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契丹建国与灭亡渤海国

公元10世纪初,遥辇氏部落联盟长痕德堇可汗立,任命涅里的后裔耶律阿保机为夷离堇,统领兵马,专管对外征讨。耶律阿保机率军接连大破室韦、于厥、奚,俘获大量的战俘与牲畜,使得阿保机的实力大增。

唐天复二年(902),阿保机率兵四十万,征伐河东、代北,攻下九郡。获生口九万五千,驼、马、牛、羊不可胜纪。[1]

阿保机又把德祖时期俘获的奚七千户,设立为奚迭剌部,分为十三县。公元903年,痕德堇可汗拜阿保机为于越(契丹尊官,非大功德者不授),总知军国事。阿保机由此掌握了部落联盟的军政大权。

公元904年,阿保机大败唐卢龙军节度使刘仁恭军将赵霸,乘胜大破室韦。明年,进兵击刘仁恭,攻下数州,尽徙其民以归。之后,又遣偏师讨奚、诸部及东北女真之未附者,全部降服。

公元907年,“八部之人以为遥辇不任事,选于其众,以阿保机代之”。[2]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的首领——可汗。阿保机担任部落联盟长后,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开始了建立国家政权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一 诸弟之乱与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

耶律阿保机担任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可汗之后,变三年一选部落联盟可汗制为连任制。阿保机任联盟首领后,汉人谋士对阿保机说:“中国之王无代立者”。阿保机益以威制诸部而不肯代。按契丹的惯例,阿保机的弟兄们也都有三年一选为联盟首领的资格,他们觊觎其位已久。

在阿保机连任部落联盟长后,由于违背了三年一选可汗的契丹族旧传统,引起了阿保机诸弟的不满和反对。阿保机之弟剌葛纠集了反对派势力寅底石、安端、迭剌等人,发动了叛乱,称为“诸弟叛乱”。第一次是在阿保机取代遥辇氏的第五年(911),“五月,皇弟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谋反。安端妻粘睦姑知之,以告,得实。上不忍加诛,乃与诸弟登山刑牲,告天地为誓而赦其罪。出剌葛为迭剌部夷离堇,封粘睦姑为晋国夫人。”[3]阿保机平定了这场叛乱,并且对诸弟“赦其罪”。

第二年(912)诸弟又进行了第二次叛乱。“冬十月戊寅,剌葛破平州,还,复与迭剌、寅底石、安端等反。甲申,遣人使梁致祭。壬辰,还次北阿鲁山,闻诸弟以兵阻道,引军南趋十七泺。是日燔柴。翼日,次七渡河,诸弟各遣人谢罪。上犹矜怜,许以自新。”[4]这次叛乱,是打着维护契丹三年一选可汗的旧传统的旗号,因此,阿保机登山燔柴告天,举行了选汗仪式燔柴礼,抢先把维护旧传统的旗帜夺回到自己的手中,使得诸弟叛乱失去了理由。但是,诸弟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

第三年(913)三月,诸弟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叛乱。“弟迭剌哥图为奚王,与安端拥千余骑而至,绐称入觐。上怒曰:‘尔曹始谋逆乱,朕特恕之,使改过自新,尚尔反覆,将不利于朕!’遂拘之。”[5]剌葛与安端率军千余骑,另引其众在乙室堇淀行天子旗鼓,阴谋自立为可汗。阿保机拘捕了迭剌、安端之后,率领大军追捕剌葛。剌葛所派的另一支大军,由寅底石率领,奔赴行宫,焚烧其辎重、庐帐,纵兵大杀,夺去了象征可汗权力的旗鼓和神帐,驻守在行宫的阿保机之妻述律后急派蜀古鲁救援,仅得天子旗鼓。其党神速姑又率军抢劫西楼,焚明王楼。阿保机追至土河,秣马休兵,不以为意。诸将请急追之,阿保机说:“俟其远遁,人各怀土。怀土既切,其心必离,我军乘之,破之必矣!”[6]把先前所获资畜分赐将士,又选轻骑追到培只河,尽获逆党辎重、生口。阿保机事先派遣室韦及吐浑酋长拨剌、迪里姑等五人分兵伏其前面的路旁,命北宰相迪里古为先锋追击。剌葛率兵迎战,迪里古以轻兵还击。其弟遏古只临阵射箭,数十人毙命。剌葛失败而逃,追至柴河,剌葛自焚烧其车乘庐帐而逃。遇到拨剌、迪里姑等伏兵,奋击,大败剌葛之军。剌葛奔溃,所夺神帐丢弃在路上。所获生口尽纵归本土。其党库古只、磨朵皆面缚请罪。五月癸丑,在榆河,北宰相迪辇率骁骑活捉剌葛、涅里衮阿钵。这次叛乱,给契丹部族造成巨大损失,“时大军久出,辎重不相属,士卒煮马驹、采野菜以为食,孳畜道毙者十七八,物价十倍,器服资货委弃于楚里河,狼藉数百里。”[7]

