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经济文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城市经济区学》序言[1]

城市经济理论

城市经济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诞生的新事物,其理论也是在改革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81年11月,全国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各类经济中心,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并把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条方针提了出来。全国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和流通,发展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主要是:以城市为中心,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打破地区间、部门间、城乡间的分割。逐步形成跨行业跨地区的经济区和经济网络”。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以后,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型的经济区。”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把我国的城市经济区网络划分为三级,即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一级经济区网络、以省会城市和一批口岸与交通要道城市为中心的二级经济区网络、以省辖市为中心的三级经济区网络。

从1983年国务院决定建立上海经济区、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和东北经济区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至1987年,我国已经建立各种类型的区域合作与经济网络组织达103个。其中大多数属于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紧密、半紧密和松散的经济区。经济改革的实践需要改革的理论。城市经济区在我国建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丰富的实践为我们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同时,新的区域经济网络在全国的逐步形成和完善,也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理论上的研究和形成新的理论体系。1982年12月之后,我国的理论界对城市经济区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开展了学术交流,取得了重要的成效,为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我们对城市经济区问题的探索,是从1982年12月开始的,系统的调查研究在1983年8月之后。该年8月,我们承担了“六五”期间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专题研究课题“城市及经济区:长株潭区域经济研究”。我们在深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关于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初步方案》[2]和6个专项建议方案,撰写了《长株潭经济区发展战略总体构想》(研究总报告)和12个专题研究报告,并编写出版了《经济区理论与应用》一书。1986年12月,我们提出建立“城市经济区学”学科的设想,并作为“城市及经济区”课题的最终理论成果,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赞同和支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全国已经形成的各种类型的经济区网络进一步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并吸取了我国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有关的研究成果,编写出这本《城市经济区学》。城市经济区网络在我国的形成和完善还需要有一个实践和探索的过程,我们对于它的理论体系还只是做了初步的研究,难免有一些缺点和错误。我们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引起更多改革研究者的兴趣,有助于丰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经济区学。


[1] 原载《城市经济区学》,知识出版社,1990。

[2] 1984年11月10日,中共湖南省委召开常委会讨论了这个“方案”,并决定建立长株潭经济区——我国内陆省第一个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