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确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早在80年代初期,大概是林若当省委书记的时候,省委召开理论务虚会。在会上,广东著名的经济学家卓炯就提出了商品经济的概念。1989年2月,我主持成立了一个叫广东经济学家、企业家联谊会,为推进改革做了一些理论探讨的工作,很多经济学家都参加我们的联谊会。“政治风波”之后,全国是万马齐喑,但广东经济理论界在私底下做了一些讨论,我们联谊会就提出来要搞市场经济。
1990年11月,根据陈锦华同志的指示,江春泽找了一批研究西方经济和苏东经济的专家,我忘了是在国务院二招还是京西宾馆,[2]召开了一个计划与市场的小型座谈会。参会人员不多,大概二三十人左右,基本上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构的专家,地方体改委好像只有我和迟福林,我把联谊会主张搞市场经济的意见带到了会上。那个时候,苏联内部的各加盟共和国已经开始闹独立了。因此,在这个会上,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苏联出现的问题,不是因为搞了市场经济,而是因为一直在搞计划经济。苏联的国有制几乎是百分之百,但也挽救不了社会主义。会上,还讲到德国在二战期间希特勒搞计划经济的情况,得出统制经济并不是天然跟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观点。
1992年的4月中旬,陈锦华召集5省体改委的负责人,在石油部招待所又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主要是想听听地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提法的意见。广东是我,江苏是陈鸿昌,还有山东、辽宁和四川省体改委的领导,这次会没有中央的单位参加。在会上,我提出一个观点:“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不要戴帽子,叫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锦华同志自始至终都参加了会议,听了我们的发言。我听说,会后,锦华同志给江泽民、李鹏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建议:“今后应当明确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你看,他们还是没有采纳我的意见。
9月,十四大之前,由童大林推动,在《经济日报》上办了一个市场经济论坛。当时,是《经济日报》的总编范敬宜来主持这个事的,他后来去了《人民日报》当总编;具体操办的是评论部主任冯并。当时,我们在中国世界观察研究所举办会议,参会的都是一些老同志,像项南、童大林、朱厚泽、吴明瑜、杜导正,年轻一辈的就是我了。每个礼拜出一期讨论的成果,我的文章题目叫《市场经济能够振兴社会主义》,登在11月9日的《经济日报》上,我就是主张不要给市场经济戴帽子。直到现在,我也是这个主张,我不赞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
我认为,市场经济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经济运行的方式,它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创造更多的物质基础,而不能把它区别为社会主义或是资本主义的。关于这一点,现在的理论仍旧混淆不清。社会主义是什么?就是物质基础丰富了,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了,能够做到比较公平的分配,比较公正地面对老百姓,让全体人民充分自由地发展。给市场经济戴上社会主义的帽子,往往会导致所有制问题上的混乱。比如说,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究竟要占多少,才能算是社会主义?是60%,还是70%?低于多少,就变成了资本主义?本来,这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根本不是所有制的问题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