阿保机诸弟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等连续举行三次武装叛乱,并且一次比一次规模大,其目的是要夺取部落联盟的领导权。耶律阿保机经过近两年的时间,才平定了这三次武装叛乱,稳定和巩固了他在部落联盟内的统治地位。

叛乱平定后,部落联盟内仍存在着反对阿保机的势力,“诸部以其久不代,共责诮之。阿保机不得已,传其旗鼓,而谓诸部曰:‘吾立九年,所得汉人多矣,吾欲自为一部以治汉城,可乎?’诸部许之。汉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有盐铁之利,乃后魏滑盐县也。其地可植五谷,阿保机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汉人安之,不复思归。阿保机知众可用,用其妻述律策,使人告诸部大人曰:‘我有盐池,诸部所食。然诸部知食盐之利,而不知盐有主人,可乎?当来犒我’。诸部以为然,共以牛酒会盐池。阿保机伏兵其旁。酒酣伏发,尽杀诸部大人,遂立,不复代。”[8]耶律阿保机一举统一了契丹八部,为其建国登基铲除了最后的障碍。

二 契丹建国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即皇帝位,国号契丹,建元神册,群臣上尊号为“大圣大明天皇帝”,其妻述律氏为“应天大明地皇后”。立长子耶律倍为皇太子,确立了世袭皇权的统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9]

在政治制度方面,设置了中央与地方各级管理机构,从事对国家和民众的管理。辽初官制是按因俗而治的方针设立,分为契丹本族官制和汉官制。

契丹北面官制:设立南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大政,南、北宰相由皇帝亲自任命。南宰相,多由皇族四帐世预其选;北宰相,多由后族世预其选。设立南、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契丹十八部族,分别由南、北王府所统领。设立大惕隐司,掌皇族之政教;夷离毕院,掌刑狱;敌烈麻都司,掌礼仪;侍卫司,掌御帐亲卫之事。

汉官制:设立汉儿司:掌管辽地汉人事宜。

中书省:太祖置官,设中书令,为辽初汉人宰相之职。

尚书省:太祖置左、右尚书,掌管汉地汉人事宜,为总理辽代行政事务的机关。

改编契丹部族为十八部,由北、南宰相府按地区进行统治。太祖以遥辇部族分置者凡十部,增者八。分迭剌部为五院部、六院部、此外还有品部、乌隗部、涅剌部、突吕不部、奚王府六部五帐、突吕不室韦部、涅剌拿古部、乌古涅剌部、图鲁部,以上十一部隶北府。乙室部、楮特部、突举部、迭剌迭达部、乙室奥隗部、楮特奥隗部、品达鲁虢部,以上七部隶南府。以上十八部族,有原来遥辇氏时期的旧契丹部族八部,太祖析为十部;有被征服、掳掠的北方、西北方的渔猎、游牧部落居民,太祖耶律阿保机把他们分编为八部,分别隶属北、南府管辖,各部都有“分地”,按地区进行统治。北、南府宰相由皇帝任命,而各部的“大王”,也由皇帝派遣,成为北南府统辖下的国家官吏。十八部的部民成为隶属国家的属民,承担国家的赋役。

对汉人俘户,以头下军州的办法进行管理。把俘获的汉人编入头下军州,头下军州由朝廷任命节度使进行管辖,其户数的多少则由朝廷赐额,头下军州多由契丹贵戚、诸王、公主创立,头下户输租为官,且纳课给其主。这是采用中原州县制的办法,结合契丹的头目制来管辖汉人。

