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结合部的功能定位与布局[1]
长株潭结合部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出乎人们所预料的发展速度凸显出来。
“结合部”特别是其中心区域具有三个突出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由于它处于“金三角”的中心地带,它的发展,既可以接收三个市的扩散,又能够面向三个市的大市场,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具有最好的发展机遇。二是交通优势。区内京广铁路和湘江贯通南北,107国道、320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和即将修建的上瑞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是国内少有的一个重要的高速交通枢纽点。同时,它还紧邻黄花机场和大托铺机场,水、陆、空交通都十分方便。三是生态资源优势。这里山峦叠翠,山地植被丰富,湘江环绕,水资源有保障,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环境的开发条件。
它的区位特征决定了这一区域选择什么样的开发战略和布局方案,直接牵动和关系到长株潭城市群的总体发展模式与框架结构,关系到城市群的总体风貌和特色的形成,以及市场和产业的合理布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它选择什么样的功能分区和布局架构较为合理和符合实际?1984年,我在提请省委讨论决策的《关于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方案》中,建议在“结合部”三市联合建立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我认为长株潭是湖南经济较发达的核心地带,设置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条件较好,“一个城市单独搞,势力单薄。三市联合搞,可以做到投资少、上得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在三市的结合部划出一块作经济开发区。”这一建议得到省委的肯定,也得到三市政府的支持。1985年,在组织《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三市各自提出了一个“开发区”选址的方案,并落实到图纸上,进行了初步的比较论证。同时,在我撰写的《长株潭经济区发展战略总体构想》的战略报告中,我认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总体布局,仍应采取“三足鼎立”组团式的结构模式,易家湾位于三市的交界点,昭山濒临湘江,自然景观优美,可以把它建设成城市群体的风景旅游区和森林保护区,这种结构形式,既可以避免连片发展的某些弊端,又能做到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经过进一步思索,1996年11月,在株洲召开的“长株潭经济区发展研讨会”上,我在大会的发言和提交的《建议方案》中,对于“结合部”开发的功能分区和布局架构,明确地提出了“一心三区”的设想。我认为三市的交会地区,位置适中,交通方便,环境良好,有近百平方千米的区域可以开发,需要进行总体设计、合理布局、超前规划。根据这一区域的区位特点和环境条件,可以采取“一心三区”的模式进行布局设计,即行政文化中心、高科技工业园区、金融贸易区和旅游度假区,不宜布局大工业。这就是在从易家湾到暮云镇等结合部的中心区域建设一个新的金融贸易区,以昭山为中心,建设一个集旅游、度假、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区,以岳麓山大学区为依托,突破行政区界的限制,沿湘江向南拓展,建设一个高科技工业园区,即湖南的硅谷。这只是一个框架设想,还没有具体化,具体的定性定位要在空间上落实,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这个架构设想是否合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但是,最近两年“结合部”的发展态势,部分的证实这一设想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位于“结合部”中心点的“长株潭批发大市场”,今年可完成30万平方米的建设面积,三年内可完成60万平方米。同时,占地30亩的农资批发大市场也已开始兴建。对于这一区域的开发,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需要充分考虑,就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在即,加入WTO之后,外国的批发商以致银行家也会看中这块“风水宝地”。依托区域的三大优势,根据国家给予西部的优惠政策也适用于中部的规定,制定国内最优惠的政策,提供最方便的服务,加大对外招商力度,也是加快该区域开发应采取的战略措施。看来,以新的商业业态——批发业、仓储等业为主,辐射力越过三市、跨越三湘、波及全国的贸易中心、物流中心,不久将屹立在“结合部”的湘江之畔。随着商贸区或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必然带动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相关加工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前景和带动的区域十分广阔。旅游业的开发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石燕湖生态公园已初具规模,现正在进行完善设施和拓展新景点的建设,4000多亩仰天湖退田还湖的工程也已经启动,横跨长沙与湘潭的沿江风光带的建设正在分段推进。同时,与“结合部”连接的长沙大道南拓工程也将于今年国庆节之前完成。“结合部”内或靠近“结合部”,电子工业园、民营科技园、以花卉生产为特色的高效农业园等新兴产业也形成一定规模,区域的主导性产业也已逐步凸显出来。有的同志把“结合部”开发的热潮特别是其中心区域开发建设兴起的历史作用,概括为“融城之城”是有道理的。
当前,“结合部”的各区、乡、镇开发的积极性都很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只是从本区域的局部利益、近期利益去确定开发项目和进行开发建设,就有可能重新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仅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还会导致布局的杂乱和资源的浪费,若干年后再去调整和改正就难了,就会付出重大的历史代价。“结合部”的开发,不仅要做到统筹规划与合理布局,还必须坚持高标准,力求做到“两最”,也就是要具有最优的生态环境和最突出的山水特色。在经济开发中不只是要注意保护已有的自然生态资源,而且要把经济建设的开发与建设最优的生态环境相结合,不论是商贸区、工业园区还是住宅小区,都应要求具有花园式的特色,并尽可能地富有文化内涵。还要做到“三高”,即项目的高水平、建设的高质量和文化的高品位。实行“两禁”,禁止布局环境污染性项目,区内已有的污染性的企业应外迁,同时禁止布局占地多的大工业项目。尽可能地充分利用这一区域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把它建设成特色突出、环境优美、产业效益好、市场吸引力大、辐射力强、居民生活质量高的生态性的新市区。为此,我们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性,打破行政分割,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着眼全局,立足本区,既要从“结合部”的区情和区域特征的实际出发,又要站在远处和高处进行思考和探索,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结合部”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工程来研究,探求和选择开发和发展的最佳战略思路、布局方案以及规划纲要。城市是凝固化了的历史,城市布局上的重大失误其历史代价是沉重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20世纪50年代,北京如何建设?曾经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案供选择和争论:一种主张把北京城完好地保存下来,另建立一个新北京,像罗马那样;另一种则坚持要把城墙、牌楼拆除,按照现代模式改造旧北京。如果选择前一种方案,北京城的历史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现在想用高价从市民中收购城墙大砖来恢复一段城墙都办不到了。这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应该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性的教训。澳大利亚的悉尼市现在的城市发展,仍然循着60年前制定的城市规划的框架。无论是长株潭城市群体的总体布局规划,还是“结合部”的布局规划,就其架构而言,至少应该能管30年,最好是60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我们应当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在事关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上,力戒“本届政府”的思维定式。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建议,我已提出18年了,现已年逾七旬,但是,在有生之年,我想继续坚持“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为之奋斗不息,尽可能地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尽管它只是沧海中的一粟!
[1] 原载《湖南日报》2000年7月6日。编入本书的是“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