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中国经济在世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里,中国企业只有清晰地认识时代特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抓住发展的契机,才能真正登上世界舞台。中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世界经济一体化给予中国企业更广阔的市场,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抗衡,成本优势是中国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法宝,这就对成本的管理与控制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②许多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以央企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企业,通过资本输出、建立跨国公司、出口贸易等方式走出去,极大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也大大拓宽了企业的运营范围,延伸了企业管理控制半径,增加了企业管理控制的难度。③消费者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世界范围内,基本消费品的需求已趋向饱和,消费者需求从“数量”转向“质量”,越来越趋向个性化、多元化。④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生产自动化和制造工艺的发展,但也加大了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难度。⑤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发展和运用。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发展和运用给予企业很大的发展契机,但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广泛运用也加大了企业的运营风险和管理控制难度。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需要管理控制提高信息化及应变能力,加强企业内部战略成本管理,成功制定、调整和执行企业竞争战略,取得成本优势,获得持续性的企业竞争力。⑦随着我国汽车产销量的逐年增长,2012年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900万辆,我国已成为世界汽车第一产销大国(《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13)。但汽车大国并不等同于汽车强国,无论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我国都未真正掌握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中国汽车企业还有较大的发展和升级空间。
二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战略成本动因管控
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Simmonds(1981)最早提出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提倡将成本管理和战略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地位的目的。战略成本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会计方法,以其特有的全面性和前瞻性的现代化管理方法,越来越被国内外企业重视和采用,在其成本管理和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战略成本动因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将成本管理理念与企业的战略管理相融合,延伸到隐藏在成本之后的成本动因的领域,提倡从成本发生的源头改善成本管理,进而获得长期经济效益。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消费市场疲软,企业越来越注重控制和降低成本,构建成本优势,进而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传统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日渐成熟,已无法大幅度降低成本,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战略成本动因的管控,以战略成本动因为突破口,创造企业竞争优势。例如,著名的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汽车公司以全面质量管理这一战略成本动因为突破口,采用差异领先的战略,以其高品质的汽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乐艳芬,2006;邓厚平,2009)。
三 管理控制系统的演变和发展
管理控制系统(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MCS)是组织采取的引导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所有方法和手段,主要通过组织结构、控制程序、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政策等加以实施。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外的管理控制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从封闭式逐渐演变为开放式,经历了“诊断控制模式→信任控制模式→边界控制模式→互动控制模式”演变过程。然而,在我国,管理控制理论基础薄弱,理论研究缺乏,管理控制模式单一,在实践中传统的预算控制占据主导地位。
许多学者立足于管理控制系统原型,提炼出具体的管理控制机制,主要包括正式控制机制,如产出控制、行为控制、结果控制(Ouchi,1977;Dekker,2004);非正式控制机制,如社会控制、文化控制、关系治理、信任(Mahama,2006;Mouritsen & Thrane,2006)。正式控制机制和非正式控制机制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存于管理控制系统中。在战略成本动因的管控中,企业应对内外部环境进行扫描,准确识别各个战略成本动因,以战略为导向,以成本控制为目标,将各种管理控制机制融合在战略成本动因的管控中,形成竞争优势,达到“1+1﹥2”的管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