军队的改编。契丹国家建立后,太祖耶律阿保机设置“宫卫骑军”,入则居守,出则扈从,葬则以守陵,成为皇帝的御用警卫队。地方有州县部族军、五京乡丁、属国军等,成为捍卫皇权、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制定法律。耶律阿保机即位后,命突吕不撰“决狱法”,又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辽境内的汉人则依汉法律。同时,在中央设置了决狱讼的法官“夷离毕”。法律的制定,对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巩固契丹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

建都城。公元918年,耶律阿保机在契丹故地建造皇都,天显十三年,更名为上京临潢府。其地在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南波罗城。由汉人康默记负责上京的修建。“神册三年,始建都,默记董役,人咸劝趋,百日而讫事。五年,为皇都夷离毕。”[10]在此基础上,天显元年(926),“乃展郛郭,建宫室。”[11]天显十三年,又再次扩建。经过几次扩建,上京城已经是幅员达二十七里的大城了。

造文字。契丹无文字,刻木为契。公元920年正月,阿保机从侄鲁不古和突吕不受命仿汉字偏旁,制契丹大字。之后,阿保机弟迭剌又制契丹小字,同在辽地颁行、使用。

三 南下中原,设立州县制

阿保机建国后,正值中原地区处于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阿保机趁机南下中原,侵掠中原的周边地区。神册元年(916)八月,攻下朔州,擒节度使李嗣本,并于青冢南刻石纪功。同年十一月,攻蔚、新、武、妫、儒五州,斩首一万四千七百余级。自代北至河曲跨阴山,尽有其地。遂改武州为归化州,妫州为可汗州,置西南面招讨司,选有功者担任此职位。[12]

神册二年三月,攻幽州,节度使周德威率领幽、并、镇、定、魏五州之兵拒于居庸关之西,两军战于新州东,契丹军大破周德威军,斩首三万余级,杀李嗣恩之子武八。神册六年,晋新州防御使王郁率所部山北兵马降辽。阿保机率大军入居庸关,下古北口,分兵攻略檀、顺、安远、三河、良乡、望都、潞、满城、遂城等十余城,俘其民迁徙到辽内地。同时进围涿州,破其城,刺史李嗣弼以城降。阿保机迁徙檀、顺之民,安置于东平、沈州。[13]

天赞元年(922)夏四月,阿保机率军攻蓟州,攻下城池,擒刺史胡琼,以卢国用、涅鲁古掌管军民之事。第二年春正月,大元帅尧骨克平州,获刺史赵思温、裨将张崇。辽军接连攻下曲阳、北平。天赞三年春正月,遣兵略地燕南,迁徙蓟州民实辽内地。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攻城略地之后,把俘获的汉人安置在辽内地,采取中原州县制的办法,建置州县,有的按照原来俘户所属州县的名字来命名,有的建新的州县来安置俘户。按照原来俘户所属州县的名字命名的,如南京道的行唐县,俘户本属定州行唐县。太祖掠定州,破行唐,尽驱其民,北至檀州,择旷土居之,凡置十寨,仍名行唐县,隶彰愍宫,户三千。安喜县,本汉令支县地,久废。太祖以定州安喜县俘户置。在州东北六十里,户五千。望都县,本汉海阳县,久废。太祖以定州望都县俘户置。县在州南三十里,户三千。[14]潞县,本幽州潞县民,天赞元年,太祖破蓟州,掠潞县民,布于京东,与渤海人杂处,隶崇德宫,户三千。[15]

辽朝新建的州县如永州,承天皇太后所建,太祖于此置南楼。仪坤州,本契丹右大部地,应天皇后建州。龙化州,本汉北安平县地,契丹始祖奇首可汗居此,称龙庭,太祖于此建东楼。唐天复二年,太祖为迭烈部夷离堇,破代北,迁其民,建城居之。明年,伐女真,俘数百户实焉。[16]

