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邓石阳〔1〕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2〕;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3〕。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学者只宜于伦物上识真空,不当于伦物上辨伦物〔4〕。故曰:“明于庶物,察于人伦〔5〕。”于伦物上加明察,则可以达本而识真源;否则只在伦物上计较忖度〔6〕,终无自得之日矣〔7〕。支离、易简之辨〔8〕,正在于此。明察得真空,则为由仁义行〔9〕;不明察,则为行仁义〔10〕,入于支离而不自觉矣。可不慎乎!
昨者复书“真空”十六字〔11〕,已说得无渗漏矣〔12〕,今复为注解以请正何如?所谓“空不用空”者,谓是太虚空之性,本非人之所能空也〔13〕。若人能空之,则不得谓之太虚空矣,有何奇妙,而欲学者专以见性为极则也耶〔14〕!所谓“终不能空”者,谓若容得一毫人力,便是塞了一分真空,塞了一分真空,便是染了一点尘垢。此一点尘垢便是千劫系驴之橛〔15〕,永不能出离矣〔16〕,可不畏乎!世间荡平大路〔17〕,千人共由〔18〕,万人共履,我在此,兄亦在此,合邑上下俱在此〔19〕。若自生分别,则反不如百姓日用矣〔20〕。幸裁之〔21〕!
弟老矣,作笔草草,甚非其意〔22〕。兄倘有志易简之理,不愿虚生此一番〔23〕,则弟虽吐肝胆之血以相究证〔24〕,亦所甚愿;如依旧横此见解〔25〕,不复以生死为念〔26〕,千万勿劳赐教也!
注释
〔1〕本文于万历十三年(1585)写于麻城。 邓石阳:名林材,字子培,号石阳,四川内江(今四川内江)人。嘉靖四十年(1561)举人,李贽友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任河南卫辉府推官时,曾到辉县(即共城,今河南辉县)赈灾,救济过李贽寄居于此的妻女(见本书卷三《卓吾论略》)。后曾任湖南新宁州知州,故李贽在别的信中称他为太守。《广西通志》卷三〇、《河南通志》卷三二、《四川通志》卷二七、《内江县志》卷四等有传。 邓氏主张程朱之学,从《焚书》所收李贽给他的信中可以看出,两人思想并不一致。李贽在此文中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命题,强调要从“百姓日用”上考察人生,这就肯定了人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要求,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宋明理学家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论,其内涵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主旨则是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永恒不变的“天理”,把人们的物质生活要求说成是“人欲”,其实质是要人们遏制自己的合理生存要求,以服从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要。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敢于面对人们的自然欲求以说明天道运转的规律,而不是脱离实际的去讲仁义道德,这就否定了理学家们“天理”存在的合理性,肯定了人们争取生存的合理性,其进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李贽深受佛教影响,所以又把这一命题引导到佛理上加以论证,要人们“于伦物上识真空”,表现出李贽思想上的局限。
〔2〕人伦: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原则。《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物理:事物的道理。
〔3〕伦物:即人伦物理。
〔4〕“学者”两句:意为学者应当从人伦物理这些具体事事物物上去认识真空,而不应当仅仅从人伦物理上辨识人伦物理。真空,佛教用语,佛教认为现实世界与万事万物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由超出一切色相意识界限的“真空”派生出来。因此,从事事物物中识得“真空”,才算认识到世界的真正本源。
〔5〕“明于庶物,察于人伦”:语见《孟子·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明,明白。庶物,万物。察,了解。
〔6〕忖(cǔn)度(duó):揣度,推测。
〔7〕自得:自己有心得体会。《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8〕支离、易简之辨:繁琐散乱和平易简捷的辨别。宋代理学家陆九渊主张“心即是理”、“万物皆备于我”,自称这是简易工夫,并讽刺朱熹的“格物致知”是支离事业。这是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争辩,李贽受心学影响极大,明显地站在心学一边。
〔9〕由仁义行:按照仁义本心去行动。
〔10〕行仁义:不是出于仁义之心而是勉强地做仁义之事。
〔11〕“真空”十六字:全文不详,下文提到的“空不用空”、“终不能空”,可能是其中两句。
〔12〕渗漏:遗漏。
〔13〕“所谓”三句:意为“空不用空”这句所说的是,太虚空的本性就是真空,不是人为造作才使之空。空不用空,佛教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自身)的本性是无自身特性的虚幻不实的“真空”,排除妄念,真空自然显现,不用人为造作,是为“空不用空”。太虚空,佛教认为浩瀚的太空无形无相,虚空常寂,故谓之太虚空。
〔14〕见性:佛家用语,指彻见自家生命的本质、本性,即便成佛。《达摩悟性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血脉论》:“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这里即指悟得“真空”本性。 极则:最高的准则。
〔15〕劫:见《答周西岩》注〔16〕。 系驴之橛:佛教用语,原指拴驴马的木桩,比喻束缚人心的羁绊、枷锁等。
〔16〕出离:佛教指超脱于迷妄尘世的痛苦、烦恼,而修行得道为出离。
〔17〕荡平大道:平坦广阔的大道。
〔18〕共由:都从此路而走。由,从。
〔19〕合邑:全县。
〔20〕百姓日用:指穿衣吃饭一类的日常生活。
〔21〕幸裁之:希望(您)判断它。
〔22〕甚非其意:很不能表达我的心意。
〔23〕虚生:空度一生。
〔24〕究证:探求印证。
〔25〕横:存着,这里有固执之意。
〔26〕“不复”句:不再去考虑生死的道理。佛教认为生死轮回不息,如果学道修行,觉悟了生死道理,就可以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这里指邓石阳如若不再去觉悟人生的究竟,(那就“千万勿劳赐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