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异质性、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一 研究思路

本书对区域差距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测度效率的工具,从企业效率异质性的微观视角入手研究了区域内与区域之间资源配置动力机制的机理及实现的路径选择问题。结合新经济地理理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构建了企业效率异质性区域资源配置动力机制模型,研究了区域内与区域间差距调整的实现条件和路径选择问题,并对动力机制的效果与在现实市场中存在的市场扭曲程度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在现实市场环境与理想市场环境之间存在扭曲的背景下,通过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量函数的数理分析,研究了区域之间形成市场相对扭曲的市场主体因素,提出了假说,并运用经验数据进行了实证,不仅为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距中的无经济效率部分,而且为区域内市场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市场扭曲的程度越低,企业主体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利用企业效率异质性区域资源配置动力机制模型实现区域内、区域间差距调整的约束条件就越小;市场扭曲程度越大,说明现实全要素生产率对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影响的比重越大,那么现实全要素生产率对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程度就会越小,动力机制的效果就越差。如果市场扭曲的程度足够大,企业异质性区域资源配置动力机制的动力效果就会消失,甚至出现反向的动力效果,所以非常有必要对产生市场扭曲的主导因素的主体进行研究。

根据企业效率异质性与市场交易环境的分析以及区域企业效率异质性的定义,可以推导出区域差距的无经济效率部分就是区域市场相对扭曲造成的。因为我们无法在现实经济中找到理想的不存在扭曲的市场交易环境,所以首先对区域间市场扭曲从经济效率角度进行界定,并建立了可用于实证检验的双标准的检验模型,既为政府协调经济的最佳介入时间和运用最小的政策和财政资源进行市场纠偏提供了检测方法,又为区域经济发展重新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提供了依据。由于扭曲的对象就是资本和劳动要素的配置,那么实质上扭曲因素具有非资本、非劳动的性质,扭曲因素对资本和劳动要素配置的影响势必会通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体现出来,所以本书就通过建立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量函数来分析区域间市场扭曲消除的动态均衡条件,从理论上得出在市场扭曲的条件下企业效率异质性的影响主体特征。主导市场扭曲的某种特征的企业主体势必通过扭曲市场来获得额外收益,并将这种额外收益界定为企业特征收益。针对特定主体而言,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收益提高具有一致性,企业特征收益不是来自资源配置效率改善而是通过扭曲市场带来特殊收益。根据区域间市场扭曲消除的动态均衡条件分析,遵循了“谁造成市场扭曲,谁就会从市场扭曲中获得非要素配置效率收益”的经济人理性原则,对企业特征——所有制进行分类、分区域实证研究,目的是找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中含有的较高的与资源配置效率无关的部分的所有制类型。对政府决策行为而言,考虑到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消除市场内在运行的固有缺陷和不足,不能采用营利性企业的行为主体受益性的思路进行实证。针对失灵的扭曲资源配置效率的现象,政府应该及时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调节。如果政府应该做到但没有做到,那么政府行为就存在决策损失。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说,区域政府决策行为的区域差异也是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无效率的一个主要因素。

根据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先导特征,从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效率的角度建立了判断相对市场扭曲的检验标准。为了研究经济增长无效率的内在原因,对内资企业全要素区域进行加权汇总并分解比较,比较区域市场相对扭曲的程度,分区域分行业进行实证。在对所有制特征的企业实证研究中,考虑企业对外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越高,对市场新增投资机会的捕捉能力就越强,二者构成因果关系,所以采取了先证因后证果的顺序,结合国有企业对私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绝对数比较分析找出扭曲市场的企业主体特征。由于企业是分散决策的,单个企业的决策难以有预见性地产生合力决策的效果;而政府则代表公共利益的单一集中决策,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企业分散决策的影响。在政府决策、资源配置效率与区域增长差距研究中,对政府决策行为的经济效果分别从对外的外资政策和对内的产业转移政策两个方面,从机会成本角度考察现实的资源配置效率是否存在决策效率损失;由于中国整体上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较大,对外政策应体现出充分利用国外的适宜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要求,在逐步缩小中国整体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基础上,缩小国内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对外协调的外资政策是对内产业转移区域调整的基础。实证部分从区域之间市场相对扭曲的存在性、行业市场扭曲的区域差异、市场扭曲企业主体、政府决策的机会成本四个层面为政府制定消除市场扭曲的政策提供了经验数据的支持。最后,从政府制定外资政策与产业转移政策、国有企业改制与市场扭曲的消除、企业异质性资源配置动力的区域调整三个方面,根据企业效率异质性资源配置动力机制实现条件提出了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政策建议。

二 研究框架

本书的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本书的研究框架

三 章节内容安排

本书共分为七章,其逻辑结构和内容概要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阐述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从区域经济差距的度量指标、区域边界及变动趋势,分析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内在根源以及决定因素、企业效率的区域比较及其影响因素、企业异质性与空间资源配置效率的非均衡。基于知识溢出、市场扭曲的企业异质性、企业效率异质性、市场环境与区域经济差距内在机理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为本书理论与实证分析提供了借鉴。根据文献研究,提出了“引入企业生产率的动态分析,将企业异质性引入区域生产函数,考虑生产要素区域空间在行业、产业层面的结构布局效率,对解决中国的区域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从微观机制角度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将是未来这一领域富有成效的工作”的观点,并对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进行了说明。

第二章主要通过研究企业效率异质性、市场扭曲与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内在机理,找出在考虑市场扭曲的现实条件下,提高异质企业自我区域选择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经济效率损失的方法和实现路径。

第三章是对企业效率异质性与区域经济增长差距进行数理分析。

第四章尝试建立一个判断市场相对扭曲的动态标准,为政府协调经济的最佳介入时间和运用最小的政策成本和财政资源进行市场纠偏,使区域经济发展重新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提供依据。

第五章是企业所有制异质、市场扭曲与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实证研究,从所有制特征企业对市场环境的敏感性、所有制特征企业对市场机会捕捉能力的区域比较、国有企业对私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绝对数比较分析,从市场扭曲主体的企业层面为政府制定消除市场扭曲的政策选择提供了经验数据的支持。

第六章为空间集聚、外资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发展。主要是对政府财政支出决策、外资政策、产业区域空间调整与经济增长差距协调进一步深化研究,区域内空间集聚效应本质上源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企业形成的外部性经济现象;考虑到中国转型经济的特点,结合异质性企业特征采用分层线性模型对区域空间集聚效应进行研究;最后分别从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间产业调整选择投资的机会成本角度考察外资政策与产业转移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并根据企业效率异质性资源空间配置动力机制的相关理论,结合实证结果提出消除由市场扭曲引起的无效率增长差距和利用效率企业异质性资源配置动力机制消除效率增长差距的政策建议,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