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经济文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长株潭经济区发展战略总体构想[1]

长株潭经济区位于湖南省中东部、湘江中下游,是湖南省的省会所在地。其地域范围,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大、中城市和所辖11个县(市)。全区面积28938平方千米,人口1050.36万人(1984年末),分别占全省的14.16%和18.89%,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63人,为全省人口密度的1.38倍。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为120.72亿元,占全省的30%,其中工业总产值86.72亿元,为全省的37.80%;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省的26.75%,外贸收购额占全省的40%左右,是全省的经济中心地区。

一 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

1.开发历史悠久,城市化水平较高

长沙市,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在此置长沙郡,汉代时为长沙国国都,之后为历代长沙郡治和湖南省治。湘潭市为历史上湘潭县城所在地。株洲市在三国时代为建宁县城所在地。区内的易俗河、靖港,曾为湖南闻名的米市,铜官为千年陶都。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一些新型的工矿城镇脱颖而出。例如,株洲市解放时是湘潭县的一个小镇,仅有7000人口,工业产值58万元,到1983年发展成为拥有32.24万城市人口、18.82亿元工业产值的中等工业城市。这样就形成了沿湘江中下游分布的长、株、潭三市“品”字形城市群结构。全区有建制镇53个,未设建制镇的工矿区镇2个。1984年末全区市镇人口281.28万人,城市化水平为26.8%,高于全省3%。长株潭经济区是全省城镇聚集程度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新城镇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又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地理位置适中,交通运输发达

本区位于我国南部的中心腹地,是连接华北、华南、华东、西南的交通要冲。有沟通南北、东西的京广、湘黔、浙赣三大铁路干线在此十字交会,并有江南最大的枢纽编组站;有沪昆、京广等四条公路国干线在此交叉通过,水路则内连湘、资、沅、澧四水,外接长江,直通海洋;空运有我国对外开放的17个航空口岸之一的长沙港,航线可直达全国的14个大中城市。四通八达的铁运、汽运、水运、空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使本区北连京、汉,南接穗、港,东联沪、宁,西通川、黔,在江南和全省地区经济布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天然条件。

3.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本区处于湘江中下游河谷盆地及低丘陵区,年平均气温为16~18℃,年平均降雨量在1400~1600毫米,全年无霜期为281~312天,土地肥沃,气候温湿,光照充足,在河谷盆地及低丘陵区,适种粮食及多种经济作物,东南部中高丘陵有发展林业的较好条件。

本区的农业生产历来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是全省重要的粮食、生猪、瓜果、蔬菜生产基地。1984年,本区乡村人口769.08万人,占全省乡村人口的18.14%,耕地面积816.18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6.14%;播种面积1895.8万亩,占全省播种面积的16.54%,粮食总产量1045428万斤,占全省粮食产量的20%,平均亩产769斤,为全省平均亩产的1.19倍;生猪年末存栏数477.36万头,占全省比重的20.43%,出栏数563.84万头,占全省比重的25.51%;农业总产值34亿元,占全省比重的19.93%。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和农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均分别高于本区的农业人口比重、耕地面积比重和播种面积比重。本区及邻近的洞庭湖区较为发达的农业,是本区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良好基础。

4.工业基础比较雄厚,是全省最大的工业基地

本区工业起步较早,煤、锰、铁等矿产开采,有色金属冶炼,陶瓷业、纺织业的生产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期间,本区是湖南的投资重点,工业投资占全省工业投资的57.82%,五年内,全省建成和部分建成的28个大、中型项目中,三市有20项,占71%。在这些大、中型企业的带动下,全区工业有了很快的发展。到1957年底,三市的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6705万元增加到6.56亿元,开始形成省内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中心,又经过20多年的建设,1984年,三市的工业产值达到86亿多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7.82%。其中机械、冶金、电子分别占全省同行业的52.85%、52.07%和52.82%,纺织、建材、化工分别占全国同行业的41.74%、40.59%和38.33%;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分别占全省的30.46%和34.57%;大、中型企业个数占全省的34%。成为工业布局基本合理,工业部门结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全省最大的工业基地,不少产品在全国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

