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路径、方法以及创新
1.3.1 研究路径
本书始终围绕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新移民的公民权的核心命题,按照“理论阐释——问题分析——风险剖析——原因探析——个案研究——经验借鉴——路径选择——未来展望”这八大脉络展开论述。
第2章从理论的视角明确阐述了“公民权”以及“新移民”这两个概念,并指出其价值基础和理论支撑,为第3章分析中国城市“新移民”公民权问题提供依据,目的在于探究影响城市新移民群体平等权利实现的相关因素,寻找实现社会公正的目标、途径和措施,使转型期的中国在社会公正的旗帜下实施社会改革,尽可能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条件;第4章对城市新移民公民权缺失所导致的社会风险进行剖析,在城市新移民群体规模不断扩充的同时,公民权缺失已经从个人问题演变成为社会问题,极易生成包括治安问题、群体性事件等在内的社会风险,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第5章针对问题背后的原因展开剖析,从根源上找到问题所在,全方位解析,找到“病根”,以期待更好地“治疗”;第6章通过运用个案研究,选取各地典型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出有用经验和启示,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实例论证;第7章围绕国外相关国家处理类似移民问题的案例,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方法,吸取各国有益的经验并结合我国转型期的国内实际状况,为制定可行对策提供有帮助的参考;第8章是本书的归宿点,通过前面的系统分析,最终在中国城市中为“城市新移民”争取公民权,以包容理念的树立为着眼点,从公民权的具体回归,以及具体对策方面如政府、制度、社会等多角度入手,最终达到还城市新移民以平等的公民权的目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1.3.2 研究方法
有关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和适用领域。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性质和目的,就必然涉及研究方法选择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是完成社会科学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本书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了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的精髓,它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分析一切事物。对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新移民”的公民权问题,本书根据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坚定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立场,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来看待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其次,比较分析法。所谓比较分析方法,就是要通过对事物表面异同的查找,从共性中揭示其本质内核,从差异中去发现其发展趋势。本书通过国内历史的纵向比较以及国外相关国家的横向比较,在比较中观察、认识城市新移民公民权,从而探索社会公平的实现规律。运用比较分析法的前提需要做到保证比较对象之间的现实可比性,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能用同一标准测量和评价。
再次,大样本[64]分析和案例研究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城市新移民”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要真正深入了解,首先需要调查,对于调查得来的数据要认真地分析,才能更好地查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我国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学者们多从个别地区出发,没有形成统一的适用全国的对策体系。因此,本书运用大样本分析方法,对各地调查资料进行汇总,得出具有普遍价值的样本资料,以期找到全国范围意义上解决城市新移民问题的良方。同时,对于一些成功案例需要深入发掘,才能借鉴经验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因此,本书通过收集和整理国内学者由各地调查得来的大量翔实的实证材料,运用个案归纳、综合统计等科学分析方法,同时结合理论分析方法,加强研究的现实感和深度,这对于解决城市新移民公民权问题具有实际理论性和操作性。
最后,利益分析法。所谓利益分析法,即从利益角度分析人们结成政治关系开展政治活动的深层次动因,进而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本书运用该方法就是从人与人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入手,来分析人们思想行为背后的利益动因,从而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现象。
此外,具体还包括文献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科学研究永远是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的,因此了解前人的研究情况,分析、鉴别、整理便显得尤为重要,也是社会科学研究需要运用的基本方法之一。而所谓理论分析法,指的是文中综合运用社会排斥、社会融合、新制度主义等一系列理论,以此为支撑,通过对城市新移民公民权的不平等表现,来论述其不合理之处以及设想的改善措施。
1.3.3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首先,在观点上,本书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使城市新移民获得公民权,让他们真正享有公民权利,才是解决城市新移民问题的关键路径和根本性举措。突破了过去学术界仅仅将该群体看做城市匆匆过客——“农民工”的局限,避免了对农民工问题研究的窄化倾向。同时以平等、自由、民主等政治哲学范畴为依托,从思想的高度来认识城市新移民问题的本质所在,升华了文章意旨。
其次,在研究视角的选择上,本书选择从公民权的视角研究我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结合有关移民的理论,走出了以往从市民化或国民待遇视角研究的视野,对于城市新移民问题提出了新的更加深入的研究视角。
再次,在分析方式上,采用公民权的分析方式,同时跨学科综合政治学与社会学相关理论,从公民权实质排斥问题出发,从城市新移民受到排斥的市民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以及文化权利四大维度全面考究他们所面临的公民权问题,最后从社会融合理论出发,将社会学、政治学相关理论完全与城市新移民问题结合起来,使得相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可以具体考究的依据。
最后,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拓展了研究视野,同时加强了研究深度。
2.不足之处
首先,马歇尔研究框架虽说十分经典,但作为产生在不同时代背景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对中国当今社会城市新移民的公民权研究是否完全适用,本书中并未体现该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转型,也会对马歇尔公民权理论的扩容提出要求,但本书并未涉及此方面内容。
其次,虽然研究样本取自全国地区,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全国范围并不清楚,同时,由于城市新移民问题错综复杂,各地区情况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使得调查资料与实践认识存在较多分歧,在分析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片面甚至不得当的认识,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和更正。
最后,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性。理论的反思和推论必须扎根于定量的调查统计资料或定性的调查案例资料,由于缺乏专业的定量分析工具,本书一手资料的进一步论证不足,对专业的实证定量定性分析方法掌握不够,从而影响论证的说服力和严谨度,有必要在今后修正。
[1] 〔法〕H.孟德拉斯著《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3页。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00319_402628281.htm,2012年4月27日。
[3] 基于目前国内大量文献资料出现的此类称谓,在接下来的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类似的称谓,但仅限于文献的引用部分。
[4] 俞可平:《新移民运动、公民身份与制度变迁——对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农民工进城的一种政治学解释》,《新华文摘》2010年第10期。
[5] 韩玉玲:《“农民工”的称呼该改了》,《农村·农业·农民》2005年第9期(B版)。
[6] 《大河报》2012年1月12日,A04版。
[7] 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 童星:《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9] 王奋宇、李路路等:《中国城市劳动力流动从业模式·职业生涯·新移民》,北京出版社,2001。
