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学闪烁出更大的智慧光芒
——《历史学评论》创刊词
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人生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在庞大的人类知识体系之中,历史学具有特殊的位置:它通过对消逝的往昔岁月残片的梳理和重建,确认了今天存在的知识根基;它通过对重建的历史的认识,丰富了我们的经验,扩展了我们对自身的了解。它俯视着流淌的时间之河,连接起了过去和今天,并将思绪指向无穷的未来。
这就是历史记忆的意义所在。
在历史学中,也存在着一种记忆,这就是历史学的记忆。这种记忆不仅总结了一个时代历史学的基本精神,更重要的是,它在对学术道路的总结中蕴涵洋溢着充满反省的批判理念,最终将记忆的经验化为历史学前行的动力。
历史学的记忆不能自发出现,它的生成来自于历史研究者自我反思意识的自觉,来自于这个学科自我批判意识的自觉,而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重要基点就是学术评论。
一个学科的进步,不能缺少不同观点的交流。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只允许一个主张,必将把学术变成一潭死水。判定学术上的高与下和是与非,不是来自权威的评判,不是来自行政部门的鉴定,它只能通过学术共同体的切磋和对话达成。由于有了不同的声音,一个学科才具有了更强大的学术生命力,才具有了更具创造性的学术表现。学术评论正是保证不同观点、不同声音合理存在的重要机制。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如同其他领域,中国的历史学在激流突进的思想解放运动召唤下,迎来了充满活力、富有生机的学术春天。回首最近的三十多年,每一个人都能看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不是点滴的积累,不是个别领域学术水平的提高,而是全面性的飞跃和整体性的进步;中国历史学的变化不只是具体的学术观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不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观念枷锁,提供了创新的思想基础,开辟了被遮蔽已久的宽阔的学术道路。我们所经历的中国历史学进步,是一个伟大时代变迁的缩影,也必将在中国史学史上书写下厚重的篇章。
是的,在我们今天前行的道路上,依然存在着重重困难,依然充满了挑战。在我们的身边,浮现着急于求成的浮躁之气和抄袭剽窃的不良学风,它们理应受到批评和谴责。但尤可深思的问题是那些妨碍我们前进的更深层次的因素: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了自己研究的具体课题,而对本领域学术发展的趋势注意不够;我们可能更多地固守于自己的思索,而没有考虑自身研究的不足;我们可能更多地拘泥于对既有的研究选择,而没有将精力分配给对学术研究的前瞻;我们可能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狭小问题上,而对支撑历史研究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缺乏思考。由此导致,在一些研究领域,只有新资料的使用使得研究工作得以延续,而在重大问题的研究上却进入了学术研究的瓶颈。
自新史学诞生以来,中国的历史学一直存在着一种令人深思的情形,这就是支持我们研究工作的一些理论概括几乎都没有产生于我们本土的学术土壤。最近的三十多年,这种情形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个新的学说,通常是在这个学说发生地热度减弱之后才引起了我们的重视。这个“慢半拍”的现象显示了我们在研究工作中的畸轻畸重,显示了我们的学术研究存在的重大缺陷。
在中国历史学界,学术评论长期是一个短板。原因何在?
首先,是传统史学的力量。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学术评论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并在汉代完成了其规范化的历史使命。司马迁、班固、刘知幾、章学诚等人对历史学如何取得进步和历史学家如何研究历史都提出有深度的意见,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班固的“不虚美,不隐恶”,刘知幾的史才“三长”和章学诚的“史德”、“经世”、“六经皆史”诸说,是弥足珍惜的宝贵遗产。但就整体而言,在中国古代,关于历史研究工作的评论却没有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机制,刘知幾和章学诚或“长恨时无同好”,或慨叹“知己落落”,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史学评论路程的艰难。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代史学为学术评论设定了一个不能逾越的天然界限,这就是将“是非据《春秋》”和“扬名教”作为评论的至高无上的原则,从而从根本上限制了史学评论本应具有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这个传统也对今天的中国历史学产生了影响。
其次,与专门性研究不同,学术评论有着特殊的难度。它不仅需要评论者有着良好的学术素养,是一个具体领域中的专家,更重要的是它还要求评论者具备较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对学术发展的敏锐的洞察力,一个好的评论者需要多方面的而非单一的学养。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学者未必是一个好的评论者,而一个好的评论者必定是一个好的学者。这个困难也制约了学术评论工作的进步。
再次,在中国现有的科研评估体系中,对研究成果的正常批评,有时会被误解为是对被批评者研究能力的否定,使得被批评者在评定职称和学术请奖等活动中遭遇困难。这种情形对学术评论的开展设置了障碍。