5.文化、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优势

1983年,本区共有自然科学研究机构201个,占全省总数的73.63%。全区各类科技人员占全省的32.3%,平均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员数为167人,为全省98人的1.7倍。1984年,本区共有高等院校21所,占全省的48.84%;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占全省的64.95%。中等专业学校54所,占全省的45.76%;中专在校人数占全省的46.75%。

二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能源短缺,基础设施落后

冶金、机械、化工、建材四个部门是本区具有区际意义的工业主导部门,四个部门的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3.6%。这四个部门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能耗高,运量大。可是,本区的能源自给率低,1983年本区实际耗电28.85亿度,自发电量16.68亿度,仅占57.8%。电力、煤炭及炼焦、石油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26%、1.62%和0.14%。能源缺口大是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耗能多的有色冶炼企业开工率仅1/3,其他工厂有20%左右的生产能力不能发挥。交通运输方面,虽地理条件优越,但运力仍然严重不足。铁路负荷过重;公路主要干线通过能力已近饱和;主要港口码头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装备落后,且不配套;机场简陋,大型飞机不能起落。通信设施和手段落后,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制约着本区主导工业部门的发展,并影响到整个经济的搞活和对外开放的扩大。

2.三市工业布局自成体系,缺少综合规划、统筹安排

长、株、潭三市,地理位置毗连,经济社会联系密切,完全有必要进行综合规划、统筹安排。“一五”时期,比较重视三市的统筹安排:第一,注重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改建、扩建和新建了一批企业,如长沙纺织厂、湘潭电机厂、田心机车厂等大中型企业,较快地形成了生产能力。第二,注重利用铁路枢纽的优越条件布置重型大工业,株洲位处京广、浙赣、湘黔铁路的交会点,便配置了株洲洗煤厂、株洲冶炼厂等大运量的企业。第三,注意按照协作配套要求建立工业系列,如在湘潭电机厂边建了电线厂,利用株洲冶炼厂废气,建了化工厂等。第四,注意按三市的特点明确分工,长沙作为省会城市,是政治文化中心,其建设重点是科技、教育和轻纺工业,避免一般省会城市盲目搞重工业综合化的弊病;株洲是铁路交通枢纽,以有色冶金、机车制造和化工为其特色;湘潭以电工为重点。

1958年以后的20多年里,三市工业项目上的较多,发展较快,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多了。但是,三市在生产建设上都强调各自独立配套、自成体系,搞“大而全”“小而全”,从而造成盲目布点,重复建设。如省冶金部门在湘潭布点中型企业湘潭钢铁厂的同时,三市又各建一个小钢厂。三市已有相当规模的纺织工业能力,在纺织、印染过程中已建立起一定的生产协作关系后,又各搞自我配套平衡,重复新建棉、毛、化纤纺织工厂。此外,电视机厂、电扇厂、半导体厂、无线电厂、塑料厂等,三市都是重复设置,小批经营,既浪费了资金、产品又缺乏竞争能力。总之,没有充分利用三市工业的良好基础,没有分工协作、合理布局新的工业项目。

3.封闭型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阻隔了企业间、城市间、城乡间横向的经济联系

1983年三市市属以上的808个工业企业,分属于中央14个部、省27个厅(局)和专业公司、市局(办)等共64个“条条”,和中央部、省、市、区(县)、乡(镇、街)、村(居委会)六个层次的“块块”所有,条条块块都搞重复建设,造成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地区布局,使资金、物资、技术和人才不能合理流动和得到最佳结合。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交通运输部门的条块分割情况更为严重。1983年,长株潭经济区有货车近1.7万辆,约有一半的富余车辆,但是,由于“条条”“块块”之间互不开放和互不协作,互相争抢和把持货源,一方面相向空驶严重,另一方面又人为地加剧了一些线路上的紧张状态。造成了“运量不足”和“运力不足”并存的突出矛盾。公路客运的站运不分、相互封锁;水运的机构重叠、港航不分。这些都造成了运力结构的不合理和运力与运量的比例失调。

4.城市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工业“三废”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长期以来,三市的城市建设没有作为一个城市群体来进行统筹规划。其一,在建设项目上,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情况严重。三个城市职能分工不够明确,发展方向具有重叠性,既影响了各自特色的发挥,又未能形成相互取长补短的综合优势。其二,在生态环境上,工业“三废”污染严重。株洲市的清水塘地区,集中了污染严重的冶炼北工、氮肥、农药等厂,它虽处于株洲市的下游,但在湘潭市、长沙市的上游。三市污染源共达297个,约占湘江工业污染源的40%,使三市之间80千米的江段成为湘江水体污染最严重的江段。其三,在城市的延伸上,互相割据,框架拉得太大,从而拉大了三市之间的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经济距离,不利于城市群体的综合发展。

