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研究框架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至今,我国已经在改革开放的航程中走过了波澜壮阔的40年历程。站在改革开放40年这一时间节点上,本书以湖北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题,立于我国城乡关系40年演变的大背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1978年至2018年湖北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改革成效、实践创新、经验教训等进行系统梳理、认真总结和客观分析,旨在通过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反思原因,探寻湖北城乡一体化走向融合化和现代化的有效实现路径和发展对策。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主要采取历史研究和典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文献获取上,相关资料除来源于常规的出版物、会议报道和统计年鉴外,还来源于湖北省档案馆馆藏资料、有关改革开放亲历者回忆历史的口述资料、笔者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政府(部门)官网公开的资料等。在篇章布局上,全书共七章,具体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这一章主要阐述了本书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同时,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运用进行了说明,对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研究思路和篇章结构进行了简要介绍。
第二章为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这一章以国家大政方针和相关政策的调整为重要划分依据,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进行了系统梳理。我国城乡关系40年的演变史深刻反映了不同时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当时国家政策的基本导向,同时也为本书后面各章节展开对湖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提供重要背景与基础。
第三章为湖北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沿革及主要成就。这一章对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以改革开放40年为时间维度,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的政策调整及其推进的重大改革,对湖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第四章为湖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面向及政策局限。这一章在总结湖北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立足我国国情和湖北省情,科学认识、客观辨析、准确把握当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进而在肯定国家和省级层面各类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发挥正向效应的同时,也客观分析了现有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局限性。
第五章为湖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这一章选择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即湖北省首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鄂州市,对其在城乡一体化实践中形成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成效和启示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六章为湖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任务。这一章立足新阶段、新形势、新起点,坚持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相结合,既对如何解决当前湖北城乡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作出思考,又对如何更好推进湖北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作出思考,并提出推动湖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现路径、改革任务与对策建议。
第七章为全书的总结与展望。这一章对改革开放40年来湖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脉络、经验教训、未来展望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440—476页。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第2、3、4版。
[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8—19页。
[4]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03页。
[5]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第2版。
[6] 《全省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湖北日报》2010年5月4日第3版。
[7] “一特五大”: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发展战略。八五时期(1991—1995),为推动改变湖北省会武汉一城独大唱“独角戏”的局面,湖北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一特五大”的城市发展战略,即重点发展特大城市武汉,并将当时的中等城市荆沙(今荆州)、黄石、襄樊(今襄阳)、宜昌、十堰5市发展为大城市。“一主两副”:2000年以来的城市发展战略。2000年年底,“一特五大”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基本实现后,建设部开始部署各地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03年8月,湖北省向国务院上报的《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得批准并实施。《规划》中明确将宜昌、襄阳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湖北省委、省政府要求逐步形成以武汉大都市圈为龙头、襄阳大都市区和宜昌大都市区为两翼的“三足鼎立”发展态势。“一主两副多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城市发展战略。2016年12月底,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突出“一主两副”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和形成“多极发展”格局。2017年1月15日,“加快构建多极发展新格局”首次被写入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大力支持襄阳、宜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3至5个经济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地级市加快发展,形成新兴增长极”……
[8] 1978年,湖北省GDP仅为151亿元,居全国第10位。2010年以来,湖北省加快了赶超步伐。2012年,湖北省GDP超过湖南省居全国第9位。2015年,湖北省GDP超过辽宁省居全国第8位。2016年,湖北省GDP超过河北省居全国第7位,达到历史最高排位。
[9] 如无特别说明,本书中所涉及的城镇化率均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10] 从城镇化率来看,2017年,湖北为59.3%、湖南为54.62%、河南为52%、山西为57.34%、江西为54.6%、安徽为53.5%。
[11] 湖北省统计局:《波澜壮阔四十载 荆楚大地展新篇——改革开放40年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政策》2018年第12期。
[12] 本书中凡涉及“两免一补”政策均指中央、省、县共同设立的“两免一补”专项资金,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的免学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
