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壮侬岱泰族群文化比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现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1.中国研究现状

中国学者对中越壮侬岱泰族群研究,最早的汉文记载在18世纪,当时云南德宏傣族和尚去京城路过贵州时,发现傣族与贵州布依族语言、习俗相似;而时任德保知府的赵翼到滇西做官时,也发现随行的德保壮人与傣族通话大体相同。20世纪20年代,黄渠曾多次到印度、缅甸、泰国、越南和中国云南、广西等地旅行,发现暹罗语与龙州壮话“原音同者十之七八”,于1934年撰文《暹罗人种源出中国的考证》,他是通过泰国泰人的泰语与云南傣族的傣语的比较等考证中得出结论的。20世纪30~40年代,徐松石出版了《粤江流域人民史》(1938)、《傣族僮族粤族考》(1945)、《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1957)三本专著,揭开了中国学者研究壮泰族群的序幕。20世纪末,刘岩出版了《傣族南迁考察实录》。

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学者对壮泰族群研究逐步深入,论文散见于中外学刊。广西学者范宏贵出版了《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论证了中国壮、布依、傣、侗、黎、水、仫佬、毛南族,越南的岱、侬、泰、布依、热依、泐、佬族,老挝的老龙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印度的阿洪人的渊源与迁徙,指出这十几个民族“是同根生的民族”,解开了困扰国际学术界100多年的一道难题。21世纪初,云南学者何平出版了《从云南到阿萨姆——傣泰民族历史再考与重构》,从历史学的角度揭示了壮泰族群的渊源关系;2005年又出版《中南半岛民族的渊源与流变》,进一步阐述泰语民族的起源与形成。广西学者周建新的专著《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2002)中的部分内容涉及越南、老挝的壮泰族群渊源的研究。2004年3月,广西学者覃圣敏主编、中泰学者合作的《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系统地对壮族和泰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是同源异流的关系,将壮泰族群研究推向了新的台阶。2008年,广西学者黄兴球的新著《壮泰族群分化时间考》,提出了壮泰族群分化始于6世纪并持续至15世纪的结论,其中对壮泰族群的同源关系的论述和地域的考证也颇有新意。2009年10月,覃国生等学者的新著《老挝语—壮语共时比较研究》,对壮老语音、词汇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上述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丰富的资料。相对来说,以上成果涉及本课题研究的领域较少。

2.国外研究现状

19世纪末叶,西方一些传教士、学者从语言上发现壮泰族群的关系,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研究。如W. G. 杜德的《中国人与暹罗人的关系》(1920)、《泰族:中国人的兄长》(1923)是最有影响的作品,其关于泰人自阿尔泰山七次南迁的观点曾经广为西方人和泰国人所接受。共丕耶达吗拉查奴帕《暹罗古代史》(1935)、艾里克薛登法登《泰族》(1958)也基本上接受杜德的观点。伊茨等著的《东亚与东南亚诸民族村社和社会组织》(1967)等,都对壮泰族群进行了研究,但不同程度地受西文学者观点的影响,草率地做出“壮人西来”的非科学结论,尽管如此,也为中外研究壮泰族群提供了借鉴和方法。

20世纪以来,越、老、泰学者对壮泰族群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如老挝马哈西拉·维拉玛的《老挝国史:从古代到1964年》(1957)、越南学者琴仲的《越南西北部的泰族》(1978)、泰国素察·蒲波里的《探索泰族历史》(1984,泰文)、越南付宁等《高栏人传统文化》(1999)、老挝文化部出版的《老挝历史:自古至今》(2000)、泰国苏拉腊潘《泰人从哪里来》(2005,泰文)等专著分别对壮泰族群有关民族进行了研究。

综上,近百年来,国内外对壮泰族群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其成果多局限于壮侗语诸族中单个民族或少量几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考证,而且比较零星,壮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虽然很翔实,但局限于中泰两国,而中越这一大片地域相连的区域的壮泰族群传统文化比较研究还处于比较薄弱状态,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10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

(1)中越壮侬岱泰族群社会结构比较;

(2)中越壮侬岱泰族群物质生产习俗比较;

(3)中越壮侬岱泰族群传统建筑文化比较;

(4)中越壮侬岱泰族群饮食文化比较;

(5)中越壮侬岱泰族群服饰比较研究;

(6)中越壮侬岱泰族群语言文字比较;

(7)中越壮侬岱泰族群人生礼仪习俗比较;

(8)中越壮侬岱泰族群宗教信仰比较;

(9)中越壮侬岱泰族群民间文化比较;