阿保机对于俘获的中原汉人采取中原州县制进行统治,仍旧保留中原汉人的生产、生活习俗,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当时的汉人宰相韩延徽,建议阿保机用汉法统治汉人:“乃请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以故逃亡者少。”[17]迁徙到辽朝内地的中原汉人,把农业生产技术带到草原地区,中原农业文明在契丹内地开始传播,农业经济逐渐在辽朝社会经济中占据主要的地位。

四 灭亡渤海国与设立东丹国

渤海国(698—926)是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的北方民族政权。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自称“震国王”,建立政权。公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渤海都城初在旧国(今吉林敦化),公元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被称为“海东盛国”。《新唐书·渤海传》记载了渤海建国的过程。“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高丽灭,率众保挹娄之东牟山。地直营州东二千里”。“万岁通天中,契丹尽忠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反,有舍利乞乞仲象者与靺鞨乞四比羽及其余种东走,渡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武后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是时,仲象已死,其子祚荣引残夷遁去……即并乞四比羽之众,恃荒远,乃建国,自号震国王。”[18]根据以上记载可知:舍利乞乞仲象死后,其子大祚荣联合乞四比羽,建立渤海国。也有部分亡国后的高句丽遗民进入渤海国中,但其主体民族与统治民族为粟末靺鞨。渤海始祖大祚荣是粟末靺鞨人。

渤海国的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此外还有家畜饲养业、渔业、狩猎业。

农业:渤海族早在建国前,其先世勿吉人已从事农业种植。《魏书·勿吉传》:“(勿吉)有粟及麦穄、菜则有葵,水气咸凝,生树上,亦有盐池。多猪无羊,嚼米酿酒,饮能至醉。”唐时粟末靺鞨人,“有车马,牛以耕,车则步推,有粟、麦”。渤海国时期的卢城之稻,享有盛名。[19]在渤海上京等地,发现很多铁犁、铁镰等农业生产工具,说明渤海农业生产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家畜饲养业:渤海人有饲养猪的习俗。《唐会要·靺鞨》:“黑水靺鞨,其畜宜猪,食其肉而衣其皮。”“田耦以耕,车则步推,有粟麦。”[20]考古工作者于1991年秋在黑龙江省同仁遗址中的房屋堆积坑中发现许多猪下颌骨、肩胛骨等,应为当时的人们食猪肉而剩下的骨骼,说明了猪在渤海人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以及家畜饲养业的发达。

渔猎业:渔业是渤海国主要的经济类型之一。《契丹国志》记载:“渤海螃蟹红色,大如碗,鳌巨而厚,其跪如中国蟹螯。”[21]渤海人善于射猎。渤海国太白山之兔,扶余之鹿,率宾之马最为著名,它们是渤海人的主要猎物。

渤海国仿照唐朝制度,中央设置三省六部。地方建制为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辖境包含今绥芬河流域及乌苏里江、兴凯湖以东至海滨之地。到大仁秀、大諲譔时期,国势逐渐衰弱。

耶律阿保机欲南下中原,为了解除来自侧翼及后方的威胁,决定东攻渤海国。《契丹国志》记载:“时东北诸夷皆服属,惟渤海未服。太祖谋南征,恐渤海掎其后,乃先举兵击渤海之辽东。”此时的渤海国,也深深畏惧契丹的崛起,暗中与新罗等国勾结。先是,渤海国王大諲譔本与奚、契丹为唇齿国。太祖初兴,并吞八部,继而用师,并吞奚国。大諲譔深惮之,阴与新罗诸国结援,太祖知之,集议未决。后因游猎,弥旬不止,有黄龙在其毡屋上,连发二矢,殪之,龙坠其前。后太子德光于其地建州,黃龙府即其地也。太祖曰:“吾欲伐渤海国,众计未定而龙见吾前,吾能杀之,是灭渤海之胜兆也。”[22]

天赞四年(925)十二月,太祖耶律阿保机诏曰:“所谓两事,一事已毕,惟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乃举兵亲征渤海大諲譔。皇后、皇太子、大元帅尧骨皆从。闰月丁巳,次商岭,夜围扶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

