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浙江海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明代初期的倭寇活动

“吴越之间,考传记以来,海寇为患绝少。国初时亦由方谷珍、张士诚残党窜入岛中,因而煽诱倭奴,相与为乱”[107]。天启《海盐县图经》也说:“国家初平,海内所歼灭群雄方若张皆在海上,故部党逋诛不能出者、则窜而之海岛,就群倭入寇掠,以故警之发乃在开国时”[108]。明代建国以来,来自海上的威胁越来越频繁。以倭寇为主的海上盗寇势力开始频繁侵扰东南沿海一带,严重影响到东南沿海的社会经济,明太祖曾说“东夷固非北胡腹心之患,亦犹蚊虫警寤,自觉不宁”[109]。倭寇虽然多小股活动,单船只艘,对国家防卫危害不大,而对于地方而言,倭寇侵掠城池、烧杀百姓,却是一场场深重的灾难。从明初开始,倭寇侵犯浙江的事件几乎年年都有,对于刚经历元末战争祸乱的沿海百姓而言,又增加了新的创伤。从相关记载来看,明初浙江最早的倭患记录是在洪武二年:“洪武二年,倭犯温州中界山,永嘉、玉环诸处皆被剽掠”[110]

成书于嘉靖后期的郑若曾《筹海图编》“浙江倭变纪”记录了上述事例,此事虽不见于《太祖实录》,但万历《温州府志》“兵戎”有相同记载:“洪武二年三月,寇苏州之崇明、太仓……五月,复寇温州中界山、玉环诸处”[111]。中界山、永嘉、玉环三地当时都属于温州,其中,中界山、玉环是海岛,《大清一统志》说:“中界山在永嘉县东三百里海中……旧有中界山巡司戍守”[112],倭寇先侵犯偏处海中的中界山,随后进犯永嘉县及靠近大陆的玉环岛。这是明代倭寇犯浙的最早记录。此后,倭寇进犯浙江的记录几乎每年都有,到了洪武晚期、永乐年间才逐渐减少。

洪武三年(1370)六月,“倭夷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傍海之民”[113]

洪武四年(1371),“有海民沈保童用竹筏载倭,登略海盐”[114]

洪武五年(1372)五月,侵犯海盐澉浦,“杀掠人民”[115]

洪武五年(1372)八月,“明州卫指挥佥事张亿率兵讨倭寇,中流矢卒”[116]

洪武六年(1373)六月,“台州卫兵出海捕倭,获倭夷七十四人、船二艘,追还被掠男女四人”[117]

洪武七年(1374),倭寇侵扰海边,靖海侯吴桢率领水师船队一路追剿到琉球洋,斩获甚众,抓获的俘虏器械等都解送到京师[118]

洪武十六年(1383)六月,有倭船一十八只,围攻平阳金乡的小濩寨,小濩在海边,靠近蒲门千户所,西面临海,背面依山,地势险要。守寨官兵依靠地形优势击退了倭寇[119]

洪武十七年(1384)闰十月,“浙江定海千户所总旗王信等九人擒杀倭贼,并获其器仗”。同月,倭寇在台州登岸,劫杀巡检等[120]

洪武二十三年(1390)正月,倭人由舟山的穿山浦登岸,一路杀掠,沿途抢掠百姓财物,致七十余人伤亡[121]

洪武二十四年(1391)八月黄岩海盗张阿马,引倭寇自水桶澳登岸,劫掠沿海居民,恰遇杭州运送军粮的兵船经过此地,百户长孔希贤率领士兵上岸与战,由于倭寇有当地海盗指引,熟悉当地环境,作为客兵的杭州饷运军士渐处于劣势,最后不慎战败,兵船等皆被倭寇抢夺[122]

洪武“二十六年(1393)八月,夷船一只寇小尖亭”。到了第二年,倭寇再来,以倭船九只围攻小尖亭[123]

洪武二十六年(1393),倭寇进攻温州金乡卫[124]

洪武二十八年(1395),倭寇进犯乐清茅岘[125]

洪武三十一年(1398)正月,倭贼二千余人、船三十余艘入寇海澳寨,楚门千户所千户王斌、千户所镇抚袁润等率领官兵据城守御,进行顽强抵抗,但由于倭寇人数众多,兵力方面占优,最终力不能胜,千户王斌等皆战死[126]

建文三年(1401)九月,倭登岸剽掠宁波象山县钱仓所,千户易绍密令游兵间道焚贼舟,贼惊觉,返回与绍宗等格战,随后败退,绍宗等追至海滩,手刃数十贼,后陷泥淖中,遂被害[127]

同月,倭夷船队六只,侵犯乐清蒲歧千户所周围的茅砚山、永东、黄花等处[128]

永乐二年(1404)四月,倭船十一艘侵犯宁波穿山千户所,百户长马飞兴阵亡。不久又进犯苏州、松江等地[129]

永乐四年(1406)平江伯陈瑄督领海运船队,与倭寇在沙门岛附近海域相遇,陈瑄率领官军船队一路追击至朝鲜洋,“尽焚其舟,斩获无算”[130]

永乐九年(1411)倭寇松门、金乡等处[131]

“永乐九年以后……寇松门、寇沙园诸处者不绝”[132]

永乐十一年(1413)倭犯沙园千户所,温州卫左千户所副千户沈忠率军对敌,以兵寡不支遇难[133]

永乐十五年(1417)倭寇进犯乐清[134]

