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通过考生的经验之谈分析选拔考试的情形

要想成为陆大学员,是有条件(考试资格)限制的,而且还需要所属长官的推荐。资格审查完毕后还必须通过参谋总部管辖下实施的第二阶段的选拔考试,因此,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在本章中,笔者将探讨初试和复试的考试科目和日程并摘出陆大学员的考试经验谈,并将其进行多种分类,目的是为了从考生角度来探寻初试和复试的状况。最后,再介绍一下现存的当时一些考试参考用书。

1.初试复试的考试科目和日程

《陆军大学校暂行初试复试规则》(《陆大月刊》第一卷第二期杂录)的附表三《初试暨复试课目一览表》明确记载了考试科目。由于没有区分为初试和复试,因此可以认为初试复试考试科目相同。日本的《大正 年 陆军大学学生候补初审考试日程表》《大正 年 陆军大学学生候补再审考试心得》[18]相当于中国《初试暨复试课目一览表》,也就是说在没有个人信息的准考证上记载的主要是考试日程和时间等注意事项。由于分为“初审考试日程表”和“再审考试心得”这两项,并按日程顺序配置考试科目,因此更容易把握考试状况。

中国《初试暨复试课目一览表》中,第一项是“身体检查”,紧接着就一一列举出“党义、军事学(基础战术 应用战术 军制 兵器 筑城 交通 地理)”、“普通学(代数 几何 三角 物理 化学 地理 历史 国文 外国文语)”。军事学被记载为“军事学以最近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程为准”,普通学被记载为“普通学准照新学制高中课程”。外语方面还规定要从英、日、德、法、俄五国语言中选择一种。只有复试最后还有口试。第十期生的初试中文也列入了出题范围。[19]

日本“初试考试日程表”上,明确记载了以“初级战术(甲)(乙)(丙)、筑城学、兵器学、地形交通学、语学(甲、乙、丙)、数学(甲)(乙)”的顺序实施考试。“再审考试心得”中分为“战术-图上战术、初审战术、阵中要务令相关事项三回合、兵器学、筑城交通学、地形学、数学、外语学(从英美德俄汉五国语言里选择)、体检、口试应答”。

从中可以看出,除党义外,中日双方考试课目基本相同。中国的初试人员集聚一堂进行体检,腾出一天发表检查结果。合格者获得参加初试的资格。日本相反,体检在再审时外语考试之后进行。两国只有这一点不同。“党义”科目的设置是中国的特色。这是检测学员能否正确回答国民党的政党理论的一个科目。

日本在考试时间方面的规定是:初审定在4月份。连续5天进行。每天都是从早上8点开始(只有最后一天是9点)中间加上午休的一小时到下午4点(只有最后一天是3点半)。因为旷日持久,可以想见是一场多么让考生感到疲惫的考试。中国方面虽然初试日程不明确,但因考试科目相同,一般可以认为跟日本相同。关于再审日程由于是在陆大进行,所以有的考生需要留宿。日本“再审考试心得”中的注意事项里规定:考生各自需要向学校申请住宿地点。再审将考生分成9个班,从上午8点开始一直持续10天,是一场不亚于初试的、对体力要求极其严格的考试。每次考生到场后,还被要求将写有本人所在部队和其在部队中的等级的名片交给门卫。我们见到了中国第十五期学生的复试日程。[20]第一天考历史地理、党义国文和应用战术;第二天考地形学、交通学、筑城学、兵器学;第三天考军制学、基本战术、代数、几何、三角、理化、外语。第十九期的复试在重庆举行,时间从5月10号开始到17号结束,总共8天时间。这些都跟日本一样,无疑是一场相当复杂的考试。