除上述问题外,传统行业的技术设备落后和资金不足。也是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三 战略地位

对于长株潭经济区的战略地位,要从湖南省、华中区和全国三个地域层次的经济总体布局来认识。从湖南省经济分布的现状来看,在客观上存在着以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城市群体为中心的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地区,以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为中心的中间地区,和以怀化市、吉首市、永州市等为中心的边远地区,构成三个圈层和三级梯度,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由核心地区向边远地区逐步推进的基本趋势。因此,把长株潭经济区建设好,可以有效地推动和加速全省经济发展和繁荣。从华中地区来看,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史上素称“九省通衢”的武汉市的地位已经改变;华中区的北部郑州、洛阳、平顶山城市群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增长;华中区的南部长、株、潭三市已经形成一个城市经济联合体,其经济实力相当于南京市。因此,华中地区的联合就不应是以武汉市一个城市为中心,而应当是把以武汉为核心的武汉、郑洛平、长株潭三个支撑点视为中心。所以,长株潭城市群在华中地区经济网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全国地区经济的总体布局来看,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江南腹地,是上海、重庆、广州、武汉等东、西、南、北四大中心城市经济辐射交汇之点,是华中区域和华南开放区域的结合部,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重点由东部地带向西南部地带实行重大战略转移时,中间地带南部支援开发西部边远地区的强大支点和基地,在全国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交通要道为依托的经济区网络中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 战略目标

依据长株潭城市群在湖南和全国所处的战略地位,总的战略目标应该是:把本区建设成为依托三市、服务全省、联结四方、面向全国、进入世界的综合型、开放式、网络状的经济区。

其一,应把长、株、潭三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全省和华中地区南部最强大的工业基地。要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推动三市企业的改组、联合,逐步使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合理化,建立经济区内以优势产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群,大大增强三市工业基地的作用。

其二,必须发挥三市以服务对内和对外开放为重点的城市群体多功能的中心作用,使本区成为全省利用外资,引进、消化、转移先进技术的基地;成为全省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重要的金融市场和经济信息中心,成为培训科技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向全省提供咨询服务的基地;成为我国江南腹地的经济枢纽。

其三,为了发挥长株潭经济区在全省、全国的战略作用,其经济发展速度应高于全省其他地区,提前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战略目标,以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成为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到20世纪末,应把本区建成产业结构和布局合理,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环境良好,外拓力强的核心地区。

五 经济发展方向

1.重工业和轻工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重的同时,加速轻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发展

本区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特点是什么呢?从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来看,1984年,区内工业产值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71.84%,农业产值占28.16%,工业居主导地位;从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来看,1984年,区内重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7.32%,轻工业占42.68%,重工业占主导地位;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来看,新兴产业还刚刚起步,传统产业占绝对优势。本区战略重点的选择,如果不顾产业结构的这些特点,只着眼于能源、交通、资金和污染等压力,便降低以重工业为主体的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把发展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摆在突出的和中心的地位,显然是不恰当的。第一,这种选择离开了现有的以冶金和机械、化工、建材工业为主体的重工业优势;第二,能源交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重工业的发展;第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原材料的需求量将会有较大增长;第四,“七五”期间以至更长的时间里,传统产业仍将是本区国民经济的主体。正确的选择应当是:第一,在主要依靠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改建扩建,以继续发挥重工业优势的同时,加快轻工业的发展;在提高和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并把开发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第二,在保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稳定协调发展的条件下,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引起的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着重调整农轻重内部各自的结构,使本区多层次的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合理化。

2.重点发展具有区际意义的工业部门,进一步发挥长株潭经济区的工业基地作用

工业的发展要从全省和全国的总体布局出发,按照社会主义劳动地域分工的原则,对于那些可以充分利用本区的优势,其产品除供本区的需要外,并有部分或大部分供销国内外广大市场的工业部门,应重点发展。