[13] 宋俊岭:《城市的定义和本质》,《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14]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载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167页。
[15] 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6] 该定义源于《辞源》。
[17] 参见新华社2002年10月29日消息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国祥告诉新华社记者,2002年10月25日结束的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第二次发掘,完整挖掘出一个房址、窖穴和围壕等全部居住性遗迹的原始村落,这是迄今所知我国年代最早的村落遗址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处“中华始祖聚落”,这个原始村落距今约8200年。
[18] 杨雪英、陈太彬:《梁漱溟的文化理想及其影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9] 赵旭东:《中国乡村文化的再生产:基于一种文化转型观念的再思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20] 费孝通:《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3期。
[21] 美国国情普查局规定,全国城镇人口由“城市化地区”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2500人的居民点的全国人口构成。其中,城市化地区相当于我国城市建成区。
[22] 湖北省档案局:《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55)国密字第二〇三号,1995年11月7日],《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函》[(55)鄂会办字第一二二九号,1955年11月21日]。
[23] 刘冠生:《城市、城镇、农村、乡村概念的理解与使用问题》,《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4] 实际建设是指已建成或在建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其他设施。与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不连接,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及农场、林场的场部驻地视为镇区。国家统计局设管司:《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国务院于2008年7月12日批复,国函〔2008〕60号),2006年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200610/t20061018_8666.html。
[25]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没有正式提过“城市化”。
[26] 李秉仁:《我国城镇化道路问题的讨论》,《城市规划》1983年第2期。
[27] 吴万齐:《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学术讨论会在南京举行》,《建筑学报》1983年第3期。
[28] 在我国,无论是学术界对“城镇化”的讨论,还是党中央将“城镇化”作为既定政策提出,大多专指“农村的城镇化”。
[29] 魏来、赵蕾:《城乡一体发展:历史沿革、现实路径与关键问题——首届县域治理高层论坛会议综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30] 周毅:《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城市化理论》,《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1期。
[31] 王修达、王鹏翔:《国内外关于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标准》,《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32] 张留记:《城乡一体化之路》,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李传兵、俞思念、陈浩然:《马克思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中国化实践》,《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4期。
[33] 张雨林:《论城乡一体化》,《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5期。
[34] 薛德升、陈文娟、侯启章:《有关“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等几个概念的辨析》,《城市问题》1998年第1期。
[35] 吕保利:《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探讨》,《黑龙江对外贸易》2011年第2期。
[36] 吕保利:《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探讨》,《黑龙江对外贸易》2011年第2期。
[37] 杨小萍:《统筹城乡发展代表性理论述评》,《吕梁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张文明:《新型城镇化:城乡关系发展中的“人本”回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3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4页。
[3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68页。
[40] 方美红:《城乡差别的概念界定及现状分析》,《老区建设》2010年第Z1期。张晓伟:《中国共产党的城乡关系理论与实践》,博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第5页。
[4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7页。
[4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5页。
[4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页。
[44] 沈妉:《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对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启示》,《理论导刊》2013年第7期。
[45] 沈妉:《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对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启示》,《理论导刊》2013年第7期。
[46] 后于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47] [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6—18页。徐杰舜:《城乡融合: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石》,《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48] 程水源、刘汉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49] 张雨林:《论城乡一体化》,《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5期。居福田:《论城乡一体化》,《学海》1990年第3期。
[50] 朱慧勇:《兼顾与均衡:毛泽东城乡发展观的逻辑主线》,《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4期。
[51] 朱慧勇:《兼顾与均衡:毛泽东城乡发展观的逻辑主线》,《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4期。
[52] 贺新元:《邓小平发展思想论纲》,《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0期。
[53] 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54]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针对农业问题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55] 陈润儿:《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人民日报》2015年7月21日第7版。
[56] 杨小萍:《统筹城乡发展代表性理论述评》,《吕梁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