的角度建立分时段定价策略,才能缓解高峰流量。Borger B.D.等(1998)在考虑所有相关外部因素的前提下,研究了城市交通服务价格和供给的组合优化问题,通过利用价格和供给规律,给出了一个理论模型来标定不同情形下运输服务的边际成本,并以比利时某城市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Hensher等(1998)探讨了出行者对票价和交通方式的偏好以预测改变票价对市场的影响,并基于此调整票价以增加收益。Van Vuuren(2002)对客运铁路最优价格进行了研究,采用Ramsey系数论证了高峰时段的价格应由福利最大化而非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主导。Jiang-Qian Ying和Hai Yang(2005)以独立的小汽车道路网络和公交网络为对象,同时将敏感性分析的算法应用到网络的最优定价问题中,以研究交通规模和拥堵的经济特性。Gerard Whelan等(2008)根据改进的经济需求模型对英国的铁路票价进行经济评价,并从一些票价集合中得出最优票价。

(二)交通拥堵收费研究

以缓解交通拥堵为目标,研究拥堵收费的相关问题,但重点关注的是私家车。“交通拥堵收费”是近年来国外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Kawamura K.(2003)、McQuaid R.(2005)、Leromonachou(2006)、Maendra A.(2007)、Gulipalli P.K.(2008)、Schweitzer L.(2008)、Eliasson J.(2009)分别对交通拥堵收费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通常围绕交通拥堵收费费率的建模分析、实现形式、拥堵收费可能达成的不同目标及如何看待这些目标、拥堵收费对不同社会阶层所产生的影响及其评估、公众对交通拥堵收费的接受程度等问题。

(三)交通需求与价格弹性关系研究

分析票价变化对需求的影响,但主要关注的是城市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关于城市交通价格和需求弹性关系的研究则是近几十年来国外学者持续关注的问题,典型的研究者包括De Rus J.(1990)、Pham(1991)、Goodwin(1992)、Hensher(1998)、Dargay et al.(1999)、Small & Winston(1999)、De Jong & Gunn(2001)、Huang hai-jun(2002)等。他们通常针对某一个城市,开展交通价格弹性和交叉弹性的实证研究,研究范围通常限于普通公交和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方式的内部竞争,也有少数研究者对私家车与普通公交、轨道交通等城市公共交通方式的需求价格弹性与交叉价格弹性都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基于不同出行目的需求弹性差异以及短期和长期的需求弹性差异。在基于弹性和交通价格的分析方面,这些研究者分析了公共交通价格、服务水平和小汽车运营费用等多重因素对公交出行比例和小汽车出行所产生的影响。国外研究除了在理论研究中对需求弹性非常关注外,许多国家将城市交通需求弹性值作为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参考数据,由专门机构发布。如美国公共交通协会很早就公布了城市公交票价弹性值,被广泛用于城市交通规划模型的建立;澳大利亚运输经济局(Bureau of Transport Economic)建立了交通弹性数据库,将交通弹性的估计值公布在网站上供规划管理人员查询使用。

二 国内对交通定价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城市交通价格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某一种交通方式定价的研究

国内研究尤以新开通的城市交通方式(如轻轨、地铁、BRT)的定价研究为主,关注于价格对成本补偿的研究。王殿海等(2000)建立了成本与运量关系模型和交通需求与票价的关系模型来制定公交票价;[47]仝允桓(2001)从票款收入、充分发挥运能等角度建立了城市快速交通线项目的最优票价与政府补偿模型;[48]闫小勇等(2003)基于概率选择理论、[49]戚宇杰等(2005)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50]陈义华等(2005)采用多种定价模型、[51]赵良杰等(2005)基于价格需求弹性系数和运营成本、[52]汤薇等(2007)基于生命周期客流分摊成本、[53]付聪等(2008)基于高峰定价法、[54]陆卫等(2009)基于层次分析法、[55]刘杰等(2011)基于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56]邵星杰等(2010)和王健等(2012)基于拉姆塞定价模型分别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价和优化进行了研究[57][58]

