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型高校教师区分性评价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区分性评价制度的基本问题

一 区分性评价制度的内涵界定

区分性教师评价(Differentiated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最早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美英两国在反思传统评价的弊端、倡导发展性评价的背景下产生的。区分性教师评价是以“建构主义”哲学观为基础,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自我评价为核心,针对教师个人或群体进行区分评估的教师评价。[13]它由注重教学结果转向教学过程,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其目的是促使教师更好更快地发展,保证教师工作绩效的提高和自身专业的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体验到评价所带来的影响和作用,促使其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共同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二 区分性评价的原则

区分性评价方法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并不是万能的,在实际应用中也要视情况而定,只有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一)树立发展性评价观

高校教师评价最大的价值就是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发展就是高校的未来,所以教师的发展与高校的发展要在同一个水平上,教师的进步离不开学校的栽培,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区分性评价方法的使用是为了教师能更好地进步,而不是遏制教师的发展。学校在制定区分性评价时可以更多地考虑教师本身的个人发展。评价不如意的教师可以通过培训提高其教学技能,而不是一味地打压其教学热情。失败乃成功之母,相信这类教师在鼓励与支持下也能提升自身技能,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评价优秀的教师可以得到更好的资源发展自己,比如出国进修,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等。只有让每一位教师都了解学校的战略目标,熟悉一些学校的教学工作运作情况,同时学校更多地了解教师内心的诉求,提供更多的晋升发展机会,才能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使教师为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校和教师完成各自的目标,为高校的发展带来了前瞻性的帮助,增强高校竞争力,树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观点。[14]

(二)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

每一种评价方法的推行,都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教师在工作中应该有着舒适的教学环境,不应该处身于你争我夺的氛围中。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主要有四点:一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之间关系融洽,既是生活上的好朋友也是教学中的好伙伴,互相之间应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而努力。二是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高校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脑力劳动,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只有充分展示自身的才华,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把教育工作当成一件趣事。三是教师在高校中有主人翁意识。教师对高校的规划发展、政策改革等具有发言权及决定权,只有教师把高校当成自己的家,才会全心全意地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四是教师的个人目标与高校的目标一致,高校的大目标需要教师的无数个小目标的实现来促进其达成。只有清除教师对评价所带来的奖惩、晋级、调动等的思想顾虑和担忧情绪,才能使教师坦诚面对评价,不再遮掩自身的缺点与不足,而是努力改正,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教师的教育活动是复杂的,也是难以估量的。每一个评价标准都不是万能的,都会存在优缺点,所以一种评价标准也难以准确评价教师的绩效。例如,学生评价法只是来自学生方面的评价,可能会因为教师本人的性格,以及学生的喜好而造成评价的片面性,那么在进行评价时就要注重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多方面的证据来理性地分析学生评价的真实性。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中要注重多样化,只有不同的方法相互配合,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对于新手型教师和问题型教师,外界要给予一定的压力和帮助,使其能在正确的教学道路上看到方向;对于比较资深的教师,他们已经拥有了较高的教学能力,就应该更好地发挥其个人风格。总之,评价应更多地看教师本人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而不能对其施加过分的压力,抑制其发展。

(四)方法选择的情景性

对评价工具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一个教师的年龄、性格、性别都会有差异,在不同的情境下应该选择对其适合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方式选择的人性化,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教师的能力,而不能仅仅把评价作为评价教师绩效的工具。[15]评价一个行为效果的标准有很多种,应该不拘一格,因人施评,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效益性。当然,如果一味地强调对教师评价的区分性,也会导致工作的费时费力,可以将同一种方法应用于不同专业,对不同教龄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标准。每一个学科的评价方式应该有所区别,对工科类教师应更多地注重技能方面的评价,而对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教师则应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所以要注重评价的情景性,在评价的过程中可能还会有一些变动,要学会灵活变通,适当调整评价标准。

(五)注重评价结果反馈

外国高校的评价模式十分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这在我国却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为被评价教师不能及时得知自己的评价结果,或者对于评价的过程不太熟悉,也不清楚具体的评价标准,无法得知自己的优缺点,评价成为奖惩的工具。这样只会导致高校教师处在评价的风口浪尖上,被评价教师逐渐对评价失去话语权,丧失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能力。长此以往,将会导致教师反感评价,排斥评价。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应该设立相应的评价结果反馈以及奖惩制度。奖励先进,鞭策后进。只有对高校教师的绩效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才能使教师更好地发展。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应该给予物质以及精神上的奖励,如加薪、外出培训等。对于表现不合格的教师,应适当地施加压力,促使其反思改进,更好地发展。

三 区分性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

(一)充分认识区分性评价的作用

从高校层面讲,应充分重视和强调区分性评价的作用,树立“评价是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的理念,在承认教师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分辨教师工作效果的好坏,确保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成绩,进而对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将高校与教师两者的发展相融合,将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16],制定科学、有效和被教师认可的教育评价指标作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

(二)注重评价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事物皆具有特殊性。任何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都应具备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法、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低廉的运行成本、显著的评价效果等特点。与此同时,管理者更应该根据执行单位的实际情况予以变通,使之形成良性运作的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分性评价体系的指标及措施,也应该遵循以上原则。故而,“区分性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应当循序渐进,消除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壁垒,由点及面,逐步展开,在初步看到成效之后再逐步全面展开。同时,还应根据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教师各方面的变化,将目标细化分级,并使人人都能看到进步;根据实际制定的运行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及时反馈与解决问题。

(三)搭建多元评价体系

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全面的评价渠道以及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区分性教师评价主体有高校领导、教师同行、教师个人以及家长和学生。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使教师从多角度获得与自身教育有关的评价信息,能够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对自身表现有着更为客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自评”,由内而外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评价者或者管理者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评价结果来全面认识教师,进而为教师设计出更为清晰、明确的培训与发展规划。

全面的教师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方法和内容而言的。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既要注重结果,也要看重过程,进行全过程控制,充分发挥评价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关心、指导和督促作用。同时,参与评价的各个层级、每一方面的人员都要对评价的内容负责,并且要积极参与到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