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释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本经】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

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析文解字】

这一节记录了尧和舜的一段对话,其中蕴含的道理既是治世,也是修身。

舜是尧帝的女婿,尧帝知舜有德就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他。后来舜受尧禅让,也是五帝之一。有关尧和舜已在前文有所说明,此处再将成玄英对舜生平的注疏录下,以方便读者。成玄英疏曰:“舜者,颛顼六世孙也。父曰瞽瞍,母曰握登,感大虹而生舜。生于姚墟,因即姓姚;住于妫水,亦曰妫氏。目有重瞳子,因字重华。以仁孝著于乡党。尧闻其贤,妻以二女,封邑于虞。年三十,总百揆。年三十三,受尧禅。即位之后,都于蒲坂。在位四十年,让禹。后崩,葬于苍梧之野。”

文中“宗、脍、胥敖”指尧时三个小蕃国的国号。“南面”是指古时君位面南背北的礼法。当然,“南面”喻指尧帝以觉心观照世间实相,这也是君位一定是面南背北的礼法的精神所在。“十日并出”的典故一般认为是指尧时天上十日并出的事。这个故事在《山海经》中有相关的记载,《淮南子·本经训》中则说得更详细。《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凿齿、九婴、大风、封狶、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断修蛇于洞庭,擒封狶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陕险易远近始有道里。”然而,根据本文尧和舜的对话分析,“十日并出”似乎更在远古,这里就不胡乱推测了。

宗、脍、胥敖是尧时的三个蛮荒小国,虽然生存方式卑陋,但自足自适。若以武力伐之使从建德之国,就如同驱蝉鸠以从鹏鸟,于道不合。日月虽无私于照,犹有所不能及,圣德则无所不得,故至圣之道,无贤无愚。话虽这样说,但毕竟事有两难。一方面,尧是大菩萨应世,是内通外达的大圣之人,了知万相皆幻,讨伐宗、脍、胥敖这些蛮荒小国,徒劳而无功;另一方面,尧帝又是当时众望所归的联合酋长首领,如果对宗、脍、胥敖这些蛮荒小国烧杀抢掠、贪得无厌的行径放任不理,实有纵害之嫌,故而左右为难。根据《南华真经》后文的记载,尧帝不得已最后还是有力地讨伐了这三个不安本分的小国。

此节阐明明王因任自然的治世之道,同时也回应《逍遥游》“小大之辩”。

【译文】

从前尧问舜说:“我想要讨伐宗、脍、胥敖这三个小国,可是临朝时总是感到无法释怀。这是什么缘故呢?”

舜回答说:“这三个小国,就像生存于蓬蒿艾草中一样,自适地过着蛮荒的生活。讨伐他们让你感到内心不安是什么原因呢?从前天上十日并出之时,万物普照,何况道德的光芒更胜过太阳呢?”

【段意小结】

本节藉尧与舜的对话,讨论不应以武力讨伐蛮夷小国宗、脍、胥敖,使之顺从建德之国的礼仪习俗,阐明明王之治当使万物各得其适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