第一是机械、电子工业。机械、电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技术装备部门,也是本区的优势部门。1984年本区机械工业产值占全省机械工业总产值的52.84%,且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发挥本区机械工业的优势,要继续调整服务方向和产品结构,围绕加快能源开发和节约的需要,大力加强电工设备和采矿设备生产的发展,如电器、电机、电线电缆、高压电瓷、矿山电动轮自卸车和大型工矿电机车等;围绕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着重发展铁路机车、货车、客车、轻型汽车、汽车配件和起重设备等;围绕机械电子工业自身技术改造和技术发展的需要,调整机床工业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数控、精密、高效机床和拉床、锯床新品种等。1985年全区电子工业产值已占全省电子工业总产值的60%,是湖南省电子工业最集中的地区。当前,就电子工业的基础条件来看,在全国虽居中等水平,但本区电子科研的实力雄厚,国防科技大学的电子科研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成功地研制了具有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银河亿次电子计算机、银河全数字仿真及超级小型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大学等院校和三市的电子研究所,也都具有较强的实力。应当集中科技优势力量,实行科研与生产结合,重点发展和开发微型计算机和外部设备,广播电视产品和电子元器件,加强现代化通信设备的开发和生产,把长株潭经济区建设成中南地区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科研实验基地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基地。

第二是原材料工业。冶金、建材、化工等基础工业,是本区的优势行业,1984年,其产值分别占全省同行业产值的52%、41%和38%。发挥这些行业的优势,主要是利用现有基础,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短线产品的生产能力,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搞好综合利用。要在较大幅度地增加生铁、钢产量的同时,着重发展小型线材、金属制品、铁合金产品等;有色冶金工业要重点发展硬质合金、铝、电铜、电铝、锌品等。建材工业主要发展平板玻璃、高标号水泥、工业陶瓷等,大力发展和开发新型轻质、高强度、多功能的建筑材料生产。化学工业着重发展烧碱、纯碱、硫酸、乙烯等基本化工原料,继续发展具有传统优势的染料、油漆、农药等产品,大力开发在轻工、纺织、电子、建材、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的精细化工产品。

第三是消费品工业。本区消费品工业应着重发展食品、纺织、服装、耐用消费品、日用陶瓷、工艺品工业。要在发展日用生活必需品生产的同时,把主要力量放在求质、求新上,大力增加名优产品、适销对路产品和中高档产品,积极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把本区整个消费工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本区食品工业在全省食品工业中的比重虽然不大,但本区的农业资源丰富,食品工业发展的潜力很大。要积极生产各种方便食品和名优特食品,重点发展啤酒、饮料、名烟等市场短线产品。全区纺织工业拥有较大的优势,纺织服装工业,要适应国内市场和出口的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更新品种,增加花色,重点发展麻纺、化纤制品。耐用消费品工业,重点发展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生产;积极发展中高档成套家具和厨房用具。陶瓷工业要增加细瓷和成套瓷的比重,开拓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出口。同时积极发展湘绣、羽绒、烟花鞭炮等传统的工艺美术工业产品。

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的程度,决定着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提供各种经济、技术服务的能力、质量和效率。因此,必须把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作为本区一个战略重点。要大力发展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内外贸易,积极开展跨地区的商业联合、工贸联合、农贸联合,使本区成为全省、江南以至全国各地进行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基地。要充分重视发展金融业,建立资金市场,逐步形成面向全省的金融中心。要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逐步形成能够提供软件设计、科技开发、企业管理、商业技术、工程承包、人才交流、环境保护以及会计、法律等,多门类、多层次的咨询服务行业,使本区成为江南的经济、技术信息的一个重要中心。要加速发展旅游业,扩大旅游网络。还必须积极发展邮电通信业、仓储业、运输业、装卸业和城市其他公用事业,较快地改变城市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状况。

4.加快发展农业,建立强大的副食品和外贸生产基地

本区农业是以粮、猪为主的农业。1983年,本区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1/5,平均亩产为全省平均亩产的1.22倍,人均产量1210斤;生猪年末存栏数占全省比重也是1/5,人均饲养量为0.92头。但林业、渔业的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2.63%和1.19%,水产品、牛奶、水果,人平均分别只有8斤、6斤、3斤。因此,必须适应城市、工业和外贸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一是,要继续保证粮、猪的稳定增产,提高质量,改善粮食结构,发展饲料工业,促进饲养业的全面发展;二是,根据各地距城市的远近、土壤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立强大的蔬菜、水产品、水果、牛奶、食用菌等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外贸生产基地。要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的经济技术优势,加强对农业的支援,提高农业经济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水平。