天显元年(926)春正月庚申,辽军攻下扶余城,诛其守将。丙寅,太祖命惕隐安端、前北府宰相萧阿古只等将万骑为先锋,遇大諲譔老相兵,大败渤海老相兵。皇太子、大元帅尧骨、南府宰相苏、北院夷离堇斜涅赤,南院夷离堇迭里于当天夜晚,围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大諲譔请降。阿保机优礼而释之。不久,大諲譔复叛,辽军攻其城,破之。阿保机驾幸城中,大諲譔请罪马前,渤海国灭亡。

辽灭亡渤海国后,设立东丹国,改忽汗城为天福城。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主持东丹国。任命皇弟迭剌为左大相,渤海老相为右大相,渤海司徒大素贤为左次相,耶律羽之为右次相。赦免国内殊死罪以下。[23]在东丹国所设四相之中,渤海人、契丹人各占二位,渤海人与契丹人共同参政,管理东丹国。东丹国仍旧沿袭原来渤海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设立政堂省、中台省、六部、大理寺、翰林院等机构。例如乌济显,任东丹国政堂省工部卿;高模翰,任东丹国中台者右相;[24]高保义,任东丹国大理评事;王继远,任东丹国翰林学士,其孙担任宫中使;列周道,任东丹国南海府都督。

关于东丹国的废止时间,过去一直认为是在圣宗乾亨四年(982)“省置中台省官”。“大东丹国中台省。太祖天显元年置,乾亨四年圣宗省。”[25]但是,在《辽史·圣宗纪》中记载,圣宗统和十六年(998)二月,“以监门卫上将军耶律喜罗为中台省左相。”可知,中台省在统和十六年仍存在,其废止的时间可能还要靠后。

辽朝把渤海王族迁徙到上京,在朝廷中设渤海帐司。辽太祖天显元年(926)三月班师,“以大諲譔举族行”。“天显元年(926)七月,卫送大諲譔于皇都西,筑城以居之。赐諲譔名曰乌鲁古,妻曰阿里只。”[26]同时,在朝廷设渤海帐司。下设渤海宰相、渤海太保、渤海挞马。设渤海近侍详稳司管理。辽取消东丹国中台省后,继续任用渤海人担任辽中央或地方的官员。例如,大仁靖,在圣宗统和初年任东京宰相府右平章事。高清明,任渤海详稳,大康义,任南府宰相。罗汉,任渤海帐司宰相,权东京统军使。

太宗天显三年(928)十二月,把东丹国民迁徙到辽东。升东平郡为南京,即辽的东京辽阳府。设东京安抚使司,下设安抚使。设渤海大都督府。东京道下设府、州、县制,管理原渤海民众。


[1] (元)脱脱等:《辽史》卷1《太祖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页。

[2]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6页。

[3] (元)脱脱等:《辽史》卷1《太祖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页。

[4] (元)脱脱等:《辽史》卷1《太祖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页。

[5] (元)脱脱等:《辽史》卷1《太祖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页。

[6] (元)脱脱等:《辽史》卷1《太祖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页。

[7] (元)脱脱等:《辽史》卷2《太祖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页。

[8]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6页。

[9] 关于契丹建国的时间,有两种看法。第一种为:公元907年为契丹建国时间,参见舒焚《辽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3页。第二种看法为:公元916年为契丹建国的时间,参见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6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页;张正明《契丹史略》,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9页。杨树森:《辽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页。

[10] (元)脱脱等:《辽史》卷74《康默记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30页。

[11] (元)脱脱等:《辽史》卷37《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40页。

[12] (元)脱脱等:《辽史》卷1《太祖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页。

[13] (元)脱脱等:《辽史》卷1《太祖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页。

[14] (元)脱脱等:《辽史》卷40《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94页。

[15] (元)脱脱等:《辽史》卷37《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39页。

[16] (元)脱脱等:《辽史》卷37《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47页。

[17] (元)脱脱等:《辽史》卷74《韩延徽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31页。

[18]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19《渤海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65页。

[19]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19《渤海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65页。

[20]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19《黑水靺鞨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65页。

[21] (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7《岁时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57页。

[22] (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1《太祖大圣皇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23] (元)脱脱等:《辽史》卷2《太祖纪下》,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页。

[24] (元)脱脱等:《辽史》卷76《高模翰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49页。

[25] (元)脱脱等:《辽史》卷45《百官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10页。

[26] (元)脱脱等:《辽史》卷2《太祖纪下》,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