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近代史研究(武育文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张学良与东北易帜研究

张学良将军与东北易帜[1]

五十年前,张作霖被日本帝国主义者在沈阳皇姑屯车站炸死以后,张学良将军被东三省议会推选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张学良将军在执政期间,对东北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东北易帜,就是使东三省从军阀割据的状态下,归附全国统一的一个重大事件。

张学良将军的父亲张作霖,原是清政府奉天地方军队的一个营官[2],一九一一年乘镇压辛亥革命的机会,进入奉天,用武力逐渐统一了东三省,一九一八年当上了东三省巡阅使,实际上成了“满蒙王”。他在日本侵略者的支持下,不断向关内扩张势力,和直系、皖系军阀为争夺中原打了多年内战。他于一九二六年打败了冯玉祥的国民军,夺取了北京政府的统治权,由安国军总司令升为海陆军大元帅,俨然成了北洋军阀政府的末代统治者。

一九二八年春,叛变革命后的蒋介石,打着“北伐”的旗号,进军华北,逼近京津的时候,日本侵略者乘机向摇摇欲坠的张作霖安国军政府提出侵占“满蒙”的要求,欲出兵干涉国民革命军进占华北。张作霖慑于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民族革命力量,不敢死心塌地地充当日寇的侵华工具,对日本政府多次提出的“满蒙觉书”、“警告”等置之不理。这样一来,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满蒙的野心未能实现,张作霖与日本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日本国军部大本营非常仇恨张作霖,最后下决心杀掉他。

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张作霖退出北京,乘火车回奉天,路经皇姑屯车站附近的京奉路与南满铁路交叉口时,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关东军炸死张作霖后,原想乘机以武力占领东三省,提前三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但是由于奉天省当局处理得当,没有公布张作霖被炸死的真相,而日寇作贼心虚,一时摸不透虚实,不敢贸然行事,其阴谋没有得逞,但是,日本政府又转用拉拢手段,企图利诱张学良将军同南京国民政府相对抗,把东北置于日本控制下的“独立王国”和殖民地。但是,张学良将军没有上它的圈套,顾全大局,积极地归附南京政府,使中国实现统一。

张学良将军,生于一九○一年六月,一九一九年毕业于奉天讲武堂,早年充任东三省巡阅使公署卫队旅团长、旅长,在直奉战争时期担任过师长、军长、军团长等重要职务。他在讲武堂学习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教育,以及一些思想进步的年轻教官对他的影响,使他初步树立了“富国强兵”的思想。后来由于他多次参加内战,目睹军阀混战,造成国家分裂,国防力量削弱,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这些使他产生了厌倦内战和憎恨军阀的情绪。一九二七年他在同北伐军作战时,给他在日本留学的弟弟信中说:“我们要为中华民族造幸福,不是为个人荣华富贵也”,“勿践旧官僚之臭习,是为切要”,又说,“但一念同是同种,一相残杀,心中又怏怏焉,如有对外征战,则兄马革裹尸,死无恨也”[3]。可见他对内战是极力反对的。所以他痛恨其父打内战、夺地盘的军阀割据的行为,更痛恨杨宇霆等辈亲日派军阀政客。特别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工农革命运动不断高涨,反帝反军阀统治的呼声遍及全国,而东北人民反对日本侵略,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尤为激烈。这对张学良将军和奉系军阀内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张学良将军为首的一些青年将领,由参加打内战,到反对打内战,他们爱国观念增强,对内不满意那些以打内战为能事的旧军阀和亲日派;对外仇视日本帝国主义对东三省的侵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新旧两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明显。从第二次直奉战到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奉军内部反对内战情绪达到高潮,最后以郭松龄举兵反奉,揭开了两派斗争的序幕。郭松龄反奉,旨在反对内战,反对进攻国民军,反对勾结日本侵略者,要求清除以杨宇霆为首的亲日派,促进中国统一。这一具有革命性的军事行动,据一些材料记载,是得到张学良将军支持和默许的。[4]虽然由于日本侵略者出兵干涉,郭松龄反奉失败了,但张学良将军对内反战思想却越来越强烈。他认为打内战不利于国家的统一,而只能有利于帝国主义加深对中国的侵略,所以,他极力主张罢兵息争,退回关外,以便开发东北,加强国防力量,防止日本的侵略。因此,当蒋介石北伐军进入华北,张学良将军由前线回到北京时,建议其父实行南北合作,统一国家。这个好的建议,首先遭到杨宇霆的反对,而后又被张作霖所拒绝。张学良将军为此遭到一顿斥责,在其父被炸死后,他这个主张才得以实现。鉴于他父亲被炸的教训,为了防止日本人对他暗害,他于一九二八年六月十五日,便易装潜回奉天,处理善后事宜。一切布置妥当后,于六月二十一日,公布了张作霖遇害身死的消息。七月一日,他向南京政府发出停止内战和撤兵的通电;准备南北合作,东北易帜,拥护南京政府。七月四日经东三省议会推举,他以子继父业的名义当选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张作相、万福麟为副司令。