六 三市的性质、分工和发展方向

长沙市是湖南省会和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从秦汉起,长沙即为包括湖南省主要地区在内的长沙郡、长沙国的郡治、国都,迄今一直是湖南省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全省的文化中心,南宋朱熹创办的岳麓书院是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目前,全市有高等学校18所,中等专业学校34所,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29个,全省的科技情报机构也集中在长沙。此外,长沙市还是湖南的贸易、金融中心和轻纺、机械电子工业基地。

株洲市是以有色冶金、铁路机械、重化工和建材等工业为主体的中等工业城市。1984年,株洲市以机械、冶金、化工、建材为主体的重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3%。占市区工业总产值的81.4%。株洲市也是我国江南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京广、浙赣、湘黔在此交会。

湘潭市是由一个古老的米市发展成为以电工为特色,以机械、冶金、纺织工业为主体的中等工业城市。1984年,电工厂66家,初步形成了以电器、电机、电材为主,系列比较齐全的电工产业群,总产值达37259万元,是全国第六个低压电器生产基地,赢得了“江南电工城”之称。该市拥有全省最大的棉纺厂和钢铁厂,亦有“钢城”“纺城”之称。

城市性质是城市分工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的依据。长沙市今后的各项建设,应以省会中心城市的作用为出发点,首先要保证全省性的政治、文化和贸易等活动的需要,省党政机关开展工作的需要,各地、市到省工作的需要。为此,要相应地加强市政公用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增建文化活动场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长沙市今后工业发展的方针应是:第一,为省会服务。长沙市城市非农业人口,1985年已经达到95.92万人,其中收入高的职工、科技人员的比例大,流动人口多,对工业品需要的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而当前这些方面的产品还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必须加强食品、服装、纺织、日用化学、家用电器以及印刷、文化用品等多项工业的发展;第二,积极发展现有的优势行业,包括汽车配件、金属切削机床、工业泵、矿山设备等机械产品,荣获国家质量奖和畅销国内外的陶瓷产品,具有多年历史的湘绣等工艺品;第三,应特别重视利用长沙强大的科研力量,大力发展和开发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铬板、微处理机、小型计算机等电子产品,开发激光、光导通信、信息技术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光导纤维生产基地;第四,对现有耗能高、运量大、占地多、污染重的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要进行重点改造并严格控制其发展。

株洲市要围绕发挥铁路交通枢纽和重工业基地的作用,重点发展以有色冶金、化工、建材为主体的基础工业原材料生产和以电力机车、铁路货车车辆、油罐车、摩托车、汽车配件、起重设备等交通机械商品;同时,要大力发展以麻纺、陶瓷、烟花、皮革为主体的轻纺工业,并成为全省的一个重要的出口商品基地;适应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的需要,要做出较大努力来发展仓储业、运输业、装卸业、邮电通信业、商业、服务业以及金融、信息业,使工业、商业、服务业和对外贸易有一个全面的发展,改变第三产业严重落后的状况,做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互促进。

湘潭市应发展作为“江南电工城”的特色和发挥黑色冶金工业基地的作用。机电工业要开发机电组合成套设备为主的新型优势产品,黑色冶金工业重点发展线材、小型材和锰系列铁合金、铝铁合金等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的产品;同时要加强作为湖南省纺织印染中心的建设,大力发展皮革、日用玻璃等轻工业优势产品和啤酒等食品工业;要适应城乡建设发展的需要,扩大高标号水泥等建材的生产能力,积极开发和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应根据三市不同的性质、特点、生产基础和分工协作条件,确定各自的文化科技发展方向。长沙市应进一步加强全省性的科技情报中心和技术储备基地建设,重点设置和发展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科研机构、尖端性的科学试验中心;株洲市和湘潭市应配置和积极发展与两市工业有关的、技术协作条件较好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如机械、纺织、建工、轻工等工业院校。