(二)对两种交通方式价格竞争的研究

以轨道交通和城市公交为主,关注于新的交通方式和原有交通方式的价格竞争区间。陈宽民等(2005)运用Logit模型及经济学的博弈论,分析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之间的动态竞争过程;[59]马超群等(2007)利用Logit模型,用广义费用函数来代替效用函数,建立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竞争模型,形成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分担比例曲线[60]。卞长志、陆化普(2009)对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票价博弈进行分析,根据运营票价分析了城市公共交通需求与总交通需求的关系,建立了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运营公司的利润函数模型,以及离散和连续价格下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票价博弈模型[61]

(三)对交通方式比价的研究

提出不同交通方式应存在价差,关注于城市公共交通方式,覆盖范围不全。高家驹(1998)在其著作中较早地分析了各种运输方式运价的比价关系,立足于综合运输系统,提出由于各种运输方式存在一定的替代性,运输系统的票价体系必须要注意运价的可比性,要从竞争对手的在途时间、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等角度给予全面考虑。[62]张光远(2005)对城市交通价格管理开展了多方研究,认为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方式间政策不统一,比价关系不尽合理,应确定合理比价关系,协调各种交通工具发展,促进公交分担率的上升。[63]施祖洪(2005)对上海城市公共交通价格机制与比价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上海公交价格的调整基本上都是为了弥补成本的不足,价格的确定缺少规范的手段,各种交通工具比价主要依靠经验,没有标准票价的比照,在一定程度上缺少科学依据”,提出的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比价计算公式仅考虑了乘距比和快捷舒适程度系数的简化方式。[64]杨林(2005)对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价格进行分析,发现普通车与空调车、普线与专线车票比价存在问题,认为应该完善公交价格构成体系。[65]沈贤德(2006)对杭州公共交通票价形成体系规范进行了探讨,提出要完善公交价格的形成机制,保持票价的相对稳定;逐步理顺公共汽电车与出租车的票价结构,建立合理的公共交通票价体系及其比价关系。[66]姚丽亚等(2007)研究了公交票价对公交结构的影响,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影响居民选择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因素,建立了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得出了出行费用和交通方式选择之间的关系。[67]王建等(2010)立足于城市公共交通价格体系,从轨道交通线路和常规公交线路的重合程度的角度,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建立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定价模型,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的价格体系以促进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协调发展。[68]

三 国内外交通定价研究评价

国外学者对城市交通价格的研究启动较早,比较关注票价的效率和通过弹性差异来确定不同交通方式的价格,主要方法是通过实证调查得到某城市各种交通方式的需求弹性和多种方式间的交叉弹性,根据弹性值建模来确定交通方式的价格,非常强调结果的实用性。但是,在对城市各种交通方式的定价关系和价格梯度上鲜有涉及,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时更多集中于交通拥堵费方面的研究,对各种城市交通方式的价格梯度问题鲜有研究,这与国外城市交通出行结构比较合理有关系。

国内对城市交通价格(费用)的研究集中在交通服务定价、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价格关系分析等问题,这些研究为城市交通价格的合理制定提供了好的思路,也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①国内学者对城市交通价格的研究通常针对某一种交通方式开展,未能考虑各种城市交通方式之间的替代关系和价格变化时出行需求在各种不同方式之间的转移;②分析交通方式之间的价格关系时,研究范围仅局限在公共交通方式的内部竞争上(主要为城市常规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未将私家车出行等私人交通方式纳入分析范畴,然而,当前城市交通的矛盾集中体现在私家车与公共交通对城市交通资源的竞争性使用上;③部分研究者注意到了交通价格和需求弹性的联系,并将弹性理论应用到了定价模型中,然而,由于缺乏交通需求弹性的实际值,使得研究成果实用性差;④部分研究者虽然注意到了当前城市交通方式之间的比价关系存在问题,然而更多的是停留在感性认识方面,未能提出合理的比价方案,在理论和实证方面都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城市交通系统中各种交通方式是有机联系的,需从整体的视角,将各种交通方式放在同一框架下,以提升综合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为目标,通过设定各交通方式间合适的价差梯度,借助价格杠杆调节不同层次的出行需求,使需求与供给达到结构性契合,才能化解城市交通出现的各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