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企业效率异质性资源配置动力效果与市场化程度之间的关系
截至目前,我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就是市场交易环境的变化,我国多方面的改革实际上就是为有序推进市场化的进程而消除障碍的过程。樊纲、王小鲁、马光荣(2011)对我国1997—2007年经济增长与市场环境的变化实证研究发现:市场环境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年均1.45个百分点,对TFP的贡献度达39.2%,但区域之间市场环境的变化不平衡。本书参照杨帆、徐长生(2009)的观点,将市场扭曲定义为:市场机制不能引导资源在经济中达到最优配置,也就是经济活动对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偏离。
一 企业效率异质性和市场扭曲程度的循环累积关系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完全竞争状态是不存在的,经济主体和市场运行机制受到资源配置方式、信息、制度、有限理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帕累托最优效率的实现不具有现实性。现实经济活动中对市场效率的改进,实现的是帕累托次优。按照市场效率的不同影响因素,市场效率实际上是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市场信息效率、市场制度效率和市场行为效率的总和。单一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完全信息、制度的限制、有限理性对市场效率都有弱化作用,存在帕累托改进。因此,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信息的显示和传递、激励机制的设计、制度的创新、有限理性的矫正都是帕累托改进的重要方式。任何一个具体企业都是结合所处的交易环境进行最有利的交易决策,现实中的企业在所有制、规模、资金来源、经营目标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导致与政策的制定部门——政府的利益关系存在较大的差异。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无效率的根源来自区域之间的市场相对扭曲,区域之间市场相对扭曲程度的大小与区域企业异质性特征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具体到区域内部来看,市场化改革不但提高了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而且扩大了市场竞争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比重。对劳动要素而言,市场具有激励个人获得更多经济权利的作用,表现为个人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胜出,主动通过接受培训和教育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潜力。个人在生产过程中是供给者,对其他企业而言是消费者。在市场交易环境较好时,个人自身能力提高的宏观效果就是在既增大了供给又扩大了需求的同时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在市场化程度提高的过程中,人们经济活动能力不断提高。此外,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产权制度变迁对企业管理者在管理、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激励效果,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市场交易环境的改善,加速了企业效率异质性的动态均衡过程,并促进均衡点不断提高,促进区域整体水平发展。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与市场化程度提高过程具有比较明显的相关性,在中国转型期间,在企业所有制类型中,国有企业还占有较大比重,所有制作为企业的重要特征,可能会对企业的资源配置带来差异性影响。企业是市场交易的主体,市场交易的资源配置效率与市场扭曲程度有关。如果企业是同质的,市场就不会存在扭曲,正是企业异质性对市场交易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扭曲,反过来扭曲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的异质性特征进行了强化,存在很强的累积循环影响。在既定的区域内部,企业异质性既是动力的源泉,又是动力的结果。
二 区域资源配置动力效果与市场化程度的关系
在市场扭曲程度稳定的状态下,现实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2与潜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1保持相对稳定的差距,如图2-10所示。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在现实全要素生产率图2-10中线2的拉力作用下,保持与线2相对距离稳定线4的趋势变化,在市场扭曲程度增大的条件下,现实全要素生产率将出现与潜在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线1)的距离逐渐增大(见线3)的情况。与此同时,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就会呈现与线3的距离逐渐增大(见线5)变化趋势。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的相关程度,潜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政府和企业可以控制调整的主要变量对生产要素空间配置效率的拉力效果取决于市场扭曲程度的高低。市场扭曲的程度越低,企业主体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利用企业异质性区域资源配置动力机制模型实现区域内、区域间差距调整的约束条件就越小。因为动力机制模型中的动力来自潜在全要素生产率对现实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力上,而不是对要素生产率的拉力上,市场扭曲程度越大说明现实全要素生产率对要素配置效率降低的比重越大,那么现实的全要素生产率对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程度越小,动力机制的效果就越差。市场扭曲的程度足够大,企业效率异质性区域资源配置动力机制的动力效果就会消失,甚至区域局部会产生反向的动力效果,所以非常有必要对产生市场扭曲的主体进行研究。
图2-10 区域资源配置的动力效果与市场扭曲程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