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清水会盟
(一)韦伦出使吐蕃和双方会盟的背景
代宗之世,吐蕃数次遣使求和,而寇盗不息。代宗悉留其使者,前后八辈,有至老死不得归者;俘获其人,皆配江、岭。上欲德怀之,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八月乙巳,以随州司马韦伦为太常少卿,使于吐蕃,悉集其俘500人,各赐袭衣而遣之。[6]为缓解双方紧张关系,增进友谊破除了一块坚冰。
吐蕃方面开始听到韦伦归还其俘虏,还不相信,等到俘虏进入吐蕃境内,他们都返回各自部落以后,感觉到新即位的德宗皇帝的仁慈英明。赞普赤松德赞十分高兴,清扫道路以迎接唐朝使者韦伦的到来。在韦伦返回时,赞普派使者随韦伦前往唐朝,并带上礼品。到达长安后,德宗也以礼相待。并准备放回剑南俘虏的所有吐蕃士兵,当时蜀中将士上书反对归还。德宗认为,对于吐蕃等部“犯塞则击之,服则归之。击以示威,归示以信”。他坚持归还了剑南地区所有的吐蕃俘虏。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五月戊辰,任命韦伦为太常卿,乙酉再次派遣韦伦出使吐蕃。韦伦请德宗皇帝本人撰写与吐蕃之间的盟誓文书,杨炎认为不合适,建议请郭子仪等撰写盟文,让德宗签名,被采纳。这一年十一月,韦伦到达拉萨,赤松德赞见到韦伦更加高兴。十二月辛卯,韦伦返回,吐蕃派遣其相论钦明思等入贡。[7]
韦伦出使吐蕃是在双方持续混战之后,都渴望出现和平景象的条件下出现的,而它的直接推动者则是唐德宗。唐德宗即位后采取“以德怀人”的政策,试图调整边疆的政策,特别是对吐蕃的政策,从而为唐蕃会盟创造了良好的气氛。而唐德宗本人对唐朝边疆的另一个政权回纥则怀有个人偏见,所以他改善和吐蕃的关系也有联合吐蕃遏制回纥的意图,这一点也对唐蕃关系升温具有促进作用。
(二)清水会盟与划界
唐德宗建中初年韦伦出使吐蕃后,双方使者往还不断,唐朝又次第归还吐蕃俘虏,三年(公元782年)四月,吐蕃也归还了先前俘获的唐朝将士及僧尼等800余人,作为回应,双方关系升温。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三月,唐朝派遣殿中少监崔汉衡使吐蕃,十二月到拉萨。吐蕃赞普对敕书中称吐蕃至唐为“贡献”,赠赞普礼物为“赐”等完全对待臣下的称谓用语提出了意见,认为唐朝和吐蕃是舅甥国关系,而不是臣属关系。十二月,常鲁与崔汉衡等从吐蕃返回,吐蕃使者论悉诺罗等也与之同行,次年九月到了长安。唐朝使者反映了赞普所提出的问题。唐朝就此向吐蕃使者做了解释,宣称这是以前宰相杨炎没遵循旧章造成的,表示可以改正。与此同时,吐蕃还提出了划分双方边界的问题。其原则性要求是“云州之西,请以贺兰山为界,其盟约,请依景龙二年敕书云:‘唐使到彼,外甥先与盟誓;蕃使到此,阿舅亦亲与盟’”。[8]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九月,唐朝和蕃使、殿中少监兼御史中丞崔汉衡与蕃使区颊赞商量会盟日期。当时,在吐蕃内部就是和是战问题也存在分歧,吐蕃大相尚结悉因为曾在剑南被唐朝军队打败,所以反对约和。而次相尚结赞则主张约和划界。赞普支持约和派,遂以尚结赞代替尚结悉担任大相,原来双方确定十月十日在交界地区商讨相关事宜。唐朝以崔汉衡为鸿胪卿,以都官员外郎樊泽兼御史中丞,充任入蕃计会使。当他们到达约会地点后,商量未决,延误了原来约定的期限,所以又命令樊泽再次面会尚结赞,重新确定会期,并派遣使者告诉陇右节度使张镒与之共同参加盟誓。樊泽在故原州(宁夏固原)遇到尚结赞,双方约定来年正月十五日在清水会盟。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正月,张镒遵旨与尚结赞盟于清水。根据约定,双方各以2000人赴坛所,一半人允许手持兵器,列于坛外200步,另一半为散从者,分立坛下。唐朝的官员包括陇右节度使张缢与宾佐齐映、齐抗,以及会盟官崔汉衡、樊泽、常鲁、于等7人,他们都穿着朝服以示郑重。吐蕃方面除了大相尚结赞之外,还有论悉颊赞、论臧热、论利驼、论力徐等7人。他们升坛,杀牲为盟。
盟誓活动的核心是相约和好和划定界限,这次双方确定的界限是:泾州西至弹筝峡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蕃国守镇在兰、渭、原、会,西至临洮,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其兵马镇守之处,州县现有居人,彼此两边,现属汉诸蛮,以今所分,现住处依前为定。其黄河以北,从故新泉军,直北至大碛,直南至贺兰山骆驼岭为界,中间悉为闲田。
对于盟文没有记载的情形,也做了原则性规定,即蕃有兵马处蕃守,汉有兵马处汉守,并依现守,不得侵越。其先未有兵马处,不得新置,并筑城堡耕种。
盟文宣读完后,尚结赞请张镒在坛之西南角搭设的佛帐中焚香发誓。然后再登坛饮酒,双方各用自己的礼物作为酬献之礼,盟誓活动结束。
同年四月,德宗命宰相、尚书等与吐蕃盟于丰邑里,吐蕃使者区颊赞以清水会盟没有确定疆界而无法进行。于是德宗命崔汉衡前往吐蕃,请赞普来决定这一大事。六月,答蕃判官、监察御史于与吐蕃使者论没藏从青海回来禀报,疆界已经确定,请区颊赞返回长安。七月甲申,唐朝派遣礼部尚书李揆为入蕃会盟使。壬辰,命宰相李忠臣、卢杞、关播,右仆射崔宁,工部尚书乔琳,御史大夫于,太府卿张献恭,司农卿段秀实,少府监王翃,左金吾卫大将军浑瑊等与吐蕃宰相区颊赞等会盟于京城之西,礼仪如清水会盟。[9]
在清水盟文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划分双方的界限,吐蕃的东部边界到达灵州(宁夏灵武)、原州(甘肃固原)、清水(甘肃清水)、松州(四川松潘)、茂州(四川茂汶)、维州(四川?)、巂州(四川西昌)等地,是吐蕃控制范围最大的一个时期。这次划界和此前诸次划界相比大致确定了双方的管辖区域,但是交界地区的纷争一直存在,会盟无法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以实现消弭战争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