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音学报(第1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长短元音的感知实验

3.1 刺激及其合成方法

3.1.1 时长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1)、(2)组长短元音时长差别在于占比而非总时长,我们需要调节占比来合成/a/到/aa/所构成音节的时长过渡样本。具体方法是使用praat软件的PSOLA(pitch synchronous overlap-add,基频同步叠加)算法,Praat→to manipulation→dur,来伸缩各段时长。要注意,为了避免改变辅音和元音间的过渡音征,我们只对共振峰稳定段进行改变。

我们根据均值水平,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组六个样本作为母本,合成了从短元音过渡到长元音、长元音过渡到短元音:母本/aai/过渡到目标样本/ai/,母本/ai/过渡到目标样本/aai/,母本/aam/过渡到目标样本/am/,母本/am/过渡到目标样本/aam/,母本/kaap/过渡到目标样本/kap/,母本/kap/过渡到目标样本/kaap/的10×6个中间样本,母本、中间样本共计11×6组,共计66个,图3是各组样本时长过渡值。

图3 各组长短元音时长分布

3.1.2 共振峰过渡

由于长短元音涉及共振峰上的显著差异,我们需要在过渡时长的同时过渡共振峰。这里使用Winn[1]基于LPC算法编写的共振峰过渡脚本,合成共振峰过渡样本。

3.2 实验被试

选取30名来自德宏芒市的傣语母语者被试(11男,19女)参与感知实验的识别和区分任务。年龄在19—24岁,平均21.6岁。

3.3 实验过程

3.3.1 预实验

在正式实验之前,我们选取了5位被试,测试了部分时长过渡样本,即(1)母本/aai/过渡到目标样本/ai/时长的第十个样本,(2)母本/ai/过渡到目标样本/aai/时长的第十个样本,(3)母本/aam/过渡到目标样本/am/时长的第十个样本,(4)母本/am/过渡到目标样本/aam/时长的第十个样本,(5)母本/kaap/过渡到目标样本/kap/时长的第十个样本,(6)母本/kap/过渡到目标样本/kaap/时长的第十个样本。结果显示,(3)—(6)均被听成目标样本,(1)—(2)均被判断为不自然的母本。因此,我们在过渡/ai/、/aai/时长的同时过渡共振峰重新进行合成,合成的共振峰过渡值如图4所示,/ai/的F1起始值约820Hz,F2起始值约1706Hz,F3起始值约2780Hz,/aai/的F1起始值约880Hz,F2起始值约1450Hz,F3起始值约2730Hz,深色线为/ai/母本共振峰值,浅色线为/aai/母本共振峰值,自上而下依次为F3、F2、F1。

图4 /ai/和/aai/的共振峰过渡值

3.3.2 识别实验

感知实验由经典的识别实验和区分实验组成,用ThinkPad笔记本、E-prime软件进行。识别实验随机播放11×6个刺激材料,刺激播放两遍,要求被试在随后屏幕上出现的长元音词和短元音词中强迫二选一,每个刺激出现两次,每个被试要做出11×6×2次按键反应。被试在正式实验前可以反复练习,正式实验中可以随时休息。

3.3.3 区分实验

区分实验为经典的AX实验设计[5],每组11个刺激以间隔一个为单位成对,1—3、2—4、3—5、4—6、5—7、6—8、7—9、8—10、9—11,共计9对相异刺激,加上2—2、3—3、4—4、5—5、6—6、7—7、8—8、9—9、10—10,共计9对相同刺激,相异刺激正序倒序各两遍,相同刺激播放两遍,每组共计9×4+9×2=54遍,随机播放每对刺激,刺激间隔500毫秒,要求被试在刺激材料播放后5秒内判断是否相同。每个被试要做出54×6=324次按键反应。被试在正式实验前可以反复练习,正式实验中可以随时休息。

3.4 数据分析

我们要分析识别实验的边界位置和宽度,区分实验的区分峰值,具体说明如下:

3.4.1 识别边界与宽度

首先,要计算出被试将各个刺激判断为长短元音词的识别率PI,根据二项分布公式(1)进行回归计算,其中,b0为截距,b1为斜率,x是第几个样本。[8]

要分析边界位置在第几个样本处,即PI=50%,x=-b0/b1

要分析边界宽度w,即计算识别率PI值在25%和75%之间的样本距离,代入公式(1)可以算出

3.4.2 区分实验峰值

区分实验需要计算出每个被试的每个刺激对的区分正确率,然后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 HSD事后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观察区分正确率有无明显波峰,比较波峰与识别实验的边界位置对应情况。

3.5 实验结果

3.5.1 a+元音韵尾组(/ai/-/aai/)

如图5所示是母本/ai/过渡到目标音/aai/和母本/aai/过渡到目标音/ai/的感知实验情况。将两组数据按/ai/为1号,/aai/为11号重排,主体间效应检验显示F(1,58)=0.100<Fcrit,p=0.753>0.05,不存在显著差异,可合并计算,得识别边界位置为7.029,宽度1.725区分实验经Tukey's HSD检验输出4个子集。识别实验的识别边界为7.07和5.02,从样本数据看,可以认为从长短元音过渡的识别边界都在a音节中占比52%附近;计算出边界宽度为1.69和1.75,可以认为非常陡峭。区分正确率经两两比较输出5个、4个子集,子集间差异显著,其波峰位置7、5与边界位置分别对应。

图5 /ai/和/aai/感知实验结果

3.5.2 a+鼻音韵尾组(/am/-/aam/)

图6 /am/和/aam/的感知实验结果

如图6所示,是母本/am/过渡到目标音/aam和母本/aam/过渡到目标音/am/的感知实验情况。识别实验的识别边界为6.84和6.34,从样本数据看,可以认为从长短元音过渡的识别边界都在a音节中占比50%附近;计算出边界宽度为2.53和2.62,可以认为较为陡峭。区分正确率经两两比较输出3个子集,子集间存在部分交集,其波峰位置为6—9,其中6、7、8和7、8与其他子集无交集,与边界位置基本对应。

3.5.3 a+塞音韵尾组(/kap/-/kaap/)

如图7所示,是母本/kap/过渡到目标音/kaap/和母本/kaap/过渡到目标音/kap/的感知实验情况。识别实验的识别边界为7.09和5.22,从样本数据看,可以认为从长短元音过渡的识别边界都在a音节中占比48%附近,时长总长在213—217毫秒;计算出边界宽度为4.19和4.05,可以认为边界非常宽。区分正确率经两两比较输出1个子集,说明没有明显的波峰位置。

图7 /kap/和/kaap/的感知实验结果

综合以上数据结果可得出表1如下:

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长/短a+元音/鼻音/塞音韵尾”三类组合的区分实验和辨别实验结果显示出三类边界宽度依次增大,由此可以认为它们分别对应高、中、低三种范畴化程度;三类组合的边界位置基本对应于a在音节中占比50%,其中塞音韵尾组的边界位于音节总长213—217毫秒(“短a+塞音韵尾”音节总长178毫秒,“长a+塞音韵尾”音节总长243毫秒)。

表1 各组感知实验结果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