张学良将军主持东北大政以后,为了稳定局势,采取许多重要措施,以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发动武装侵略。同时,派出邢士廉、米春霖等人,持他亲笔信件,到北京与在西山碧云寺向孙中山先生之灵告祭“北伐完成”的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等人,联系东三省易帜撤兵等一些重大问题。张学良将军,当时悲恨交加,国恨家仇,系于一身,他感到如复仇雪恨,赶出日本侵略势力,仅东北一隅,势单力薄,不足以奏效。于是他积极主张南北议和,早日统一国家,依靠全国力量,抵制和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把国家建设好。张学良将军这些进步和爱国思想,在那时是难能可贵的。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非常害怕中国统一,妄想肢解中国,分而治之,企图利用军阀混战,攫取在中国的权益,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它为了保留在“满蒙的特殊权利”,便极力反对东三省易帜,干涉张学良将军服从南京政府。并认为东北易帜,蒋介石的靠山英美势力必然伸入“满蒙”,害怕英美染指它久已独霸的“满蒙”这块地方。因此,日本帝国主义想方设法阻挠东北易帜,破坏中国统一。一九二八年七月十九日,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借访问张学良将军之机,转达日本政府田中义一首相的意见,警告张学良将军暂时观望形势,不要与南京政府联系易帜,其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1)国民政府的内部尚未统一,所以东三省立即加入其势力圈内,对于东三省治安的维持,是否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2)东三省与国民政府合流,也会把东三省的组织和内容南方化,不但秩序因此紊乱,且国民政府蔑视我国特殊权利的方针,是否遂至在东三省与我国之间滋生事端?

(3)日本素来无干涉内政之意,但违背张作霖氏之方针,轻与南方妥协时,其结果所造成之影响,日本不能漠不关心。此点希望予以充分考虑。[5]

日本政府以蛮横威吓的手段,公然干涉中国内政。张学良将军突然受到日本政府的强硬干涉,虽然表示非常愤慨,但迫于其威胁,不得不把原定七月二十一日正式易帜时间往后推延。南京政府闻讯,电驻日公使汪荣宝与日外务省交涉,抗议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干涉中国内政、阻止东北易帜的行为,并要求日本政府予以停止这种漠视中国主权的活动。日本政府不但不接受南京政府的强烈抗议,反而下决心干涉到底。

七月二十八日,日本政府派前驻中国公使、老侵华分子林权助,以吊唁张作霖为名来奉天,进一步干涉易帜,阻挠中国统一。八月四日,林权助偕林久治郎就访问张学良将军,再次转达田中首相的意见,声称“满洲断不可归顺国民政府,以妨碍日本在东三省之既得的特殊权利,目前东三省应取观望态度。阁下如违反日本旨意而易帜,则日本惟有取断然态度,而自由行动,若有力持异议,主张联南者,可以武力制止之,力若不敷,日本可予军事上之援助”云云。[6]

张学良将军对日本再次武力恫吓,粗暴干涉中国内政,表示强烈反对,坚决拒绝日本的所谓“劝告”。这消息传到日本后,八月八日田中首相在内阁会议上,公开讲如果张学良不接受日本的“善意劝告”,日本政府将“被迫采取积极手段”,以保护日本在满洲的一切权益。同时,日本军部也散布“大举出兵满洲的消息”[7],对张学良将军施加压力。但是,张学良将军没有被日本政府的威胁和恫吓所屈服,决心易帜,暗中与南京政府代表方本仁等人研究对策,协商易帜的具体办法,原拟于八月十日易帜,宣布归附南京政府。不料,这一消息竟被日驻奉总领事窃知,九日林权助再次向张学良将军提出通牒式的警告:“敝国政府劝告贵总司令暂时观望形势,乃是一片好意,如果蔑视此项警告而擅行易帜,则敝国将被迫采取必要行动,希望郑重考虑。”[8]张学良将军义正词严地反驳说:“承蒙赐教,感谢之至。贵国诚比之如良友,但南京政府则比之如主人,就理性而论,似当先听主人言,然后容纳友见。”[9]“我是中国人,中国人希望中国统一,目前东三省人民希望与南京政府实行分治合作,这不是我个人的私意。以国际关系而论,我相信贵国政府对于中国内政断不至加以干涉。”林权助悻悻地说:“日本政府具有反对东北易帜的决心,即使指为干涉内政,亦在所不辞”,又说,“田中首相对于这个问题的确具有决心,希望一聆总司令的决心”。张学良说:“我的决心将视东三省人民的共同意志来决定。”[10]双方争论四个多小时,互不让步,林久治郎竟然指手画脚,用命令式口吻说:“我们就是不准你挂旗!”[11]日本政府蛮横至极,充分暴露出侵略者的狰狞面目。

