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迫在眉睫的现实抉择与制定《共同纲领》问题的提出
从1947年12月中央扩大会议,到1948年9月政治局扩大会议,建立新中国虽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总体上说还只是进入着手研究和准备工作阶段,还没有来得及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
这一点,我们从当时中共中央关于是否要很快建立全国性的革命的中央政府的讨论中可以看出。
1947年春夏之交,林彪发电报给毛泽东,提出考虑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毛泽东在7月25日回电林彪说:“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时机尚未成熟,在第二年作战再歼敌100个旅左右,攻占中长、北宁大部,平绥、同蒲全部,并向长江流域发展,全国人民更加同情我党之时,可以考虑此问题。”[42]
在十二月会议上,有些同志又提出建立革命的中央民主联合政府问题,毛泽东说:“关于宪法,近期内不会颁布,过早颁布也是不利的,但目前应该着手研究。关于组织革命的中央政府,现在暂不考虑,要等到蒋介石更困难,我们取得更大的胜利的时候,至少在平绥路打通以后再考虑这个问题。”[43]因此,会议决定:组织革命的中央政府的时机目前尚未成熟,须待我军取得更大胜利,然后考虑此项问题,颁布宪法更是将来的问题。[44]
到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建立革命的中央政府问题才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毛泽东在会上说:“中央政府的问题,十二月会议只是想到了它,这次会议就必须作为议事日程来讨论。”[45]
在1948年9月之前,建立新中国之所以还没有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是因为那时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还没有进行,蒋介石还有将近300万军队。用周恩来的话说,“我们才四分天下有其一”。[46]胜利的前景是确定了的,但革命胜利的完全取得,当时估计还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1947年2月,毛泽东曾估计过:“革命胜利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少则三年到五年,多则十年到十五年。”[47]半年之后,毛泽东又说:“对蒋介石的斗争计划用五年时间来解决,现在不公开讲出来,还是要准备长期斗争。”[48]
到1948年9月政治局会议时,中国共产党还是估计“大约五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国民党”。毛泽东对公开宣传“五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国民党”会不会“被说成是五年胜利”还表示担忧。他说:“这固然有好处,原则上我不反对,但用什么方式讲,怎么讲,还得考虑。”他特意叮嘱:“这里有一个‘大约’,一个‘左右’,还有‘根本上’。这些形容词不能去掉,去掉一个都不行。”毛泽东还表示:“我现在倾向于讲困难一些,像‘八一’社论上那样的提法。”[49]
毛泽东所说的“八一”社论是指1948年8月1日《人民日报》刊载的新华社社论《人民解放战争两周年的总结和第三年的任务》。社论对革命胜利的时间表是这样预计的:“中国人民还必须准备继续作几年的艰苦奋斗,至少还要准备拿三、四年时间去作这种艰苦斗争,才能最后解放全中国,并在民主基础上统一全中国。”[50]
这篇社论的时间是1948年8月,如果按照“还必须准备继续作几年的艰苦奋斗,至少还要准备拿三、四年时间去作这种艰苦斗争”的估计,至少要到1951年才能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然而,时局发展的迅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正如当时的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感叹的那样:“时局发展得如此迅速,几个月等于过去多少年。”[51]
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结束3天后,华东野战军遵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于16日发起了济南战役。原来预计“争取一个月左右打完,但是必须准备打两个月至三个月”[52]的这场规模前所未有的攻坚战,结果只用了8天的时间,就全歼国民党守军10万余人,济南宣告解放。
济南战役的迅速胜利,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和国际舆论界引起了巨大震动。美联社评论说:“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53]
形势的发展确像美联社的评论那样。济南战役拉开了战略大决战的序幕。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相继进行了辽沈、平津、淮海等三大战役,仅仅用了4个月零19天的时间,就歼灭国民党军队173个师(旅),共154万多人,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谱写了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壮丽篇章。
三大战役的胜利如此迅猛,大大缩短了革命胜利的进程。
毛泽东再一次显示了他非凡的预见。1948年11月11日,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淮海战役还在进行,毛泽东就提出:“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估计及任务,因为九、十两月的伟大胜利,已经显得是落后了。这一任务的完成,大概只需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即可达到了。”[54]
五天之后,《人民日报》以中共中央负责人评论中国军事形势的形式公开向海内外宣称:“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从现时起只需一年左右时间。”[55]
中国革命胜利到来的速度如此之快,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由此也使得建立新中国这个本来还处于研究准备阶段的问题骤然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如果说,1948年9月政治局会议以前,建立新中国还是处于理论构想和准备阶段的话,那么,三大战役胜利以后,建立新中国就要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了。“中国的议事日程,到今日不再仅是新民主主义‘是什么’的问题,而且是新民主主义‘怎样做’的问题。”[56]
国不可一日无政府。国民党政府即将垮台,新政权需要立即建立。“建立新的政权,自然要创造法律、法令、规章、制度。我们把旧的打碎了,一定要建立新的,否则就是无政府主义。如果没有法律、法令、规章、制度,那新的秩序怎样维持呢?”[57]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翻身得解放的中国人民,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社会、新国家?将从何处着手建设自己的新国家、新社会?