(10)中越壮侬岱泰族群传统节庆文化比较。

三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

主要在中国和越南收集历史文献资料。为了获取越南侬族、岱族和泰族有关文化资料,课题组先后两次组织专业人员赴越南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等相关单位收集越南侬族、岱族和泰族的文献资料,先后收集纸质《大越史记全书》《岱族侬族的民间信仰》《越南奠边泰族传统婚姻》《越南岱族和侬族民歌》等古籍、专著、研究报告共44本,期刊论文121篇,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2)田野考察

为了增强对中越壮侬岱泰族群的感性认识,课题组两次分别赴越南河内、谅山同登、高平省和中越边境龙州、大新、靖西等县考察壮侬岱泰族群,与当地群众开展访谈,还考察越南同登庙会、高平庙会等,拓宽了视野,收集了近千张的图片和数小时的视频资料,为研究和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3)分析对比

为了突出壮侬岱泰族群传统文化的“对比研究”,本课题运用了分析对比方法,对壮侬岱泰族群传统文化的形式、内容和内涵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此外,为了更加直观,也运用不少图片就某一内容进行对比,从而有助于对相同、相似的内容加深理解。为了使比较更加深入,课题组成员先后与越南社会科学院及其民族研究所、文化研究所、民族学博物馆,越南国家博物馆、越南文化艺术研究院等举行座谈会、考察观摩,还参加越南雄王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观摩、体验雄王信仰节庆活动,从中找出壮侬岱泰族群传统文化的异同。

四 主要创新点

本课题在研究主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均有较大突破。首先,从研究主题来说,对中越壮侬岱泰族群的文化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在国内外尚属首次,为今后开展中越边境少数民族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其次,从研究内容来说,本课题以中越边境壮侬岱泰族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中越壮侬岱泰族群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会结构、民俗民风等10个方面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研究,从而使人们对中越壮侬岱泰族群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一个整体性、客观性的历史定位和全面系统的梳理比较,其中不少内容属最新研究成果,在跨境文化研究中具有突破性,同时也为今后开展跨境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史实和资料。最后,从研究方法来说,通过文献调查、田野考察、访谈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以民族学和人类学、考古学等材料相印证,从多方面、多视角来揭示中越壮侬岱泰族群文化的异同及流变的规律,增强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在写作过程中采取了夹叙夹议、图文并茂,既有叙述介绍,又有理论分析,既注重学术性,又注重通俗性,在跨境民族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示范性。

本章参考文献

覃圣敏主编《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民族出版社,2007。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学研究所编著《越南北方少数民族》,范宏贵等译,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下文所引此译本不再一一注明原出版社,只注明译著本)。——编注

张有隽主编《边境上的族群》,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利国、徐绍丽:《越南民族》,华夏出版社,1989。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学研究所编《关于确定越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成分问题》,范宏贵译,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室。

胡绍华:《中国南方民族发展史》,民族出版社,2004。

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

黄现璠、黄增庆、张一民编著《壮族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

刘稚:《中国-东南亚跨界民族发展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

卢献匾:《广西民族工作和民族问题研究报告》,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

Trần Ngọc Thêm. Bản sắc văn hoá Việt Nam[M]. Nhà xuất bản Hồ Chí Minh,2001.


[1] 宇同元:《中国文化概要》,人民出版社,2008,第12~15页。

[2] 曹锡仁:《中国文化比较导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第41~44页。

[3] 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第77页。

[4] Trần Ngọc Thêm. Bản sắc văn hoá Việt Nam[M]. Nhá xuất bản Hồ Chí Minh,2001,31-32.

[5] 《中越边境线、海岸线长度》,新华网广西频道,2010年8月17日。

[6] 《越南六十三个省直辖市行政区域地图集》,越南地图出版社,2010。

[7] 《中越边境线、海岸线长度》,新华网广西频道,2010年8月17日。

[8] 黄现璠、黄增庆、张一民编著《壮族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第437页。

[9] 唐代颜师古在《汉书》的注释中所说的“西瓯即骆越也”,把二者合称为“瓯骆”。

[10] 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929页。

[11] 高文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第1782页。

[12]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学研究所编著《越南北方少数民族》,范宏贵等译,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118页。

[13]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编委会:《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第一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第374页。

[14]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编委会:《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第一卷)》,第345页。

[15] 张有隽:《边境上的族群——中越边民群体的人类学考察》,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第24~25页。

[16] 〔越〕陶维英著《越南古代史》,刘统文、子钺译,商务印书馆,1976,第45页。

[17] 蒙文通:《越史丛考》,人民出版社,1983,第89~101页。

[18] 黄国安、杨万秀、杨立冰、黄铮:《中越关系史简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第45页。

[19] 《明史》卷321,《列传第209·外国二·安南》。

[20]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7)》,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第13页。

[21] 何平:《中国西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的形成及其族群认同》,《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22] 任远喆:《越南苗族骚乱:原因与启示》,《亚非纵横》2011年第6期,第53~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