永乐二十年(1422)“寇浙东,朱亮祖、徐忠击败之”[135]

永乐二十二年(1424)“寇象山”[136]。嘉靖《宁波府志》记载:“二十二年寇象山,县丞宋贞持竿击贼而死,教谕蔡海骂贼而死”[137]

由于倭寇多属流寇,来无规律,去无踪影,既难以捕捉,也较难防御,“倭夷鼠伏海岛,因风之便以肆侵掠。其来如奔狼,其去若惊鸟;来或莫知,去不易捕”[138]。多数情况下倭寇以登岸袭击平民、抢劫财物为主,一旦倭寇势力较大,他们也会袭击兵寨,如洪武十六年倭船十八只围攻平阳金乡的小濩寨,洪武三十一年倭贼二千余人、船三十余艘入寇温州玉环的海澳寨,等等。

对于日渐严重的倭患,官军也不是一味死守,朝廷多次命令沿海水军出海巡倭,搜捕沿海倭寇,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洪武五年(1372)六月,朝廷任命羽林卫指挥使毛骧、于显及指挥同知袁义等带领兵船,捕逐苏、松、温、台濒海的倭寇,指挥使毛骧在温州下湖山遭遇倭船,战而胜之,倭寇随后北逃,官军追至石塘大洋,获倭船十二艘,生擒一百三十余人,缴获了倭弓等兵器。由于倭船多为小型船只,官军兵船较大,海战时官军往往利用船大的优势冲撞倭船,常能战而胜之,《太祖实录》说:“若倭夷之来,则大船薄之,快船逐之,彼欲战不能敌,欲退不可走”[139]。由此朝廷多次命沿海卫所建造军船,以供防倭之用,如洪武五年(1372)八月“甲申,诏浙江、福建濒海九卫造海舟六百六十艘,以御倭寇”;洪武六年二月“令广洋、江阴、横海、水军四卫添进多橹快舡”;洪武八年“四月庚寅朔,丙申,命靖宁侯叶升巡行温、台、福、兴、漳、泉、潮州等卫,督造防倭海船”[140]。装备了“海舟”“多橹快舡”的官军“大船薄之,快船逐之”,使得对倭寇的海上剿捕往往取得成效,洪武七年(1374),靖海侯吴桢率领水师与倭相遇,一路追到琉球洋,斩获甚众。洪武六年六月,台州卫兵船出海捕倭,抓获倭夷七十四人、倭船二艘。

虽然主动性的出击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来去无踪的倭寇仍旧避开海上官军,频频登陆,入犯浙江。据后世学者判断,明初在军力鼎盛的前提下,倭寇犯边事例仍旧频频发生,恐怕与当时两浙乃至东南一带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元末明初战争中,战败的方国珍、张士诚等残余部队退入沿海岛屿,据岛为寇,勾引日人结为势力,“纤岛倭入寇”,侵扰江浙沿海一带,可能是倭患频仍的主要原因:

《皇明四夷考》:“初,方国珍据温、台、处,张士诚据宁、绍、杭、嘉、苏、松、通、泰,诸郡皆在海上,方、张既降灭,诸贼强豪者悉航海,纠岛倭入寇”[141]

《靖海纪略》:“国初既降张士诚、灭方国珍,其余烬亡入海者,每诱岛夷入寇”[142]

《明史》:“明兴,高皇帝即位,方国珍、张士诚相继诛服。诸豪亡命,往往纠岛人入寇”。又说:“时国珍及张士诚余众多窜岛屿间,勾倭为寇”[143]

《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方国珍、张士诚相继诛服,诸豪亡命海岛,纠倭入寇”[144]

嘉靖时人茅坤:“国初时,由方谷珍、张士诚残党窜入岛中,因而煽诱倭奴,相与为乱”[145]

方国珍、张士诚都属于元末时期义军的首领,其中,方国珍是诸豪强中举事最早的:“方国珍已先起海上”[146]。在元末的群雄兼并战争中,作为后辈的朱元璋异军突起,推翻了蒙元的统治,并击败兼并了方国珍、张士诚等的割据势力,而方、张原来的部下多是在沿海一带“讨生活”的,世以浮海贩盐为业,这些人过惯了山大王式的生活,其中多有不认可新主的,便重操旧业,遁入海岛当起了海寇,时与倭寇相勾结,重新干起了打家劫舍的营生。另外,舟山诸岛原来的居民也“纠倭入寇”:“国初,定海之外,秀、岱、兰、剑、金塘五山争利,内相仇杀,外连倭夷,岁连边患”[147]。除了上述因素,其他的濒海草寇、海盗也勾引倭寇,据为同伙。《太祖实录》记载有类似事例:洪武二十四年(1391)八月“癸酉,海盗张阿马,引倭夷入寇……阿马者,台州黄岩县无赖民,当潜入倭国,导其群党至海边剽掠,边海之人甚患之。至是复引其众,自水桶澳登,欲劫掠居人,遇杭州饷运百户孔希贤,与战,不胜而死,兵船皆为所掠”[148]。天启《海盐县图经》也记录了类似事件:“洪武四年,有海民沈保童用竹筏载倭,登略海盐”[149]

以倭寇为主的沿海盗寇的频繁入侵,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一方面,朝廷派遣使者诏谕周边藩国,令其约束;另一方面则从自身防务抓起,整饬沿海一带的兵卫建设,加强沿海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