七 城镇体系的布局与调整

城镇布局与生产力布局特别是与工业交通布局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生产力布局决定城镇布局,而城镇布局是否合理,又直接影响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搞好长株潭经济区的城镇布局是本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综合性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任务。

1.长株潭城市群体的总体布局

长株潭城市群的总体布局,一方面它类似一个分散布局的特大城市的总体布局。由于三市紧邻,各方面的联系十分紧密,对于它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和发展方向,工业布局、交通与道路系统,区域环境及城市间小城镇的规模和发展方向等,都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合理布置;另一方面,它是由三个独立的城市组成的城市群体,其总体布局又是不同于单一城市的分散布局。各个城市规模的发展是相向还是相背?各个城市自身的用地结构和用地安排,既应服从城市群总体布局的要求,又必须以各自城市的性质、功能、城市基础和发展条件为依据。具体来说,有两种基本方案可供选择:

第一种方案,三市用地相向连片发展,逐渐变城市群体结构为单一特大城市。这种方案的好处是:第一,现在三市已经向交界处竞相布置项目,有逐步靠拢的趋势,有部分基础设施可供利用;第二,变成单一的城市,便于统一管理。但是,这种方案的主要弊端是:第一,城市骨架拉的太大,既在城市建设投资上造成巨大的浪费,又使生产和生活有许多不便。第二,根据三市城市人口的预测,到2000年,城市人口将增加到275万人左右,如果采取相向连片布局模式,必将带来一些特大城市所共有的如交通、住房紧张、环境质量下降等弊端以及其他社会问题。

第二种方案,仍取“三足鼎立”组团布局模式。根据三市的客观条件、原有基础和发展方向,采取以三市市区为中心,以铁路和公路干线为联结轴线,以农田和绿化带为间隔的多中心分散布局。三市的主体部分实行集中布局,每一个城市都以其主体部分为核心,以经济区统一规划的工业布局和交通布局为依据,以原有建设条件好的工业点、镇为基础,建立若干个与城市主体部分交通联系便捷的工业和文教片区,采取“一城多片”组团式布局。易家湾位于三市交界点,又有昭山濒临湘江的自然景观,可以把它建设成为城市群体的风景旅游区和森林保护区。这样,对于城市群体的工业布局、交通运输布局、城镇布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布点,形成综合优势。同时,在城市群体总体布局上,仍然采取“三足鼎立”的结构形式,又能避免集中连片式布局的某些弊端,从而做到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本区城镇规划以第二个方案作为基点较好。

2.控制长沙市中心区的人口规模,适当发展株洲和湘潭市,积极发展几个小城市

1949年长沙市非农业人口34.42万人,1985年达95.92万人,增长1.8倍,年平均递增率为28.8%,近五年来,城市人口递增速度达34.3‰。按年递增率28.9‰推算,2000年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47万人。如果按34.3‰的年递增率推算,到2000年人口规模将达到159万人。为了避免中心城区人口过渡膨胀,应采取控制措施。株洲和湘潭市的骨架较大,建成区内各有插花地数百公顷可资利用,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一些新的占地较多的工业项目、教育和科研单位,可适当分散到湘潭、株洲二市。

要把地理位置适中、城建条件较好的几个城镇,建设成为次级区域经济中心。一是醴陵市,位于三市的东部,距株洲市45千米,浙赣铁路干线和醴茶、醴浏地方铁路线,106公路和320公路国干道在此交会,沟通湘、赣两省的重要水道——湘江支流渌江穿过市区,是湘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联结湘、赣两省的纽带城市,是全国陶瓷八大产区之一,素有“瓷都”之称。该市按其用地条件人口规模可发展到15万~20万人,城市性质是湘东物资集散中心和以陶瓷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二是湘乡县城,位于三市的西部,湘黔铁路和320干道由此通过,现有大、中型企业如铝厂、铁合金厂、水泥厂、啤酒厂,用地、用水、电路条件好,适宜于大工业布点,可以升级为市,人口规模可发展到10万~15万人,城市性质可定为以冶金、建材、食品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三是宁乡县城,位于三市的北路,距长沙市42千米,是长常公路的咽喉,与湘东地区、洞庭湖腹地以及湘西区域的联系都较便捷,工业以机械、轻工为主体,农副产品资源丰富,除粮食外,生猪和茶叶是两大优势,伪水环绕县城,地下水资源丰富,城市用地、用水条件好,近期可升级为市,发展成为长沙市分流的,以机械、轻工、食品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人口规模可规划为10万~15万人。