最后,在中国可能还有一个因素对学术评论的开展产生消极作用,这就是人情。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褒贬扬抑,掺私杂情;设有旧怨,或见诽责;故友请托,必为美言。历史学家也不是天外来客,因此广告式的书评俯首可见,而某些学术批评其实也有背后的原因。在这种情形下,有的评论成为名利场上的角逐,或者变为个人恩怨的厮杀,从而导致了人们对学术评论的误解,影响了评论工作的正常进行。
以上四个因素不仅在过去也会在以后妨碍和影响学术评论的开展,对这些困难应当有充分的认识。每一个时代的历史学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注视着前行者的伟岸的身影,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对历史学和历史研究的后来者的责任。既然我们已经将建立起良好的学术评论机制作为这一代研究者的使命和责任,就应当勇敢地肩负起这个担当,逆水行舟,知难而进。
我们在《中国史研究》和《中国史研究动态》办刊工作中,一直把学术评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呼吁更多的学人能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然而限于篇幅,有针对性的、整体性的学术评论始终没有得到展开。零星的、随机的和不确定的评论始终没有转变为我们追求的有宏大目的、有针对性的和成规模的大兵团作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的创新工程工作中,我们提出了创办《历史学评论》设想,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份刊物就要和学界见面。借此机会,我们向广大学人提交《历史学评论》办刊宗旨和办刊理念。
学术评论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在我们看来,它最重要的意义是引领学术事业的发展,而其具体规划则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一、在认真梳理学术研究脉络和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思考史学发展的大势,探讨理论和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运用于具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二、考察一个时代学术精神和学术追求的各种表现;
三、立足学术前沿,分析热点和难点,分析各种学术问题出现和研究的态势,分析学术现象变化的趋向,分析研究活动显现或潜伏的价值和困难,对研究工作进行前瞻;
四、对不良学风进行批评,保证学术研究的纯洁性;
五、分析科研管理和研究成果评估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为此,我们提出创办《历史学评论》的七项主张:
第一,我们提倡加强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评论。理论和方法论是一切学科的魂魄,通过对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评论,我们期待中国的历史研究工作能够获得更为丰富和深刻的理论支援,从而建立和完善与我们所处时代相适应的历史学,让中国的历史学闪烁出更大的智慧光芒。
第二,我们提倡加强问题意识的培育。问题意识是一切学科进步的动力,在人类知识发展的进程中,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一个“好的”问题的出现可以引导出学术发展的新路径。我们期待通过对问题意识的研究,提升中国历史学的学术价值,为中国历史学奠定雄厚的学识基础。
第三,我们提倡建立起健康的学风。脱离了对良好学风的追求,历史学就会陷入绝境,就会被逐出学术王国。无论客观环境怎样,都不能成为历史学家弯腰逢迎的理由。我们期待着通过对不良学风的清理,建立起中国历史学纯洁的精神家园,促进研究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第四,我们提倡高水准的学术评论追求。高水平的学术研究需要高水平的学术评论提供保障,而高水平的学术评论则可以引导学术研究获得新的发展。在今天学术评论开展得还不够充分,学术评论的积累还不够丰厚的情形下,我们期待着广大学人将学术评论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向学界提交厚重的作品。
第五,我们提倡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对学术研究的自由表达是学术发展的基本要素。以学术之外的任何方式对学术评论进行干扰,必然会破坏正常的学术评论机制的建立。我们期待着学术评论能够获得良好的空间。
第六,我们提倡宽容的学术精神。学术评论是公器,它不是判决书,它要求评论者有学术的公德心,要求评论者摒弃个人恩怨,要求评论者在评论中尊重他人。被评论者也应抛弃喜褒恶贬的人性弱点,多一分理解,少一点怨怼。宽容既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智慧。批评既是一种否定,也包含着对被批评者的肯定和欣赏。一个有宽容精神和有气度的批评者和被批评者都应当受到人们的尊敬。“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期待着广大学人能够团结在一起,相互理解,理性评论,对事不对人,彻底摈弃人身攻击和不礼貌用语,保障学术评论在正常的学术秩序中发展和进步,在评论中提升我们对历史学的阅读能力。
第七,我们提倡以学术价值为取舍的用稿原则。在学术研究中,权力和声望并不代表学术水平,更不代表真理的位置。我们将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唯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是取,为广大学人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学术平台。
中国在前进,中国的历史学也在前进。我们将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在中国历史学领域建立起学术评论机制而努力。
让我们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