这些问题,过去还只是议论、探讨,现在却要马上作出具体的规划了。
建造一座大厦,先要绘出大厦的图纸。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新的社会,更是需要先勾画出一个建国纲领。这个纲领实际上是新中国的制度设计,它要解决的是: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既保障人民民主与权利,又有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并保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获得发展。否则,新国家无法起步。
尽管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对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有过一系列的构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就是现成的。
首先,把这些构想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建国纲领,还需要具体化。其次,这些构想毕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新中国将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族人民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政权,新中国的建国纲领不能等同于中国共产党的党纲。当时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的问题上,虽然在总体上也都赞成中共的建国主张,但在一些问题上也还有自己的想法,还需要经过充分协商,达成共识。中共提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叫代表各阶级各阶层性的各方面拿出他们自己需要的政治主张和具体方案来,讨论出一个‘衷于一是’的政治纲领”。[58]这样一个民主建国纲领,需要各党派、各阶层人士共同协商、共同制定、共同执行。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后来之所以叫“共同纲领”,其含义大概也就在于此吧。
“政治协商会议最中心的一项任务是《共同纲领》或叫和平建国纲领。”“共同纲领等于轨道,也可说是一种法,无轨道,无法,就不能行,无所遵。宪政时期国家根本大法当然是宪法,但在这过渡时期,要有一短时期的法,《共同纲领》就成为必要。一党执政要有法,各党参加政府更需要共同遵守的轨道或法,不然意见不一,不能做事。”[59]张申府的这段话虽然是在1946年的旧政协会议上说的,但是也道出了多党合作的联合政府为什么必须要制定一个《共同纲领》的基本道理。
因此,制定一个凝聚各党派、各阶层人士和全国各族人民共识,使各方面意见最大限度地“衷于一是”,能够共同遵循的民主建国的《共同纲领》,就成为建立新中国的当务之急。
制定《共同纲领》的问题,在中共中央发起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时就提出来了。1948年5月1日,毛泽东致电民革主席李济深和民盟负责人沈钧儒,征求召开新政协的意见,电报说:“在目前形势下,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并拟订民主政府的施政纲领,业已成为必要,时机亦已成熟。国内广大民主人士业已有了此种要求,想必二兄必有同感。但欲实现这一步骤,必须先邀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一个会议。在这个会议上,讨论并决定上述问题。此项会议似宜定名为政治协商会议。”[60]
毛泽东在电报中说的“拟订民主政府的施政纲领”实际上就是后来的《共同纲领》。但这时还只是提出想法,还没有提上工作日程。
根据笔者现在查阅到的材料,正式提出“共同纲领”这个概念并把《共同纲领》提到工作日程,是在1948年10月。这年10月6日,中共中央电告高岗并东北局,“新政协须通过共同纲领”,并要求高岗他们向已到哈尔滨的民主人士征询“对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有何意见”。[61]
这份电文,也是目前笔者看到的正式提出《共同纲领》问题最早的文献。
这标志着《共同纲领》的制定正式进入酝酿和起草阶段。
[1] 《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2]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7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111页。
[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72页。
[4] 《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614页。
[5] 《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3页。
[6] 《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9页。
[7] 《对中国革命新高潮的说明》,《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9、221页。
[8] 金冲及:《五十年变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18页。
[9]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页。
[10] 《在杨家沟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333页。
[11] 《毛泽东在小河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7年7月21日)。
[12] 莫如俭:《中国留美学生政治意见测验统计》,《观察》第4卷第20期,1948年7月17日。
[13] 《在杨家沟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328页。
[14]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56—1257页。
[15]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57页。
[16] 《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37页。
[17]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颁布解放军口号的训令》(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551页。
[18] 《在杨家沟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333页。
