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一)理论逻辑推理与数理分析相结合
在企业效率异质性与区域经济差距之间的逻辑关系、全要素生产率的先导性分析方面运用理论逻辑推理方法;对制度、政策影响区域增长的微观机制,区域全要素生产函数增量函数的构建,区域间市场扭曲消除的动态均衡标准等采用数理分析方法;论证和解释不同区域“倒U字”变化差异性的原因主要采用理论逻辑推理的方法。
(二)统计分析与计量模型相结合
通过在区域维度上嵌入企业层面的生产率估计,在区域层面上再现区域生产率的微观分解。首先采用半参数估计方法对中国制造业的企业生产率进行估计;然后采用Baily、Hulten和Campbell(简称BHC;Baily et al.,1992)的方法对行业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实证考察企业生产率动态演化对总量生产率的影响;最后从所有权性质角度进一步分解行业生产率,以考察不同所有制企业生产率动态演化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的测算,都采用统计分析与计量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利用2001—2007年企业数据库,进行企业层面的数据统计分析,从直观上考察不同区域企业的特征性差距;通过计量模型并利用Stata软件对企业层面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三)半参数估计及微观汇总与结构分解的分析方法
地区生产率的企业生产率结构分解与汇总及半参数估计的分析方法。结合BHC方法和偏离份额方法对行业总量生产率进行分解,并使用半参数估计分析方法,同时也利用OLS进行对比分析。横截面数据静态分析与面板数据回归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比较分析方法。对中国各省制造业具体行业中的企业异质性以及影响区域生产率的微观机理的分析,采用横截面回归的静态分析方法与面板数据回归的动态分析方法。用有效克服样本选择性偏差和联立性偏差的半参数估计企业生产函数;用能反映总量生产率动态变化的企业微观生产率汇总为区域总量生产率;结合BHC方法和偏离份额方法对总量生产率进行分解,解析宏观总量生产率变化的微观驱动力源泉。
(四)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
企业异质性特征的界定、企业边际规模配置效率的测算与比较都采用面板数据回归的动态分析方法,分区域比较研究,力求更全面准确地刻画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以及所有制结构的制度变迁背景下中国各省制造业行业异质性的企业动态演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企业所有权异质用“企业规模边际效率模型”分区域测算,并比较研究了国有、私有、外资的边际要素的效率差异,基于Cobb-Douglas 生产函数原理,分所有制对现存企业与新增企业对市场新增的市场机会捕捉能力的比较研究等普遍采用了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的创新
(1)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宏观上根源于异质性市场交易环境,可分解为经济效率差距和非经济效率差距,分别来源于市场效率差异和相对市场扭曲;微观上根源于区域企业效率异质性,可分解为要素配置效率和非要素配置效率两部分。
(2)将“市场扭曲程度”这一描述市场环境的抽象变量具体化为市场环境对市场主体影响结果——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
(3)根据2001—2007年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运用Levinsohn和Petrin半参数方法估计生产函数,分别测算了内资和外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分行业分区域测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程度和外资效应,结合BHC方法和偏额份额的生产率分解方法将区域总量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效应、规模效应和资源重新配置效应。
(4)首次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效应和规模效应”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中的“企业特征效率”进行研究,将“企业效率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界定为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中贡献。
(5)提出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差距从微观上是企业异质性的宏观表现的观点,这是本书研究机理的微观基础;采用微观企业数据,选择LP半参数方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企业效率异质可以通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指标的量化差异来表示;区域内微观企业TFP的标准差和区域TFP均值(企业TFP以资本权重加权)做自我选择机制回归模型,回归系数差异就是区域之间自我选择机制的差异,可以测度区域之间市场效率的异质性。
(二)理论机理研究的创新
(1)以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形成的势差为区域内生产要素流动性配置内在驱动力——空间集聚力和分散力二者合力效果的替代变量,从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流动性差异的视角,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倒U字”假说进行了理论解释;建立异质性企业驱动区域生产率动态演化及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理论与方法框架,将异质性企业特征引入区域经济增长函数,构建了基于企业自我选择机制的市场效率测度模型。从技术、规模、政策、制度四个方面对潜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方式进行研究,得出企业和政府提高潜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优路径;构建潜在全要素生产率对现实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力为原动力,以企业效率异质性动态变化为要素重组形式的资源空间配置动力机制模型。
(2)提出了“区域之间空间外部性经济差异形成的空间集聚收益是企业空间布局调整的原动力”的基本观点,这种空间集聚收益本质上是抵消空间运输成本后的净收益,即空间集聚收益。区域空间外部性问题本质上是政府层面主导解决的空间集聚效应问题,政府公共支出对所辖区域内存在的企业经济外部性问题解决得比较好,为有效促进区域内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克服企业发展面临的瓶颈约束方面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消费者作为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能够与生产要素的需求方——企业进行更好的匹配,生产要素和企业产品能够采用更低的成本实现交易,整个财政支出覆盖的区域空间集聚效应就会更高。
(3)对“新”新经济地理模型进行拓展,形成以异质性企业自我选择机制为驱动力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差距形成的理论框架,将异质性企业特征引入区域经济增长函数,构建企业自我选择机制的市场效率机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