日本帝国主义一方面用武力威胁,不断从朝鲜增兵奉天,驻在奉天附近的关东军举行军事演习,甚至在演习归途中,高唱“满洲是我们的家乡”的歌曲,视东三省为日本殖民地,向张学良将军和东北人民示威。同时,日本关东军还秘密策划以杨宇霆代替张学良,或扶持清废帝溥仪,建立傀儡组织,颠覆张学良的政权。[12]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又拟以六千万元借款为整理奉天财政为诱饵,引张学良将军就范”[13],妄图把东北从中国领土中割出去,永远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但是张学良将军,决心归附南京政府。迫切要求一致对付日本的侵略,报杀父之仇。因而,他不为日本政府的威吓干涉所屈服。

在这一时期,张学良将军处境很窘迫。他一心易帜,统一国家,又顾虑日本的威胁,十分担心祸生肘腋,怕易帜不成,反而遭受日本侵略,失掉东三省。为了稳妥行事,不给日本制造侵略口实,只好把易帜的日期一延再延。日本无理干涉,引起了英美诸国不满,他们反对日本独霸“满洲”,也准备把自己的势力伸入东三省,所以他们积极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支持东北易帜。蒋介石为了急于在“双十节”就任国民政府主席,要求张学良将军同日易帜,任他为国民政府委员。南京和奉天分别派人到日本去接洽疏通易帜问题,结果还是遭到田中义一内阁的反对。日本蛮横干涉中国内政,更加增强了张学良将军易帜的决心,南北接触更加密切,信使往来不断,到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初,南京派张群、吴铁城、方本仁到奉天,商谈东北易帜问题,并送来“旗帜”、“委任状”等,一切安排就绪,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凌晨,奉天城头到处飘起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南北统一的大业告成了!张学良将军不顾日本政府的强烈反对,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归附南京政府,就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之职。张学良将军在高昂的乐曲声中,举行易帜大典,方本仁代表南京政府监督,驻奉各国领事均列席,唯日本领事未到。张学良将军宣誓后,发表通电说:“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14],他在就职演说中说,“吾人胡为易帜,实法某先进国之所为,某国初亦由军阀操权,妨害中央统治,国以积弱。其后军阀觉悟,奉还大政于中央,以谋真正统一”[15]。借用日本历史故事,讽刺其干涉东北易帜,破坏中国统一的可耻行为。

张学良将军在东三省易帜问题上,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顾全大局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日本侵略和干涉,跳出了旧军阀争地盘、打内战为个人谋私利的圈子,这是张学良将军的历史功绩。东北易帜,结束了奉系军阀武装割据的政治局面,使中国由南京国民政府统一起来,这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和起到了进步作用。东北易帜后,奉天省改为辽宁省,东北人民从此安宁,但是辽宁并没有安宁。张学良将军接管东北三省政权后,其基础不稳固,外有强邻虎视眈眈,觊觎“满蒙”;内有杨宇霆等一些亲日派时时掣肘,处处为难张学良将军,使张“大有运转不灵之苦”[16]

杨宇霆是辽宁省法库县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张作霖统治时期,担任过总参议、督军、军团长和奉天兵工厂督办等要职。“张作霖对他极端宠任,倚之如左右手,东北军政一凭他做主。他也以诸葛自命,骄纵恣睢,不可一世。”[17]张学良将军主政后,他认为年少凡庸暗弱,孺子可欺,视张学良将军为阿斗。他暗中拉拢桂系军阀白崇禧,破坏东北易帜,而主张仍然依靠日本势力,雄踞东北。因此,使张“一切政务受其牵掣,无从进行”[18]。除此之外,杨宇霆还结党营私,培植个人势力,其党羽趋势奔走,门庭若市,与张学良将军“分庭抗礼”。杨还暗中与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结成死党,“包藏祸心,事事阴图破坏”[19],杨、常私编山林警备队,扩大军备,使张学良将军更加怀疑他们有野心,勾结日本搞分裂,取而代之。为此,张学良将军认为“非去此二人,东三省非徒无建设之望,且将有变乱之萌”[20],忍恨于怀,为了杜绝乱源,安定局势,决心处决他们。