3.积极促进县城和重要建制镇的发展

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是城乡之间联系的纽带。加强本区的县城建设,有利于区域城乡人口的合理布局,控制长、株、潭三市人口规模,逐步形成以长株潭城市群体为核心的城乡结合的经济网络,实现城乡一体化。在县城以下,分布着数量众多,规模不等的县属建制镇和集镇。这些农村集镇,是农村发展工商业的主要阵地,农村一定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在促进其普遍发展的基础上,要重点发展区域中心的建制镇,有步骤地进行一些必要的城镇建设,更好地发挥地方中心镇的作用。

这样,逐步形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中心、以县城为纽带、以建制镇为基层环节的,相互之间有着一定职能分工、城乡结合、多层次的区域经济网络和城镇网络。

八 建立开放型的经济区网络

城市经济区就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交通要道为依托,依据商品经济的紧密联系和城市经济辐射的范围,形成的区域经济网络。建立经济区,就是要组织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形成四通八达的经济网络。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中心的经济区网络,其基本构成应当是:以企业联合为基础,以行业性的联合为骨架,以资金横向融通为纽带,以城市群体的联合为主导。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经济区的各种经济网络系统都必须以企业的联合为基础。本区是湖南省最大的工业基地,积极引导和推动以名牌优质产品为“龙头”的专业化协作的企业联合和以资金、原材料、厂房、设备、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为内容的企业联合,以本区的名优产品、支柱产业为对象,或以外贸出口为目标,组建各种企业经济联合体,逐步形成经济区开放式的工业生产协作网络;本区也是湖南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最发达的区域,从区域城乡商品经济的特点出发,以商品购销为主要内容,以独立经营的企业为基础,积极促进工商、商商之间的联营,农商联营以及主要产品和主要市场的联合经营,逐步形成区内外结合、城乡结合的流通网络;本区是江南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公路运输和水上运输也都比较发达,积极组织公路、铁路、水运以及空运的联运,和陆运、水陆运输企业的联合,逐步形成经济区水、陆、空立体交叉型的综合运输网络;本区拥有比较雄厚的智力资源,积极促进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之间的联合,科研单位之间、科研与教学单位之间的联合,发展科研生产联合体,发展技术型、知识型联合体,逐步形成经济区的科研生产结合、多学科结合和城乡结合的技术开发网络,等等。

行业主管部门要维护企业横向联合的自主权,要在企业横向联合中发挥引导、促进和服务的作用。三市已经建立的几个行业联席会议或协作会议,开始显示它的作用,但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尚未建立联合的行业,应当以行业联合会、协会或协作会议等形式,逐步组建经济区的行业性联合体。行业联合体不是经济实体,不同于企业联合体。但是,这种打破条块分割的行业性联合组织,可以共同制定区域的行业经济技术发展战略和行业规划,为企业的联合指明方向和重点,避免企业联合的盲目性和重复建设;共同调整有关政策,改革有关体制,为企业的联合消除障碍;共同为企业联合提供信息,牵线搭桥,协调和解决联合中的矛盾;共同按照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经济技术的合理性,为企业联合组织可行性论证;共同总结和传播企业联合的经验等,在维护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促进企业横向经济联合健康发展。

资金的横向融通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血液、横向经济联合的纽带。各种横向的经济联合,必须有信贷的参与和各种金融企业的联合支持,必须在国家控制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贷款额度内,允许金融企业跨地区、跨部门的横向经济联合组织发放固定资产贷款,允许跨地区、跨专业组织银团联合投资、联合贷款、联合租赁,允许经济联合组织签发的商品票据,经过付款企业或有关银行承兑后,可以跨地区、跨专业向金融机构办理贴现,等等。否则,各种跨地区、跨部门的经济联合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在本区已经形成的开放型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横向资金融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跨专业的资金融通网络,组织跨地区、跨专业的金融信托投资公司银团,运用多种信用形式,逐步形成面向全省的金融中心、资金市场和金融网络,充分发挥资金融通在横向经济联系中的纽带作用。