2.围绕陆大学员考试回忆录分析当时考试情形

以下,笔者从陆大学员的回忆录中选出跟考试相关的内容,并将其加以分类稍做解说。

据说,从第十期到第十四期,南京中央各军事机关和学校联合组成初试委员会共同实施初试,并负责将初试结果报告参谋总部。[21]初试结束后,将会花一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判分,因为是中央各军事机关的考试,所以考试结果会贴在参谋总部的正门上。据记载,复试在初试一个月后实施,复试方法、考试科目、考试顺序跟初试基本相同。[22]这一点再次证明了之前我们曾谈到过的初试和复试都是按照规定进行的这个说法。

考场内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在南京举行的复试中,考生先将照片放在桌子上。这是为了防止替考。[23]关于这张照片跟申请复试时提交的那两张穿军装的半身照是否相同就不得而知了。

考场内也有来自考官的说明。考官会说:由我来担任第十七期考生的中央各军事机关的考试委员。之后开始考试。考试委员会聘请的考官全体进入考场,考试前禁止外出、禁止与人会面、禁止跟外界联系,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的状态。考题由考官在考前按照考试内容分别出卷,然后放到存放考题用的信封里,开考前一小时由主考官取出考题让人去印刷。规定只进行一次打分。答案被密封。据说这样一来就完全跟选拔进士的考试一模一样了,甚至成为笑料。[24]科举的乡试也是一旦进入贡院直到考试结束都不能出考场,陆大学员考试正是采用了这种严格的管理方法。不过,也有人指出这是出于蒋介石主张的中央军优先路线等私情原因。[25]

同时,也能看到有关口试情形的描写。复试最后的口试很难。以下将讲述1939年秋在重庆,陈子衡参加由军令部主办的第二次考试时的情形。

从一开始就听说口试很难,当时非常紧张。考场是重庆中学的教室里。三名考官坐在长椅上。正中间的是主考官周亚卫,左边是副考官,姓名不详,为陆大重兵战术教官,右边是第十七期学生班主任军令部处长侯腾。首先由左侧考官就欧洲史进行提问,紧接着是侯腾关于地中海的地理知识的提问,这些全都回答上来了。于是周亚卫突然问到:“来到考场这段路上,总共经过了多少个土堆?”这个问题也做了确切回答。后来听说周亚卫对我的回答非常满意。看到合格考生公示栏里登载着我的名字,心情大好,如愿成为第十七期陆大学生。[26]

日本的陆军大学口试也是超难的。在《续·陆军大学校》里收录了明治时期陆军大学的基本战术讨论。[27]不是别的,正是再审的口试笔头记录,其描写栩栩如生,简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三名考官给考生提出难题,并判断考生回答的内容是否合理。不仅如此,考官还着眼于考生的手势动作,以此来观察他们是否适合做指挥官。这些在读过评价考生合格与否的“评语”之后就能了解到。

那么,试题的难易度又如何呢?本人在参加了由南京军事委员会组织的初试之后,又在北平参加了复试。为参加复试,四个集团军和各省推荐人数达约1000人。招聘人数为120名,必然大多数不合格。这个时期,特别班也开班了。由于设立了特别班,所以军级上有从中尉到上将的区别;职位上有从排长到军长的区别;年龄上有从20岁到40岁的区别;往来学校的交通方式上有步行、人力车、自行车、汽车的区别,在各方面的差异很大。[28]

正式班的入学考试之所以很难,据说是由于军校的毕业生太多。黄埔第六期有3500名毕业生,而陆大无论是在北平还是在南京都只募集100名。竞争对手又多,又有想要通过关系入学的人。[29]事实上,很多回忆录中都指出了参加考试人数多录取率低这个问题。因此,有人证言,第十九期存在预试。考生可以自由申请参加考试,该考生所属机关内共有六人申请报名,结果经预备考试委员会举行的预试之后,有五名考生获得了初试资格。[30]因此可以认为大家都动用了可以动用的关系。有人曾利用叔父(爸爸的弟弟)的关系向筑城学教官马龙文请教考试对策,他所指出的内容在考题中都出现了。因为马龙文是筑城学的出题者兼判卷人。中央直属军师的初试只是“装点门面”的形式性考试,据说与其他的初试相比并不算严格。[31]