一九二九年一月十日晚,在东北边防司令部里,张学良将军果断、迅速地除掉了杨宇霆、常荫槐。杨、常被诛这一震惊东北的重大事件,不是张与杨常之间的恩怨,而是政治主张不同,是奉军内部新派与旧派斗争的结果,是一个关系到东北政权存亡的大问题。杨、常被处决,对于稳定东北局势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斩断了日本侵犯者在东三省制造“变乱之萌”的根源。处决杨、常之后,“东三省政治空气为之一变,张学良政治威信空前提高,事无掣肘,人心统一,充分发挥了人治的效果”[21]

张学良将军在易帜和处决杨、常后,励精图治,发奋图强,施展才干,决心要把东三省治理好。积极兴修铁路,开发葫芦岛港口,控制日本对“北满”经济掠夺。同时,新建许多矿山、工厂,采西方诸国先进技术,注重文化科学教育,大力发展东北经济,增强国防力量。准备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东北,收回旅大租借地。张学良一方面对日本政府采取强硬外交政策,限制其对东三省各地侵略活动;另一方面同情和支持人民反日斗争。一九二九年以后,东北人民反日情绪达到一个新的阶段,抵制日货的运动轰轰烈烈,爱国热忱非常高涨,反日的群众性组织纷纷成立。辽宁国民外交协会,就是在反日斗争中成立起来的群众性的反日团体,其组织者为杜重远、阎宝航、高崇民等人,其宗旨是调查日本侵略的阴谋活动,支持东北当局对外交涉。除此之外,该组织还发行刊物,宣传爱国主义思想。辽宁国民常识促进会,也是一个反日爱国的群众组织,发动和领导广大青年学生,宣传反日爱国思想,提高人民反日斗争觉悟。此外,辽宁工商联合会、基督教青年会、学生联合会等反日团体都积极进行反日斗争活动。这些群众性的组织,先后进行了许多反日斗争活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侵略的气焰。

但是,张学良曾调走东北军二十万到鄂豫皖三省,进行“剿共”。这样一来,东北国防空虚,日本帝国主义于一九三一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以武力占领了东三省。一九三三年,张学良将军又受蒋介石驱使,率东北军进攻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后,又被蒋介石调到西北“围剿”红军北上。张学良将军在“剿共”作战中,逐渐了解共产党的主张,认识到红军是抗日救国的伟大军队,而蒋介石是利用“剿共”消灭异己,加之东北军里的广大官兵反对打内战,要求一致抗日,收复失地,打回老家东北去的情绪日益高涨,因而他的立场发生了变化。

在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政策的感召下,在全国人民抗日救国运动推动下,张学良将军接受了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的正确主张。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他联合西北军杨虎城将军,出于高度的爱国热忱,对蒋介石实行了“兵谏”,逮捕了到西安督战“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放弃“剿共”政策,促成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历史证明,张学良和杨虎城两将军“是有功于抗战事业的”[22],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自我牺牲精神,是永远值得中国人民怀念的。


[1] 原载《社会科学辑刊》创刊号,1979年。

[2] 东北档案馆:《军督部堂档》。

[3] 《张学良致二弟西卿(学铭)信》,《盛京时报》1927年6月16日。

[4] 王之佑:《张作霖击败郭松龄的经过》,《文史资料选辑》第35辑,中华书局,1961。

[5] 〔日〕东亚同文会编《对华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59,第408页。

[6] 蒋坚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现代书局,1930,第240页。

[7] 《布尔塞维克》第一卷,下册,第28期。

[8]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八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第239页。

[9] 《国闻周报》第13卷第26期,辽宁省图书馆藏。

[10]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八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第240页。

[11] 王家桢:《日本鼓动张学良搞独立王国的一段阴谋》,《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中华书局,1960。

[12] 宁武:《老残回忆录》第三册,油印稿。

[13]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八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第240页。

[14] 东北档案馆:《易帜通电电文》。

[15] 《国闻周报》第13卷,第26期。

[16] 《国闻周报》第14卷,第14期。

[17] 高纪毅:《杨常事件的前因后果》,《文史资料选辑》第52辑,中华书局,1960;另见《辽宁文史资料》第十五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第78~86页。

[18] 辽宁省档案馆:《枪杀杨字霆、常荫槐通电》,1929年1月11日。

[19] 辽宁省档案馆:《枪杀杨字霆、常荫槐通电》,1929年1月11日。

[20] 辽宁省档案馆:《枪杀杨字霆、常荫槐通电》,1929年1月11日。

[21] 王家桢:《一块银元和一张收据——张学良枪毙杨宇霆、常荫槐和收买日本政友本党的内幕》,《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中华书局,1960,第66页。

[22] 罗瑞卿、吕正操、王炳南:《西安事变与周恩来同志》,人民出版社,1978,第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