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陆大概要

在本章中,我们首先纵观一下从清末到民国这段时期的陆大历史。如果聚焦于陆大与政权变迁的相关性的话,大体上可以将其历史分为以下五个时期[5]

第一个时期:创办时期(1906—1913):由袁世凯创办的陆军行营军官学堂改名为陆军预备学堂、陆军大学。

陆大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末。袁世凯通过与清中央政权交涉将创设陆大事实化。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陆军行营军官学堂在保定建校。之后,又将其更名为陆军预备学堂、陆军大学。辛亥革命后将其所在地由保定移至北京,直属参谋总部。教学计划和科目由当时聘用的日本总教官安排。第一、第二期计143名毕业生。

第二个时期:北洋政府时期(1914—1928):制定《陆军大学条例》。

从1914年到1928年的北洋政府时期陆大设在北京。《陆军大学条例》得以制定,组织原则和教育制度得以明确。尽管当时军阀频繁更替,但是陆大的运营并未受此影响还是维持下来了。第三期到第七期计479名毕业生。

第三个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9—1937):蒋介石兼任陆大校长,发布《教育大纲》《陆军大学组织法》,陆大成为当时的最高学府。[6]

1929年到1937年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北伐的继续以及国民革命军1928年占领北京这一系列事件的出现,陆大由原来的北京政府管理改由南京国民政府管理。除了个别时期,都是蒋介石在兼任校长一职。之后,在蒋介石的主导下陆大于1932年从北京移至南京,并发布《教育大纲》《陆军大学组织法》,同时,修正和明确了教育方针、教学内容和目的以期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目的保持一致。此时,杨杰正好是教育部长(当时作为校长),于是被委任经营管理陆大。在与日军发生正式武力冲突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南京国民政府积极努力地促进近代国家建设,持续促进经济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时期。第八期到第十六期(1940年9月毕业),总共向社会各界输送了930名毕业生。

第四个时期:抗战(重庆国民政府)时期(1938—1945):陆大转移至军令部管辖之下,经南京→长沙→遵义→重庆→南京的迁移路线。[7]

1938年到1945年是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成立重庆国民政府。陆大转至于军令部的管辖之下。伴随着重重战火,陆大从南京移至长沙、遵义,最后移至重庆。第十七期至第十九期计295名毕业生。

第五个时期:国共内战时期(1947—1949):公布《陆军大学组织法》,计划将其划分到国防大学、参谋大学。

1947年到1949年为国共内战时期。1945年国民政府公布《陆军大学组织法》,对陆大组织进行了改编。不过之后国民政府效仿美国的制度成立国防部,军事教育制度也大为变革。同时国民政府决定将陆大划分到国防大学、参谋大学。正当两校筹备之时,国民政府迁移至台湾而结束了在大陆的生涯。第二十期到第二十三期(1951年9月毕业)预定毕业生计5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