[10] 在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化”意思相同,出于城市发展的现状,多数情况下使用“城镇化”一词。
[11]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他们不再是暂居城市,而是倾向于长期居住,居住的时间也在不断地延长,并且有举家迁移的倾向。这一群体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对城市的认同超过了对农村的认同。
[12] 《无地农民工成城市新群体,移民化倾向引担忧》,《经济参考报》2009年10月19日,http://www.sina.com.cn/c/2009-10-19/09/018859020.shtml。
[13] 《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4,第264页。
[14]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15] 西方政治学中的重要概念,英文“citizenship”,国内学者译法多样,既可以译为“公民身份”“公民资格”,又可以译为“公民权”,在本书中采用“公民权”的译法。
[16] 王小章:《走向承认:浙江省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第3页。
[17]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7页。
[18] 童星:《世纪末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9] 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人民出版社,2006,第422页。
[20]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1版。
[21] 褚松燕:《个体与共同体》,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22] 褚松燕:《论公民资格的构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3] 宋建丽:《公民资格理念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4] 欧阳景根:《建构中国的公民身份理论:作为一种内化伦理的积极公民身份的建设》,《晋阳学刊》2008年第3期。
[25]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6]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2010年6月21日,http://news.qq.com/a/20100621/001705.html。
[27] 邹农俭:《江苏农民工调查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人民网,2010年7月15日,http://news.sohu.com/20100715/n273527515.shtml。
[28] 毕正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农民工的国民待遇问题》,《价格月刊》2006年第12期。
[29] 王春光:《农民工的国民待遇与社会公正问题》,《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0] 王慧娟、孔令兵:《农民工国民待遇问题——以制度供给为视角》,《农业经济》2009年第9期。
[31] 杨喜梅:《公民主体道德权利与农民工国民待遇问题》,《唐都学刊》2007年第6期。
[32] 李松:《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国民待遇问题》,《理论界》2007年第6期。
[33] 陆学艺:《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7期。
[34] 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第200、234~236页。
[35] 安徽省社科联课题组:《城市农民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学术界》2003年第2期。
[36] 郑功成:《对农民工问题的基本判断》,《中国劳动》2006年第8期。
[37] 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理论月刊》2006年第10期;郑功成:《对农民工问题的基本判断》,《中国劳动》2006年第8期。
[38] 邹树新:《中国城市农民工问题》,群言出版社,2007,第369、370页。
[39] 赵立新:《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人口学刊》2006年第4期。
[40] 胡平、赵俊怀:《构建和谐社会与农民工市民化》,《农村经济》2007年第2期。
[41] 马侠:《当代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迁移》,《中国人口科学》1987年第3期。
[42] 李梦白:《流动人口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43] 张继焦:《城市民族的多样化——以少数民族人口迁移对城市的影响为例》,《思想战线》2004年第3期。
[44] 李培林:《流动农民工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5] 蔡昉:《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1900~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6] 李汉林:《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里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7] 符平:《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时间社会学研究的发现》,《社会》2006年第2期。
[48] 赵延东等:《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4期。
[49] 王桂新等:《城市新移民贫困救助和社会保障机制研究》,《人口学刊》2007年第3期。
[50] 俞可平:《新移民运动、公民身份与制度变迁——对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农民工进城的一种政治学解释》,《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1期。
[51] 莫勇波:《论城市新移民话语权的实现》,《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52] 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认同的结构模型》,《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
[53] 童星:《“敦睦他者”与“化整为零”——城市新移民的社区融合》,《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1期。
[54] 文军:《制度、资本与网络:上海城市劳动力新移民的系统分析》,《学术周刊》2006年第10期。
[55] Rogers Brubaker,Citizenship and Nationhood in France and Germany,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p.21;Zig Layton-Henry,(ed.),Political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 in Western Europe,London:Sage Publication,1990,p.12;Yasemin Nuhoglu Soysal,Limits of Citizenship:Migrants and Postnational,Membership in Europ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p.119.
[56] Dorothy Solinger,Contesting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Peasant Migrants,the state,and the logic of the marke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p.6.
[57] Marshall. T. H.,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and Other Essays,Cambridge:The University Press,1950,p.79.
[58] Marshall. T. H.,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and Other Essays,Cambridge:The University Press,1950,p.7.
[59] 据加拿大最大的研究图书馆罗巴茨图书馆200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提到公民权的书籍、手稿和报告超过2600部,其中有900多部在标题中就有“公民权”一词。
[60] 由科学网提供的对“社科引证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一项搜索表明,在1970年以来的英文论文中,有2723篇聚焦于公民权,其中有2409篇将“公民权”用于标题。
[61] 雷武科:《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第3页。
[62] 〔美〕刘易斯:《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曼彻斯特学派经济和社会研究》1954年第5期。
[63] 〔美〕托达罗:《欠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迁移与城市农业模型》,《美国经济评论》1969年第3期;〔美〕托达罗:《人口流动、失业和发展:两部门分析》,《美国经济评论》1970年第1期。
[64] 统计学方法,指样本大小n趋于无限时,具有特定极限性质的统计方法。