中心城市是各种商品经济活动的中心,是多层次经济网络的依托。加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联合,对于形成本区的各种经济网络系统起着主导和枢纽作用:(1)可以打破条块分割,联合制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把区域规划和行业规划结合起来,把城镇体系的调整、布局与区域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交通运输布局结合起来。(2)能够对本区的基本情况、特点和优势共同做出科学的论证和综合分析,促进行业联合体的形成和发展,发挥行业性联合体为企业横向联合的服务作用。(3)可以引导企业联合按照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发挥本地区的综合优势,合理地开发本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的改善。(4)有利于改变城市的“大而全”和企业的“小而全”状况,促进区域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和商品、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的合理流动,加速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5)有利于逐步实现政企职责分开,促进三市政府自身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经济职能的转变。

九 几点建议

(1)健全经济区领导体制,加强办事机构。城市经济联合体和经济区不是一级行政层次,不是一个新的块块。但是,逐步建立跨城市、跨部门、城乡结合的经济区网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规划,不仅涉及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还涉及省内的各个有关部门。各种矛盾相当复杂。必须建立一个具有很高权威性的综合协调机构,以便协调城市间、部门与城市间、部门间的关系,使横向经济联合能够健康地发展,区域规划更好地反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客观要求。为此:第一,在进一步健全经济区联合体的决策机构——市长联席会议制度的同时,建立一个由三市分管这项工作的副市长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联合办公室负责人等组成的协调委员会,作为经济区联合体协调会议的执行机构,联合体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由协调委员会处理。第二,加强常设办事机构——规划联合办公室的工作。考虑到常设办事机构工作的连续性,办公室应设立一名联合体常务秘书长,由省计委选派一名处长担任,由坐庄城市的一名计委副主任担任副秘书长。省计委应派两名工作人员、三市计委各派一名工作人员参加办公室工作和固定一名得力干部担任联络员。第三,由于城市经济区的组建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需要边实践、边探索,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咨询机构,暂时可由省社会科学院的长株潭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作为经济区联合体的研究室,承担此项任务。

(2)积极促进和推动经济区的横向经济联合,对已经出现的各种新型横向经济联合的形式认真总结,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加以引导,逐步提高。从本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现状出发,根据专业化协作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联合的重点应是:①以名优新产品为“龙头”,大中型企业为骨干,联合组织专业化生产,发展系列产品,搞好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②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兴产业,联合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并组织消化、吸收、翻版、创新;③在企业和教学、科研单位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各种生产、科研、教学联合体;④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联购、联销、发展工商、商商、农商联合,发展工贸、技贸、农贸联合,扩大外贸产品的生产,联合向外开拓市场;⑤进一步发展金融联合和横向资金融通,逐步形成面向全省的金融中心和资金市场;⑥联合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加强经济区的科技、经济信息交流;⑦联合发展交通、通信,加强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咨询服务事业。

(3)进一步开展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研究,共同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现在,长株潭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为制定本区规划已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株洲市和长沙市已经制定本市的(包括所辖县)长期规划,三市城市规划的修订工作也已开始。应当在这个基础上,对于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开展研究和做出论证,先重点抓好对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重大的专业规划,例如区域的城镇规划、综合交流运输规划、工业合理布局规划、湘潭市长期发展规划、建设电子工业基地和电工基地规划等,待条件基本具备时,再制定经济区的总体长远发展规划。

(4)联合制定鼓励经济区内横向经济联合的互惠办法。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区内各种横向经济联合,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共同制定出优惠的办法。例如,对联合开发或共同受益的重大建设项目,三市可组织跨专业银团贷款,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开展技术转让、产品扩散和工程招标等方面的经济技术联合和协作时,在同等的条件下,应优先安排给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对列入国家计划的区内的重大经济联合项目,在征用土地、建筑施工、物资供应等方面,项目所在地应提供方便,酌情给予优惠;区内各成员联合协作项目投产后增产的原辅材料、技术装备和工艺装备等,应优先满足区内各成员的需要;区内优先转让科研成果和软件技术时,收费要给予适当优惠;对于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引、复制、创新等要互相提供方便,积极开展联合协作,在安排项目上做到优先,在利益上给予优惠;区内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科研院所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统筹安排代培短缺人才,代培费用应适当优惠等。


[1] 原载《经济区理论与应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