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壮侬岱泰族群文化比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开展中越民族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

一 揭示了中越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和相互关系

自古以来,中越两国边境民族通婚、互通有无的交往从未停止。边境民族在长期互助交流中结成了“同志加兄弟”的亲密关系。即使在两国关系处于特殊时期时,中越边境民族也在悄悄地进行着民间贸易和往来。

中越两国跨境的民族有民族众、人口多、关系复杂的特点。两国民族的划分虽然有差异,但在历史上都属于同一个族群,受到同源的“根”的影响,跨境民族至今依然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但是由于长期居住在不同国家境内,受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影响,所以,这些同源的跨境民族文化呈现多元文化。这些跨境民族还会受到其他邻国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他们的语言、风俗逐渐融合,渐渐与同源民族产生分化。所以中越边境民族便产生了多元文化格局。这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就为我们比较中越民族文化提供了条件。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年全面建成,中越边境的区位优势在这一战略决策中有重要地位,边境民族为了适应环境、谋求发展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如何利用这些民族文化资源促进社会发展及两国关系的友好往来,是现代进程中中越边境地区最富挑战性的问题。

二 促进中越文化交流,加深中越人民的传统友谊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意思是有个好邻居胜过在远方的亲人。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邻居相处友好,能帮就帮,情同手足。然而,也有交恶的邻居,双方生活不得安宁。谁都希望有个好邻居,让大家生活更和谐,这就需要邻里的共同理解。国家也是一样,与邻国的关系处理好了,人民的生活才能安定。越南是我们的近邻,特别是中越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交流更是迫切需要了解、沟通。为了进一步扩大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1999年5月14日,越中文化交流俱乐部在河内正式成立,从成立至今,该俱乐部组织多次丰富独特的文化交流活动。壮侬岱泰同源民族文化虽相类似,然而,经过多年的演变与发展,汲取异族文化长处,各自文化有了新的特点。通过中越跨境民族的文化交流,可以加深中越人民传统友谊,促进壮泰族群诸民族繁荣发展。

三 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中越两国民族传统文化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的民族文化渐渐走向消亡,有的文化得以保留传承,有的文化以另一种形态出现。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其特有的传统就有特殊的价值,是其他文化无法替代的价值。可以把文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形态文化,如建筑、书籍、铜器等,另一类是非物质形态和口头的文化,如口头创作、民间艺术、民族习俗等。一般来说,物质形态文化能通过具体的物质载体较容易保存,而口头和非物质形态文化却不大容易留存,因为它是由人来作为载体,代代传承。长期以来,有着同一族源、不同国籍的壮、侬、岱、泰四个民族的边民通过探亲、通婚、通商、跨境劳务、放牧等都对边境族群互动产生影响。他们在社会、家庭、居住、饮食、服饰、工艺、道德观以及婚嫁、岁时(节日)、丧葬、信仰、礼仪、娱乐等方面的习俗,都有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就有责任来保护和抢救这些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各种文化。这是基于我们的一个理念,人类更愿意生活在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中,而非生活在单一的文化环境里,因此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抢救”迫在眉睫。例如,中越边境越南的民间音乐、舞蹈,随边民入迁,进入中国后,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影响,成为一种新型的民间艺术。广西巫头、山心、万尾“三岛”的京族“跳哈”“唱哈”节日活动既有“海”的特色,又有“山”的特征,既有越南的风味,又有中国的气质。边民就是这样通过祖先流传下来的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表达感情,增进彼此交流。