[19]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43、1244页。
[20] 《在杨家沟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328—329页。
[21]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57页。
[22]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6、1253、1255页。
[23]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的结论》(1947年12月28日)。
[24] 《英报论中国》,《观察》第5卷第16期,1948年12月11日。
[25] 马叙伦:《读了中共“五一”口号以后》(1948年5月),石光树编《迎来曙光的盛会——新政治协商会议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93页。
[26] 《“五一”劳动节口号》,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146页。
[27] 马叙伦:《读了中共“五一”口号以后》(1948年5月),石光树编《迎来曙光的盛会——新政治协商会议亲历记》,第94页。
[28] 《周恩来在新政协第一次党组会上的讲话》(1949年9月15日)。
[29] 《在港各界民主人士冯裕芳、柳亚子、茅盾等125人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的声明》,《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第180、181页。
[30] 《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李济深等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的通电》,《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第151页。
[31] 《在港各界民主人士冯裕芳、柳亚子、茅盾等125人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的声明》,《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第181页。
[32] 《中共中央致香港分局及潘汉年电》(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801页。
[33] 《周恩来在新政协第一次党组会上的讲话》(1949年9月15日)。
[34]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复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李济深等电》,《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第150页。
[35] 《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第801页。
[36] 关于接送民主人士进解放区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当年由中共中央派往香港接送民主人士的钱之光在其《接送民主人士进解放区参加新政协》一文中有详细的回忆。见石光树编《迎来曙光的盛会——新政治协商会议亲历记》,第43—55页。
[37]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2页。
[38] 《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8年9月13日)。
[39]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135、136页。
[40]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139页。
[41]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140、136页。
[42]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04页。
[43] 《在杨家沟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335—336页。
[44]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04页。
[45]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136页。
[46] 《周恩来在杨家沟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47年12月26日)。
[47] 《对中国革命新高潮的说明》,《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223页。
[48] 《在小河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267页。
[49]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143、144页。
[50] 《人民日报》1948年8月1日。
[51] 《习仲勋在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12月4日),《哈尔滨日报》1949年1月15日。
[52] 《中央军委致许世友并告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1948年9月11日)。
[53] 转引自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8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865页。
[54] 《再有一年左右时间即可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193—194页。
[55] 《人民日报》1948年11月16日。
[56] 《中国民主促进会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的宣言》(1948年5月),《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第161页。
[57] 《董必武在华北解放区人民政权研究会上的讲话》(1948年10月6日)。
[58] 石光树编《迎来曙光的盛会——新政治协商会议亲历记》,第95页。
[59] 《张申府在政治协商会议第五次会议的发言》(1946年1月15日),孟广涵主编《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366页。
[6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纪事》,《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第3页。
[61] 《周恩来起草的中共中央给高岗并中共中央东北局的电报》(1948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