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调结构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货币供给内生环境下促进内需可持续增长的财政政策研究

一 引言

近年来,关于如何通过扩大内需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保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成为政府、学界乃至普通民众日益关心的问题。2011年中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财政支出108930亿元,[1]占GDP比重分别达到22%和23.1%,占比比2010年分别提高1.4个和0.7个百分点。[2]由此可见,政府掌握着巨大的经济资源,政府的财政收支行为通过改变国民收入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分配,它会直接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成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的重要因素。

其实,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政府就曾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扩大内需,关于财政对内需影响的理论研究也盛行起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更是使得这一问题得到空前关注,与此相关的争论也此起彼伏,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研究成果。但从这些研究的特点来看,以传统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货币供给外生为假设前提的居多,尤其缺乏使用财政税收收入增长率和政府投资支出增长率这样的动态指标来深入分析财政影响内需的机理,进而探讨财政影响内需路径的研究。

随着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财政收支通过金融体系的作用而影响货币供给,使得货币供给外生的假设已越来越难以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一致,货币供给内生的基本前提和现实条件已经客观存在,而货币供给可能成为影响内需的重要传导因子。这就导致以往主要基于货币供给外生假设为条件的相关研究可能难以全面和真实地反映财政对内需的影响。因此,如何客观而深入地考察财政收支对内需的影响,以及它影响内需的路径和机制,从而揭示出财政影响内需的某些规律,这为丰富学术研究以及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章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ARDL方法验证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问题,以及导致货币供给内生的财政因素。在此基础上,使用财政税收增长率和政府投资增长率(分别刻画财政收支行为),以及货币供给增长率指标,采用SVAR方法构建扩展的内需模型,对中国1985—2010年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在货币供给内生环境下对财政对内需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