四 有利于促进中越两国的旅游合作与开发

如今,中越边境的各民族都存在自己的文化与风俗习惯,两国边民往来十分密切便捷。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对来自国内外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边民互市贸易区等风貌形成了边境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人实实在在体会到真正的边境口岸风景,形成边境旅游的特征景观,独具魔力。动人的边关风光、历史沉淀的遗迹以及独特的民族风貌为发展越中边境旅游提供了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双方的旅游开发合作奠定基础。中越边境地区享有较多的国家优惠政策,如沿海开放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等,与越南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等方面互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中越边境旅游开展全面合作,促进了双边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1994年4月4日两国签署了《旅游合作协定》。2010年8月9日,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中国旅游代表团团长邵琪伟与越南文化体育与旅游部部长黄俊英在河内举行正式会谈,双方签署了《中国国家旅游局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文化、体育与旅游部2010—2013年旅游合作协议》,将中越旅游合作推向新阶段。随着中越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加强和两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两国前往对方国家的游客不断增多。中国前往越南观光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多,尤其是1999年以来增加更为明显,2001年中国游客赴越南观光人数达69.7万人,占越南入境旅客总数的29%。2012年,中国赴越南旅游的游客达142.87万人,占越南入境游客总数的21%。2014年1~11月,中国赴越南旅游人数为181.36万人,同比增长5.1%。

五 有利于推动中越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越南作为中国进入东盟各国最便利的“桥头堡和门户”,从地理上说,越南处于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是中国通向东盟各国的“便捷之路”。从交通区位优势上看,中越边境上有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方式,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中越两国在北部湾的航海线路现在已经越来越发达,以水路方面来看,中越边境城市东兴、芒街水路发达,北海、海口、海防以及下龙等各个城市港口也能够实现直接通航。以陆路方面来看,边境线上有不少公路干线连接中越国际口岸,如南宁-东兴高速公路连接东兴与芒街,南宁-友谊关高速公路连接凭祥和同登,崇左-水口二级公路、靖西-龙邦二级公路分别连接龙州至高平、靖西至高平等。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中越旅游开发合作将带给双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双赢格局,同时促进双边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2007年4月10日访华时对中国记者说:“我们也认为越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当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从地缘的角度来看,越南与中国毗邻,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越南是中国-东盟实现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

六 有利于落实我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促进边疆稳定、民族团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越边境民族在两国民族政策帮助下不断发展,但两国同源民族由于各国所施政策优惠度和量的不同,会产生攀比心理,这种攀比心理极易影响边疆稳定,甚至产生离心力。由于越南在历史上曾为中国的“藩属”,长期以来形成的强烈的“御北”观念,常常把越南北部地区(中越边境地区)的民族问题视为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越南相继出台了多项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从2003年批准的《到2010年越中边境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到2005年颁布的《到2010年稳定越中边境各乡居民点的规划》等。在边境兴修道路,开展水利工程,越南政府为了鼓励边民回迁,同时发放较为可观的回迁补助,免除赋税等让他们重建家园。为了加强边境地区民族教育事业,越南政府对边民家庭子女采取中小学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降低高考录取分数线,为边民子女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等。尽管越南实施了优惠政策,但由于受美国等西方国家敌对势力的渗透,越南的民族问题仍然未解决好,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2011年4月底至5月初,越南奠边府省孟毅县苗族民众爆发了大规模骚乱,国外苗族分裂势力还煽动成立“赫蒙族王国”,实现苗族高度自治,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2]虽然越南政府果断采取措施平息了事件,恢复了社会稳定,但却对中越两国政府敲响了警钟。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关心边疆民族工作,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二是开展“兴边富民行动”;三是重点扶持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加之边境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奋进,艰苦奋斗,使边境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都有显著发展,显示出中越边境地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好局面。但是由于边境地区基础较差,发展后劲不足,部分边民生活还比较贫困。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缓慢,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照顾政策日趋弱化,再加上边民原享受的许多优惠政策被取消,致使部分边民因中越边境地区双方民族政策落差上产生了失落感,这样容易被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进行分裂和渗透。针对这个问题,中越两国必须加强合作,共同抵御美国等西方国家敌对势力的渗透,同时要加强中越壮侬岱泰族群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建设,更加重视民族工作,努力做好维稳工作,以壮侬岱泰族群团结稳定来带动边境其他少数民族的团结和稳定,共同维护中越两国边境稳定,实现国家“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