从第十三期的初试开始就增加了实战指挥这一考试科目。这是由于之前曾出现过文职者虚报学历参加考试的事件。方法是让考生实际指挥一排人。考官出题后,考生或指挥或更正动作。之所以增加日本也没有的这个科目,还是因为在重学历的社会里陆大的人气不断高涨。

竞争的激烈程度正如上述所讲。多次挑战的志愿者、多次参考者也是存在的。接下来将讲述其中的案例。

(我)1932年9月在任四川第二十八军(军长邓锡侯)参谋一职时,参加了第十一期考试。初次考试合格,复试会场在南京,赶往途中,由于刘湘、刘文辉之间发生内战没能赶到南京而导致复试缺席。接着在1935年秋,想要参加第十四期考试,但又由于出现了学历上的限制(只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日本陆士、东北讲武堂、云南讲武堂、西北军官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参加考试),可能是由于必须严格对应以上条件,所以没能通过复试的资格审查。[32]

刘学超毕业于刘锡侯创办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军事政治训练处。结果,于1936年冬天成为陆大特别班的一员并成为陆大第十四期学生。

接下来再列举出一个叫杨伯涛的人。他曾于1935年申请过陆大第十四期学生。杨是黄埔第七届毕业生,被分配到了陈诚的第十八军第十四师当上尉连长。第十八军隶属南昌行营管区,于是参加了南昌行营的初试。这次已经是第三次参加陆大的考试了。第一次是在1932年,第二次是在1934年,都通过了南昌的初试,但都是在参加南京复试时由于申请人数众多、竞争激烈而没能通过。尽管复试失败了,但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正如“自助者天助之”这句话所讲的那样,最终还是在第三次挑战中顺利通过。在合格者公示表的中间位置记载着他的名字。[33]

这样的例子很多,但也应该有落榜之后多次挑战最终也没能通过考试的人。

3.陆大考生参考书的存在

孟恒昌编的《投考陆大指南》(民国31年军学编译社发行)相当于陆大的考试参考用书。

编者为陆大第十九期学生。该书民国35年11月再版,可知其需求之大。同时也有记载说大量订购会有打折优惠,可见当时销售这本书利润颇丰。书的基本内容为第十九期考试之各地的初试和复试问题的解答方法。书的序言说道:“今当战时,戎马倥偬,而素具有入陆大深造之优秀军官,但恒苦准备之为难,或者无书,抑或旧本,抑或尽有,亦感携带之困难,故为适应青年军官之上进,受搜索陆大之试题,及准备之范围,约八百题。”[34]由于各地备考存在差异,为了消除这种差异,出版这种参考书是可以理解的。[35]

日本也曾存在这类参考用书,不过要追溯到大正时期的1917年左右,这类参考用书、考试指南曾大量出版。[36]日本的考试指南用书内容大体类似于《投考陆大指南》,但是除了记载考题解答方法之外,还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书上记述了很多关于学习方法、日程管理以及如何调整精神状态等一些技巧和精神方面的知识。实际上,《投考陆大指南》的第一篇是“考试注意事项”。(一)赴考场前的准备;(二)备考要领;(三)考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各项都很简洁。日本的考试指南用书在这个部分写得都很翔实。这一点恐怕跟两国的文化差异有关。

序中讲到“陆大者,国家军事之最高学府也,故凡军官,皆有以进陆大研究之必要,俾修习高等用兵学术,面备国家之用,故陆军大学组织法曾云……,由此可知陆大之为国拔取真才之至意矣”[37]。作为一般理论能理解,但是成为陆大学生是作为军人的职责这一点在笔者个人看来,只不过是指出了能够进入陆大学习就意味着在军队内的等级提高了,或者说社会地位提高了,实现了出人头地、飞黄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